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a une
-
戴面纱的贵妇人雕像
![公元2世纪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蒙特马尔蒂尼中心藏 这尊雕塑描绘的是一位古罗马贵妇人。她头戴面纱,身着长衫,正是罗马帝国时期国力强盛,丝绸之路连通东西,商贸往来繁盛的真实写照。在帝国荣耀之下的罗马女性在家庭生活、私人事务乃至于法律地位上享有相对的自由。罗马艺术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时尚都极具特色,传递出古罗马女性的美和她们内外双修的审美追求。在这件雕塑作品上,我们与一位古罗马时期的女子相遇,通过一抹面纱见证文明交流的可能,或许她头戴的面纱正出自一位东方女性的巧手。她的矗立是文明的见证,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美的永恒。 戴面纱的贵妇人雕像](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E6%88%B4%E9%9D%A2%E7%BA%B1%E7%9A%84%E8%B4%B5%E5%A6%87%E4%BA%BA%E9%9B%95%E5%83%8F_0.jpg?itok=WS0lgsU1)
-
装饰有小爱神丘比特的小型器物盒
![公元1-2世纪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这件小型器物盒应是女性用以盛放化妆用品的器具,不仅精巧实用,盒身上还有两个正在嬉戏的丘比特,他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儿子,常被描绘为带有翅膀的孩童形象,手持弓箭,象征爱情的激发与降临。盒盖上有一位女性侧面半身像,被认为是缪斯女神。这般装饰设计,增强了器物盒的珍贵感,也体现了女主人对美的向往,对爱神及其象征意义的尊崇。 装饰有小爱神丘比特的小型器物盒](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E8%A3%85%E9%A5%B0%E6%9C%89%E5%B0%8F%E7%88%B1%E7%A5%9E%E4%B8%98%E6%AF%94%E7%89%B9%E7%9A%84%E5%B0%8F%E5%9E%8B%E5%99%A8%E7%89%A9%E7%9B%92_0.jpg?itok=yxTxTt-Q)
-
绘有母狼哺婴图案的青铜镜
![公元前4世纪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藏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对于古代女性而言,对镜梳妆是每日的“必修课”。可以说,古人有多爱美,就有多爱照镜子。这件铜镜来自罗马,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背面绘有著名的“母狼哺婴”的图案,这个故事后来成为罗马文化和身份的象征,又在另一个层面讨论了母性与文明(诞生)的关系。 绘有母狼哺婴图案的青铜镜](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3%E7%BB%98%E6%9C%89%E6%AF%8D%E7%8B%BC%E5%93%BA%E5%A9%B4%E5%9B%BE%E6%A1%88%E7%9A%84%E9%9D%92%E9%93%9C%E9%95%9C_0.jpg?itok=iDCepekA)
-
卷发女性头部肖像
![约公元1世纪晚期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藏 公元一世纪末,罗马帝国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商贸发达,文化多样,女性发型也变得更加精致和复杂,包括多层次的卷发、复杂的编织和丰富的装饰品,并会紧跟美发潮流而改变。这些发型需要专业的发型师来打理,有时也会用指甲花、番泻叶、姜黄等来染发,还会用天然假发来增加发量。这尊女性头像的卷发被仔细地拢起,高高地盘在头顶,是当时罗马最为时兴的款式,在古罗马雕塑作品中经常见到。 卷发女性头部肖像](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4%E5%8D%B7%E5%8F%91%E5%A5%B3%E6%80%A7%E5%A4%B4%E9%83%A8%E8%82%96%E5%83%8F_0.jpg?itok=3dEgaUzl)
-
