藏品赏析

漆方耳耳杯

战国 

通高5.2、长17.4、宽15.4厘米

湖南常德楚墓出土

器内髹红漆,外表髹黑漆;耳面和口沿内外侧绘几何云纹、漩涡纹。纹饰简洁,生动流畅,洒脱舒展;形制特别,两角挑起如翼形的方耳,为楚国所独有。

这是古代一种酒器。耳杯又称羽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它的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或方角状方耳,似鸟雀状,左右形如两翼,因似雀形而有双耳呈羽翼的形状,称之为“羽觞”。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牖雀牍形,有头尾、羽翼。”我们常见的羽觞,没有头尾,羽翼呈双耳形。羽觞一般都是漆制,也有玉、陶、铜制。古人饮宴,必伴以音乐鼓瑟,方能宾主尽兴。以双手执耳杯饮酒,这是当时贵族的社交礼节。《礼记•投壶》:“请行觞”,是举觞劝酒之意。颜延之《陶征士诛》:“念昔宴私,举觞相诲。”《吕氏春秋•达郁》:“管子觞桓公”,都是敬酒的意思。天子饮酒用爵,公卿以下用羽觞。《楚辞》曰:“瑶浆密勺,实羽觞兮。”即用漆勺往羽觞中酌美酒。《汉书•孝成班婕姝》云:“酌羽觞兮消忧”,就是说将酒倒入羽觞中饮酒消愁。

漆耳杯出土数量最多,保存得也最完整。长沙楚墓出土的漆耳杯,有的绘有四叶形纹、变形龙凤图案,有的为黑地朱纹,口内外缘描线纹,耳面描绘奔鹿,另一端画四瓣花纹,并有灰蓝色图形的鹿与花瓣,纹饰华美,显出贵族气派。

彩绘漆几面

战国

长81.3、宽18.1厘米

1975年湖南湘乡牛形山战国墓出土

几面呈长方半弧形,两端有三条细长的足,足已残。几面上以黑漆为地,用棕、红、黄漆彩绘夔凤相缠的纹饰,四周以三角形云雷纹陪衬,云雷纹中填以金色。足上绘夔凤颈首,下饰三角形云雷纹。造型精巧,色彩鲜艳,纹饰秀丽,线条流畅。

几是古代席地而坐时常用的家具,构形为一种狭长面、下有两足支撑,常设于座侧、以便凭倚或搁置物件,在生活、起居中起着重要作用。古人席地而坐,坐姿一般为跪坐。正是由于跪坐的姿态造成人的身体重心向前,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向后仰靠,所以当时生活中长期没有靠背类家具的出现。相反,人们倒想到了在身前放置一个专门家具来支撑身体。由此可知,几是特定的起居风俗的产物。这一风俗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大约一直到唐代中期,随着人们坐姿的改变,高椅、靠背椅等新式家具的风行,低矮的几类家具才基本消失。几的好处是“以人为本”,其造型符合人体坐姿,无论是搁置手臂、倾靠身体,还是搁置物件,都让人感到舒适、自在。

云纹漆几面

战国

长56、宽23.8厘米

1971年湖南长沙浏城桥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家具。足残,几面作长条形,黑漆为地,浅刻云纹,两端雕刻变形兽面纹两眼圆睁,看似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也似镇墓兽的眼睛。造型精巧,几的整体线型与云形纹饰形态相一致,生动流畅,雕刻技法简练而娴熟,极富想象力。几是供人们倚凭休息之用具,是我国家具中较早出现的一种类型。

狩猎纹漆樽

战国

高12.5、口径11.2厘米

1952年湖南长沙颜家岭35号楚墓出土

通体器壁以黑漆为地,采用了堆漆技法,用朱色等表现五层不同场景和人物,第一、三、五层以二方连续的变形鸟头云纹相间。第二层为狩猎纹,绘一猎人正张弓待发,在追赶一野牛;野牛前有一持戟猎人追来刺杀,随后有一猎犬正在追逐一兽。第四层为两只鹤正在争食,另一长尾鸟正快步赶来欲夺,最有趣的是一长者牵着一猴,面向两只奔跑而来的兽。此樽构图想象丰富,笔法简练,神情生动,充分显示出楚国匠师们的高超技艺。