蓝色玻璃环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1975年长沙市咸嘉湖陡壁山1号墓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汉代,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凿空开辟,国产玻璃在融合了西方玻璃制造技术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玻璃带钩、剑饰、蝉、环、珠饰等独具特色的玻璃饰品,在融合了浓厚的东方元素之后,出现在了女性的饰品清单之中。这件玻璃环素面无纹,通体透光,表面有黑褐色斑块,与自身的深蓝色相映衬,更显高贵神秘、色彩斑斓,应是墓主生前的心爱之物,也是西汉贵族女性配饰风潮与审美追求的重要物证。 蓝色玻璃环](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5%E8%93%9D%E8%89%B2%E7%8E%BB%E7%92%83%E7%8E%AF_0.jpg?itok=_3YcnSDJ)
-
镂空凤纹玉觽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藏 这组玉配饰出自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合葬墓,玉质洁白,器型多样,有玉璧、玉佩和玉觽,雕刻纹饰精美灵动,玉璧为镂空龙凤纹,玉佩雕刻有缨花和螭虎,玉觽则两面镂空,线刻回首飞凤,设计精巧,繁简得当。这组玉配饰是墓主夫妇生前的珍爱之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他们夫妻和合亲爱的实物见证。 镂空凤纹玉觽](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6%E9%95%82%E7%A9%BA%E5%87%A4%E7%BA%B9%E7%8E%89%E8%A7%BD_0.jpg?itok=YHVNucmN)
-
《庞贝人物》
![1901年 罗马市立现代艺术馆藏 画像中正在喂食小鸟的女性,正享受着悠闲的时光。她身着丘尼卡,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的连衣裙的服装,由轻薄柔软的布料,如羊毛、亚麻等制成。丘尼卡的长度可及膝盖,可以搭配腰带,是一种不分性别,各个年龄和阶层的人都可以穿着的服饰。从穿着打扮来看,画像中的应该是一位还未结婚的少女。因为已婚的罗马女性,需要穿着另一种名为斯托拉的长裙。这种长裙的肩膀处使用别针来固定,腰部系带,营造出宽松的褶皱。已婚女性在穿着斯托拉时,通常还会搭配一条名为帕拉的披肩,在室外活动时还会戴面纱。 《庞贝人物》](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7%E5%BA%9E%E8%B4%9D%E4%BA%BA%E7%89%A9_0.jpg?itok=rHuwuOoz)
-
曲裾式素纱单衣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这件曲裾式素纱单衣交领右衽,衣料为轻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袖口和衣领用织锦做装饰。整件单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从视觉上能产生极其华丽飘逸之感,彰显了汉代贵族女性对高级面料和精致工艺的追求与独特的审美意趣。 曲裾式素纱单衣](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8%E6%9B%B2%E8%A3%BE%E5%BC%8F%E7%B4%A0%E7%BA%B1%E5%8D%95%E8%A1%A3_0.jpg?itok=-etX82kK)
-
庞贝悲剧诗人之家模型
![1936年 罗马文明博物馆藏 庞贝“悲剧诗人之家”建筑建造于公元63-79年,一直以来被视为反映庞贝家庭生活的重要考古学材料。最早的研究者以壁画的内容是一位诗人在吟诵一出悲剧,而给这套宅子命名为“悲剧诗人之家”。这套住宅“小而全”,虽然面积不大,但它拥有罗马住宅的基本特征,而且室内壁画精美,是我们认识古罗马住宅构造的很好范例。房子门口还有一幅著名的马赛克画作“CAVE CANEM(小心恶狗)”,似乎在表明家与社会的边界。 庞贝悲剧诗人之家模型](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9%E5%BA%9E%E8%B4%9D%E6%82%B2%E5%89%A7%E8%AF%97%E4%BA%BA%E4%B9%8B%E5%AE%B61_0.jpg?itok=UCnjXvT6)
-
陶屋
![东汉(公元25—220年) 1954年常德西郊郭家村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不同于古罗马建筑常用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建造体系,汉代建筑采用如搭积木般进行严格有序组合的“模块化”建造方式。如这座东汉时期的陶楼,楼上部分已经缺失,屋顶为四阿式、覆瓦,底层前面有用围墙围起来的院子;第二层楼窗为横棂,以利空气流通,简单明了,朴素清新。在住宅之外,汉代人还注重院内园林景观设计,修建亭台水榭,追求曲水流觞的生活乐趣。 陶屋](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0%E9%99%B6%E5%B1%8B_0.jpg?itok=fmmBLf3D)
-
椒林明堂豆形铜灯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灯盘敞口,直壁,平底,喇叭口形圈足,细座把,座把中部作倒葫芦形隆起。盘和座把分铸,盘底下有柱插入把腔内,用铜钉铆合。盘壁刻铭文22字,记载器物的高度和重量,为研究西汉度量衡制度增添新资料。这件古朴端正的铜灯,是工匠模仿生活器具制作而成,为主人的居家生活增添了不少意趣。 椒林明堂豆形铜灯](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1%E6%A4%92%E6%9E%97%E6%98%8E%E5%A0%82%E8%B1%86%E5%BD%A2%E9%93%9C%E7%81%AF_0.jpg?itok=DCroHv6e)
-
单柄玻璃瓶
![公元1—2世纪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藏 罗马帝国时期吹制玻璃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种类多样,价格低廉玻璃制品被摆上餐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件单柄玻璃瓶吹制成型,长颈,鼓腹,可作为盛酒、盛水之用;瓶口形似漏斗,既便于倾倒,又易于储藏;口颈部一侧做手柄,便于取用,设计巧妙,展现了古罗马人的智慧与巧思。 单柄玻璃瓶](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2%E5%8D%95%E6%9F%84%E7%8E%BB%E7%92%83%E7%93%B6_0.jpg?itok=H0gcvuKc)
-
渔阳王后漆盘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1993年长沙望城坡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盘用途多样,在饮食生活多用于盛食,这件漆盘出土于望城坡渔阳王后墓,底部刻有“渔阳”二字铭文,造型简约、实用美观,与马王堆汉墓出土漆盘基本类似,为西汉时期常用的盛食器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加以利用的国家,漆工艺的发展在西汉时期步入黄金时代,尤其实用器具种类与数量剧增,占据西汉社会生活的重要篇章,常见于西汉女性饮食生活器具中。 渔阳王后漆盘](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3%E6%B8%94%E9%98%B3%E7%8E%8B%E5%90%8E%E6%BC%86%E7%9B%98_0.jpg?itok=H4KzmToZ)
-
舞者浮雕
![罗马帝国时期 罗马文明博物馆藏 罗马帝国时期,宴会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宴会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也是展示财富、地位和权力的机会。宴会期间,音乐表演、舞蹈和演讲等都可以为宴会增添娱乐和享受的氛围。这件雕塑作品中的舞者可能为酒神女祭司梅纳德斯,她在微醺的状态下,手持铙钹,忘情地舞蹈,沉醉在宴饮欢愉之中。 舞者浮雕](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4%E8%88%9E%E8%80%85%E6%B5%AE%E9%9B%95_0.jpg?itok=MviPY3xF)
-
玉舞人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藏 汉代沿袭了先秦时期“以乐而食”的传统,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在宴会时都会有乐舞表演,特别是贵族之家,会聘用专门的乐舞人员。这件玉舞人是汉代最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玉佩饰,在贵族妇女的配饰中极为流行。在造型方面,玉舞人长裙曳地,长袖舞过头顶,甩向身侧,可谓灵动飘逸、栩栩如生,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再现了翘袖折腰,是汉代“翘袖折腰玉舞人”最生动的写照。 玉舞人](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5%E7%8E%89%E8%88%9E%E4%BA%BA_0.jpg?itok=o0WJPglj)