这是古代盛酒用的樽。酒樽是战国汉代常见的生活用具,广泛流行于上流社会和普通百姓之间。战国时期,战乱纷起,群雄割据,礼崩乐坏,礼器地位较以前大为下降,代之的是更为实用的生活器皿,酒樽出现在这种背景之下,其造型构思可能借鉴当时的三足鼎,或加盖或无盖。从考古发掘实物来看,战国酒樽形制几同于汉代酒樽。

古代饮酒最基本的组合就是樽、杓、耳杯。樽用来盛酒或温酒,杓为舀酒器,耳杯为饮酒器。这种身如圆筒,下有三足,或带有盖的酒樽可起保温的作用,为温酒樽。它一般被置于宴饮场合,下面或有一方(圆)座,樽内置一长勺,樽旁则置酒杯等物,饮用时用勺盛酒置于杯中供宾主亨用。汉乐府诗歌《陇西行》描述一位家庭主妇招待客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情形,其中就提到以樽酌酒来侍奉客人:“青白各异樽,酒上正华梳,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表现了宾主宴饮时的礼节和优雅。

龙凤纹漆盾

战国

长64.5、宽45.5厘米

湖南长沙五里牌406号墓出土

防御性武器,用皮革制成。漆盾上面两角作圆形,类似葫芦,下面两角方形,中脊稍隆起。一面中间有执手,执手上、下端有筒状错银装饰。两面均髹黑漆,用赭、黄色漆绘出生动的龙凤纹和云纹,颜色鲜艳,制作精美。

皮胎用动物皮制作,然后加以漆饰,取其坚韧轻便,多制成漆盾。这种在涂过黑漆的皮胎上满饰精美的朱漆图案,生动的龙凤纹和云纹已属于漆画。从动物皮到制作成皮盾,不仅是一门皮制工艺,又是将这种皮胎变成一种防御武器造型艺术,还是战国时期特有的漆器制作艺术。之所以称其为漆器,是这件盾的漆画艺术功能在起作用。

盾本来是一种防御武器,一般用木制成,而此件华丽兵器用皮革制成,造型纤巧细致,且绘有美丽花纹,不适合作实用武器,很可能是用于乐舞的舞具。古代有一种模拟战术的“万舞”,《诗经•邶风•简兮》曰:“简兮简兮,方将万舞”,“硕人俣俣,公庭万舞”。万舞是一种舞名,其实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一种战舞,一手执干(盾),一手执戚(小型战斧),因此也称为干戚舞。这种舞蹈源于战争,先是武舞,武者手执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执鸟羽和乐器。这种漆盾,可能用于宗庙祭祀舞蹈,也可能用于某种仪仗。

木镇墓兽

战国

通高64厘米

1971年湖南长沙浏城桥出土1号墓出土

镇墓兽身和座分别用整木雕刻而成。兽身作立柱节状,身部棱角分明,兽首雕成卷云状,两眼圆睁,口吐尖舌,狰狞可怕,头顶有供插鹿角的两个方孔,但鹿角已朽,颈部弯曲,身绘云纹。兽座作方形,下有方形凸榫插入方形座的凹榫内,座上有横或竖的宽凹槽,以增强其变化。全身髹黑漆褐色绘云纹,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

这是一种镇墓辟邪用具,是楚文化中最富神秘意味的雕刻品。这种造型奇诡怪诞,面目狰狞,颇有让人望而生畏之感。楚人墓室中设置的镇墓兽,被认为是沟通地下和天上的神物。镇墓兽由兽形首、真鹿角和方形座构成,方形底座四周雕刻或彩绘花纹,身躯置于方座正中,与底座套榫组合;头部为面目狰狞、吐舌利齿、突额瞪目的兽形或人形,有单、双头之分;头顶插有一对鹿角,鹿角少则几叉,多则十几叉。从战国早期到晚期,镇墓兽的头部和身躯有直身屈身、单头双头、兽面变人面、无舌变长舌、无颈变曲颈或长颈、狰狞变和善、兽面由彩绘变雕刻等变化。这种种变化无非都是渲染怪诞恐怖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转变,到战国末期镇墓兽形状变得简单、几乎流于形式,以至慢慢地消失了。汉代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新型的镇墓神——头插鹿角的“土偶人”守护墓主人。