-
右夫人组玉佩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这组玉组佩由双环、玉舞人、双璜、双管共7件组成,是彰显右夫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礼器用玉。玉组佩兴盛于周代,后逐渐成为象征权贵身份的标志。战国秦汉时期,组玉佩多系于腰间,垂于腹下,戴上长长的组玉佩不便疾行,故有“改步改玉”的节步功能。远离中原控制的南越国贵族女性,在审美情趣上并不是亦步亦趋地追随中原汉王朝,她们所佩戴的组玉佩仍保持了战国时期组玉佩的特点,以追求繁复的设计和华丽的装饰效果为主流。这既包含了南越工匠个人审美的标榜、个性的张扬,同时也反映了南越国贵族女性在审美上的地域性特点。 右夫人组玉佩](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6%E5%8F%B3%E5%A4%AB%E4%BA%BA%E7%BB%84%E7%8E%89%E4%BD%A9_0.jpg?itok=TW6o4q5M)
-
莉薇娅雕像
![公元前20-前10年 卡比托欧博物馆藏 莉薇娅是第一位罗马皇帝屋大维的妻子,也就是罗马帝国的首位皇后。尽管罗马传统赋予女性的公共角色有限,莉薇娅却以其智慧、魅力和政治手腕在幕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是罗马帝国早期最有权力的女性,多次以实际执政的身份主宰帝国政治,她也是奥古斯都的忠实顾问,成为罗马女性的典范。 莉薇娅雕像](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7%E8%8E%89%E8%96%87%E5%A8%85%E9%9B%95%E5%83%8F_0.jpg?itok=ZkQJpcHg)
-
朱莉娅·多姆纳的肖像
![公元2世纪晚期 多里亚·潘菲利别墅博物馆藏 朱莉娅·多姆纳(Julia Domna)是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皇帝的妻子,即罗马帝国的皇后,并以她的智慧和政治能力而闻名。塞维鲁在位期间,尤利亚更多的是扮演皇帝的顾问,尤其在他远征期间。在她儿子卡拉卡拉和盖塔短暂统治时,她作为皇太后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她的影响力延伸到宗教和哲学领域,这也使她成为了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 朱莉娅·多姆纳的肖像](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8%E6%9C%B1%E8%8E%89%E5%A8%85%C2%B7%E5%A4%9A%E5%A7%86%E7%BA%B3%E7%9A%84%E8%82%96%E5%83%8F_0.jpg?itok=LaNwKdyt)
-
亚麻布
![罗马帝国时期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藏 在古罗马时期的考古发现中,纺织物的出土大多保存不佳,百无一存。这块亚麻布发现于一个骨灰瓮中,保存状况良好。为了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古罗马的亚麻纺织业十分发达,大量的女性参与到纺织工作之中。纺织工作是古罗马女性参与家务劳动的代表活动。对于整个帝国来说,女性主导的纺织工作也同样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到帝国与其它地方的纺织品贸易活动。 亚麻布](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19%E4%BA%9A%E9%BA%BB%E5%B8%83_0.jpg?itok=X8p1yKMk)
-
采桑画像砖
![1986年绵竹新市乡出土后征集 成都博物馆藏 在汉代,女性从事的家务劳动中最主要一项也是纺织工作。女性在采桑、养蚕、缫丝到制成布匹等过程中,都会参与其中,并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陌上桑》),桑蚕是进行织绩的前提,这块东汉时期的采桑画像砖,所描绘的正是女性采桑时的劳动景象。画像中一女子立于门外,弯腰采桑。 采桑画像砖](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0%E9%87%87%E6%A1%91%E7%94%BB%E5%83%8F%E7%A0%96_0.jpg?itok=JXw6Bmwk)
-
针衣