漆绘陶钫

战国

高37厘米、口径11.1厘米

湖南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器身合模制成,器表磨光髹黑漆,加彩绘,近口处有三角形纹,腹上部有带状菱形纹。凝重的黑漆地上,施以朱漆,使得这件陶器具有一种漆器美的意味。

漆耳杯

战国

高5. 1、长16 .5、宽13. 6厘米

1970年湖南长沙南站道坡山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饮食器。木胎,胎质较薄。杯外壁、口沿及两耳髹黑漆,内髹朱红漆,两耳内外侧及口沿朱绘花瓣状云纹,间隙饰朱色小点旋涡纹。新月形斜圆双耳,杯耳与杯口形状和谐统一,形态秀美轻盈。

云纹漆耳杯

战国

高5.5、长16.3、宽13.6厘米

1970年湖南长沙南站道坡山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饮食器。木胎。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口沿内外侧及两耳髹黑漆,朱绘花瓣状云纹和间隙饰朱色小点旋涡纹,并以此为基本图案组成二方连续,富于简洁的装饰意味。

云纹漆鼎

西汉

高25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鼎内髹红漆,外髹黑漆,黑漆地上饰以红色和灰绿色的涡纹和方连纹等组成的几何云纹,足部以朱漆绘兽面纹。整个器物黑漆上飘忽着隐约的云纹,显得神秘变幻,间饰的几道朱红却又十分抢眼,具有一种神秘与热烈的美感。

这是一件漆制盛食器,与用来炊煮食物的陶、铜鼎功用有别。古代通常用鼎来煮肉,把不同类的肉分用几个鼎来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说法。商周时代常以青铜铸造鼎做为祭祀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较陶器困难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就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代指贵族式生活。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记载有盛各类食物鼎24件之多,与古代祭祀活动中“列鼎而食”相符,墓中出土的漆鼎是盛放熟食后随葬的。

“君幸食” 凤纹漆盒

西汉

通高20、腹径22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盖与器身作子母口,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盖顶中心以红色的刚劲线条勾勒出三只凤,凤作反首回盼、互相呼应的姿态。线条精细、准确,羽毛细如发丝,图案组织严密对称,盖上和器身腹部均朱绘鸟形图案,黑漆地上凤鸟灵动飞舞,给本来胎体较厚的漆盒增添了几分轻盈的感觉。盖内和器内均黑漆书写“君幸食”三字,外底部均用红漆书写“六升半升“四字。

这是一种盛食器,类似于现在的点心盒,出土时盒内盛有饼状食物。汉代点心类食品是粒米蒸制的米饼,米团。用米、麦之粉为主制成食品,一般要发酵,尤其是面粉。其制作不外乎四法:蒸制、煮制、烙烤、油炸,与现代做点心相同,只是名称与技艺水平有异了。《释名•释饮食》:“饼,饼也,溲面使合并也。”面食之风,大约肇始于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但尚属罕见。河北满城汉墓等考古发现有西汉石磨,可知面食盛行。当时的面食主人是饼,火烧而食叫烧饼,水煮而食叫汤饼,笼蒸而食叫蒸饼。漆盒所盛饼状物,可能是小米饼。因年代久远早已硬化,是熟饼还是生饼也不得而知。

“君幸食”狸龟纹漆盘

西汉

高6.2,口径27.5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盘内黑漆地上用朱漆单线勾勒,黑漆描绘,内涂灰绿色漆,卷曲的云纹散布盘底与内壁,疏散的云纹中藏有三狸一龟,猫眼圆睁,髭须张列,四爪潜伏,长尾上翘;龟昂着葡伏,四爪外露,作爬行状态,形象颇为生动。盘口沿朱绘几何图案。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外底朱书“九升”和“轪侯家”。