![西汉(公元前202—8年)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针线是古代女性进行裁衣缝线的主要工具,而针衣则是放置针线的工具包。这两件针衣原本存放在九子漆奁内,用细竹条编成帘状,两面蒙上绮,拦腰缝一丝带,可以折转,把针线等包在里面,属于精致的生活器物,用于缝补衣物和美化日常的装束。通过针衣,我们或可以想到在它背后从事裁衣缝制工作的女性,也正是她们的付出才成就了贵族们的人前显贵。 针衣](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1%E9%92%88%E8%A1%A3_0.jpg?itok=Zkko52gc)
-
女骑马俑
![西汉(公元前202—8年) 陕西汉景帝阳陵出土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翻阅历史文献,我们经常会发现女性参军的记载,汉代以前女性主要负责为前线士兵运送粮草以及照顾伤病等辅助工作。到了汉代,女性参军的情况有所发展,典籍就记载到,当时西北边郡女性颇习兵事,“犹戴戟操矛,挟弓负矢”。在皇宫中,女性充当骑兵仪仗队的角色,负责陪同皇后出巡,以壮行威,汉景帝阳陵出土的这组女骑兵俑神情冷峻,眉脊如山,当为皇家仪仗。 女骑马俑](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2%E5%A5%B3%E9%AA%91%E9%A9%AC%E4%BF%91_0.jpg?itok=8NnB_Oot)
-
诗人“萨福”的雕像
![公元前27年—68年 多里亚·潘菲利别墅博物馆藏 萨福,古希腊的璀璨诗魂,她的名字与诗篇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女诗人的典范,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吟唱,捕捉那些细腻而深刻的情感瞬间,诠释了爱情的多重面貌。被誉为描写女性爱情的圣人。柏拉图赞其为“第十个文艺女神”。这尊雕塑,由于脸型和头发的类型,被认为是萨福,在静立间诉说着她的传奇。千百年来,萨福的名字与作品传颂不息,她的光芒永照文学星空,激励后世追求文学与情感的极致表达。 诗人“萨福”的雕像](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3%E8%AF%97%E4%BA%BA%E2%80%9C%E8%90%A8%E7%A6%8F%E2%80%9D%E7%9A%84%E9%9B%95%E5%83%8F_0.jpg?itok=WB_vNb_j)
-
草叶纹铭文铜镜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陕西汉景帝阳陵出土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作为日常生活用品,铜镜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祝福与祈愿,许多铜镜的背面都铸刻着一段段表达夫妻或恋人深情、异地相思的吉语。这类吉语文字朴实,却情意绵绵,感情真挚,表达了男女之间的忠贞爱情,亦或倾诉着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这面草叶纹铜镜为伏螭钮方座,座外饰双线方框,其间有八字铭文:“久不想见,长毋相忘。”睹镜念亲人,铭文寄相思。以镜自喻依托相思之辞,寄托了女性对自己爱恋之人的爱之深,也蕴含了女子期盼爱恋之人对自己忠诚的愿望。 草叶纹铭文铜镜](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4%E8%8D%89%E5%8F%B6%E7%BA%B9%E9%93%AD%E6%96%87%E9%93%9C%E9%95%9C_0.jpg?itok=IyFFTyax)
-
婚礼场景石棺残件
![公元2世纪中叶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藏 婚礼是爱情的见证,也是社会的仪式。罗马婚礼是女性从一个婚礼的参与者转变为社会重要成员的过程。这块残件记录了罗马婚礼场景的一部分,两位新人的右手相握,象征着他们之间连接起了新纽带。在新郎和新娘之间出现了和谐之神孔科耳狄亚或婚姻之神朱诺·普罗努巴,她们都是守护婚姻的女神,守护着新婚夫妇美好的婚姻与爱情。 婚礼场景石棺残件](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5%E5%A9%9A%E7%A4%BC%E5%9C%BA%E6%99%AF%E7%9F%B3%E6%A3%BA%E6%AE%8B%E4%BB%B6_0.jpg?itok=l7du4HiQ)
-
丽达与天鹅雕塑