从盘内铭文“君幸食”可知,这是盛食之盘。“君幸食”是劝君进食之意。这件器物纹饰组合比较特殊,除漆器上常见的云纹之外,还有狸与龟二种动物,其中狸纹作装饰并不多见。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驯狸捕鼠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西周以前的猫并非是受人喜欢的家猫,而是体大性猛的野猫,古代称之为狸。我国最早的驯狸捕鼠的记载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扬权》中有“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吕氏春秋》中有“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狸处堂而众鼠散。”记载的是驯狸捕鼠的情景。汉代时仍称猫为狸。《淮南子》记载:“譬尤雀之见鹊,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狸头愈鼠,鸡头已瘘,此类之推者也。”《说苑》(汉刘向著)就谈到养狸捕鼠,并称在民间买到捕鼠的“百钱之狸”是很容易的。唐宋开始,驯化的狸被称为“狸猫”或“猫咪”之类,狸便成为民间普遍的家养动物了。

云龙纹大漆盘

西汉

高13厘米,口径72.5厘米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沐浴承水之器。旋木胎。体型大,盘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内外壁和口沿均黑漆上朱绘几何鸟头纹;盘内髹红、黑漆各两组,红漆上无纹饰,黑漆上朱、灰绿二色绘云龙纹,以漩涡纹组成龙的须角和鳞爪;内圈云龙纹外有二条较窄的几何形鸟头变形纹带。外底黑漆上朱书“轪侯家”。色彩有明有暗,十分协调。整个器物光亮如新,纹饰清秀华美,是西汉前期漆器的代表性作品。

这是一件沐浴承水之器。沐为洗发,浴为洁身,沐盘指洗发用的,而浴盆指洗澡用的。文献记载,古人浴水用盆,沐水用盘,也就是说洗发、洗澡各用不同的器具,非常讲究。而从汉墓出土实物来看,沐盘与浴盆区分并不严格,盘作为承水器,可兼作沐浴之用,以承沐浴之汁。古人沐浴常用稷粱之潘汁(淘米水),并使用承受接沐浴弃水的大盘。而沐浴之法,一般使用沃水器如杓(勺)匜之类浇水进行淋洗。20世纪90年代辽宁绥县石碑地秦汉宫城遗址所发现的“沐浴间”,呈长方形,东西宽6.8米、南北窄4米,其内部设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势较低呈方形,西部有一以地面砖铺砌成“漏斗状”,北墙近底部有一排水管道,一陶弯头连接排水管通往外间的渗水井,可证秦汉时代沐浴已有专用的浴室。盘置于沐浴间,用以承弃水,盘中弃水皆可倒出、流入渗水井中。

点纹漆盂

西汉

高8 .3、口径24 .7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盛水器。旋木胎。外髹黑漆,内髹红漆。红漆地上墨绘规则排列着的点纹,简洁而又富于独特的意味。

“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西汉

长22 .3、宽27. 5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耳杯是战国至魏晋时期通用的饮酒器。斫木胎。外髹黑漆,内髹红漆,中部隶书“君幸酒”(意即“请用酒”)。两耳及外壁髹黑漆,两耳及外口沿饰朱色点纹、涡纹,简洁流畅。右耳背朱书“四升”表示容量。

彩绘漆食奁

西汉

高9、直径23.5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盛食器。夹纻胎。盖顶用白色凸起线条勾边,内有矿物颜料调油勾填朱、绿二色云纹,边缘由菱形纹、波折纹组成两周装饰带。盖、上层和底的外壁均用同样的方法绘油彩云纹。纹饰层次分明,云纹舒卷,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

云纹漆盆

西汉

高11.5、口径37.2厘米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盛水器。旋木胎。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器内黑漆上彩绘凤鸟、云纹图案,构图精致巧妙。

彩绘五子漆奁

西汉

通高1.5、口径34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化妆奁盒。卷木胎,器表和盖内及底部中心全为黑褐色地,朱绘云纹,盖顶以红色和灰绿色绘云纹和几何纹,器身外壁近底处和内壁近口沿处均朱绘菱形几何纹一圈。出土时内装5个圆形小奁及镜擦、镜衣、铜镜、环首刀、笄、镊、算、印章、木梳篦等。

漆具杯盒

西汉

高10.7、长18.5、15.7厘米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存放耳杯的器具。斫木胎。器具杯盒内盛耳杯8件,7件顺叠,1件反扣。由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髹朱漆,外髹黑褐色漆,以朱、黑二色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盒口沿处朱书“轪侯家”。反扣杯内以黑漆书写“君幸食”三字。造型新颖,制作精巧。是中国古代漆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君幸食”漆耳杯