![公元2世纪上半叶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藏 这件展品讲述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著名故事“丽达与天鹅”,丽达原是埃托利亚国王的女儿,即海仙之女,她嫁给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因其丈夫忘了向美神阿芙罗蒂德祭祀,遭到这位女神的报复。一天,宙斯化作一只天鹅,阿芙罗蒂德化作一只鹰追逐他,丽达正在湖池沐浴,见一天鹅飞落湖边,就把它抱在怀里,引起怀孕,生下了四只天鹅蛋,蛋中孵出四个神。作品的主题是生命繁衍,蕴含人类生育的意象与价值。 丽达与天鹅雕塑](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6%E4%B8%BD%E8%BE%BE%E4%B8%8E%E5%A4%A9%E9%B9%85%E9%9B%95%E5%A1%91_0.jpg?itok=1xc2BpyK)
-
女神伊西丝雕像
![公元2世纪晚期—3世纪早期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藏 伊西丝女神,起源于古埃及宗教,是爱与魔法的象征,在罗马时期获得广泛崇拜。伊西丝被认为是理想的妻子与母亲,是自然与海洋的保护神,她的崇拜在罗马帝国各地传播,尤其是在地中海沿岸。罗马人将她与本土神祇等同,庆祝她的节日,并建立庙宇供奉。伊西丝教的仪式包括祭祀、游行和象征性的再生仪式,强调死亡与复生的循环。这种信仰体现了古罗马社会对于宗教多样性的包容和融合。 女神伊西丝雕像](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7%E5%A5%B3%E7%A5%9E%E4%BC%8A%E8%A5%BF%E4%B8%9D%E9%9B%95%E5%83%8F_0.jpg?itok=Zal0oJmN)
-
含羞的维纳斯雕像
![公元2世纪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代表美与爱的女神。在古罗马时期,维纳斯的形象表现为刚出浴时的形象,她以羞怯的姿态用手遮掩自己的胸部,以示贞洁。她的衣裙零乱地折叠在一起,弯弯曲曲地一直垂到地面。这种“贞洁的维纳斯”类型的雕像是罗马时代的创举,雕塑吸收了公元前2世纪中叶希腊时期的风格特点。维纳斯作为爱与美的化身,她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罗马女性的审美与认知之中,成为美丽和爱情的象征。 含羞的维纳斯雕像](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8%E5%90%AB%E7%BE%9E%E7%9A%84%E7%BB%B4%E7%BA%B3%E6%96%AF%E9%9B%95%E5%83%8F_0.jpg?itok=kRIcB6xR)
-
描绘亚马逊女战士的石棺
![公元2世纪中期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藏 亚马逊女战士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群传说人物。据传说,她们居住在黑海附近,是由女性组成的战士部落。她们被描述为勇敢而独立的女性,擅长骑马和使用武器。她们曾与希腊人发生了多次战争,这副石棺所描绘的正是亚马逊女战士与希腊人战斗的场景。亚马逊女战士也可以像男人一样拿起兵器,来捍卫自己的国家与信仰。 描绘亚马逊女战士的石棺](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29%E6%8F%8F%E7%BB%98%E4%BA%9A%E9%A9%AC%E9%80%8A%E5%A5%B3%E6%88%98%E5%A3%AB%E7%9A%84%E7%9F%B3%E6%A3%BA_0.jpg?itok=NtiDsMnZ)
-
“安乐如意长寿无极”裞衣残片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该件衣物残片出自马王堆三号墓西边厢“裞衣两笥”的竹笥内,所盛放的原是褐色菱纹绮丝绵袍成衣。在菱纹绮残片上发现有成竖排列的篆隶“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的吉祥语句,是目前已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汉代人认为死是生的延续,在裞衣上发现吉祥话语表达了当时所流行的祝语与愿望,也同时印证了汉代人对于生命永恒和追求长生的期望。 “安乐如意长寿无极”裞衣残片](https://web.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zhuanti_squareimg/public/30%20%E2%80%9C%E5%AE%89%E4%B9%90%E5%A6%82%E6%84%8F%E9%95%BF%E5%AF%BF%E6%97%A0%E6%9E%81%E2%80%9D%E8%A3%9E%E8%A1%A3%E6%AE%8B%E7%89%87_0.jpg?itok=7m-3zV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