西汉

高7.2、长23.1、宽17.1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饮食器。斫木胎。外髹黑漆,内髹红漆。耳背朱书“四升”表示容量。内底有隶书“君幸酒”三字。

云纹漆案

西汉

高5.2、长60.5、宽40厘米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进呈食具和食物的用具。斫木胎。案内髹红、黑漆各两组,黑漆地上绘朱、赭色组成的云纹、三角形纹,红漆上无纹饰。内外壁上饰几何云纹图案。底部髹黑漆,有朱书“轪侯家”三字。

漆平盘

西汉

高3.6、直径48.9厘米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盛食器。旋木胎,盘内髹红漆和黑漆各二组,黑漆地上朱绘变体的云龙纹,并以漩涡纹组成龙的须角和鳞爪,口沿上为波折纹、点线纹,内外壁为鸟头形图案,整体笔法工整。外底朱书“轪侯家”。

“君幸食”小漆盘

西汉

高3、口径18. 2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盛食器。旋木胎。盘内髹红漆,盘心在黑漆地上朱绘卷云纹,卷云纹中间以朱漆书“君幸食”三字,口沿朱绘波折纹和点纹,口沿内朱绘线纹和B形图案。盘外髹黑漆,近底部朱书“一升半升”四字。

“君幸酒”漆卮

西汉

高13.5、口径13.4厘米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饮酒器。卷木胎。有盖有耳,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器身中部和盖面中部以红漆绘旋涡纹和云纹,盖边缘和器身上下部以红漆绘菱形等几何图案。器内黑漆书“君幸酒”,外底朱书“七升”。

云纹漆圆壶

西汉

通高36.9厘米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盖顶饰云纹。器身外口沿、肩部及圈足饰朱色点纹,颈部饰朱色点纹及菱纹,腹部以朱、赭色绘点纹、鸟头形图案,上部较舒缓,下部较密集。底部正中朱书“三斗”二字。壶造型匀称,曲线优美,黑漆地上点缀朱漆花纹,若隐若现,颇有几分神秘意味。

汉代皇室贵族、达官显贵饮酒成风。汉代酒类繁多,但多非烈酒,汉代酒多用黍子或高梁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成酒时间短,如醋酒即可一夜酿成,味甜,又称饭酒,可大量饮用,因此当时多有豪饮者,《汉书•韩延年传》记载韩延年能“饮酒数石”,《汉书•于定国传》记载于定国可以“食酒数石不乱”。汉代盛酒器具各式各样,有酒锺、酒钫、圆壶,质地有漆、陶、铜等,多为大体量的器具。马王堆汉墓出土漆锺、漆钫等盛酒器中,还残存有沉渣。汉代饮酒风之烈由此可见一斑。

漆绘陶钫

西汉

高35.8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盛酒器。泥质灰陶,器表磨光髹漆,除下腹部外,周身用黄、绿、银灰色粉绘花纹,肩部两铺首上各绘一立凤,另二侧及四角各绘一瓣状云纹,腹部四边各绘一卷云纹,圈足四边各绘一凤纹,其余部分辅以弦纹和波状纹。线条流畅,色彩明快。

云纹漆锺

西汉

通高54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盛酒器,即容量较大的圆形壶。木胎。器表以黑漆为地,用朱漆绘宽窄不同的带纹,将器身分作红与黑相间,宽与窄不同的段落,并朱绘折曲纹、点纹和鸟形图案,主要花纹带为朱色和灰绿色描绘的几何纹,线条繁密均匀,结构活泼。器内髹朱漆,外底部正中朱书表示容积的“石”字。

云纹漆匜

西汉

长33.5、宽26.5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盥洗用具。斫木胎。器外表髹黑漆,口缘周围亦有一圈几何云纹,外底部以朱漆书“轪侯家”。瓢形,有流,一般认为是贵族洗手的用器。

彩绘云纹漆匕

西汉

长36.4、斗宽8.5厘米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舀取食物用。斫木胎。分斗和柄两部分,斗内髹红漆无纹饰,背面髹黑漆,上以朱、赭色绘云纹。柄端和柄中间各有朱绘宽带纹一道,其余为黑地上会朱、赭色云纹,背面髹黑漆无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