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赏析

清末湘绣红缎地 “凤凰牡丹”大堂帐

湘绣是湖湘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技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湘绣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进行创作,创作出来的珍品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严谨,画面质感强,能达到“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上乘艺术境界。湘绣图案类型多样,有诗词、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成型品种繁多,有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

布帛类   清末  200×350cm

红缎地绣凤凰牡丹等图案。构图大气灵活,绣法多样,绣工精致细腻,是湘绣成型品种的一种,充分展现了湘绣发展时期的特点。这一绣品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是研究湘绣发展史、湖南民族民俗风气及民间象征文化重要的参考实物。

清末湘绣白缎地老虎斗方

布帛类   1905年  35.5×28cm

白缎地绣老虎构成这一斗方的全部。这一斗方中的绣虎是湘绣中常见而传统的刺绣题材。绣品中的老虎,选色典雅高洁、浓淡得宜,绣工精湛,充分展现了老虎虎虎生威的王者风范。而后逐渐兴盛并发展起来的湘绣独特刺绣针法——鬅毛针在这一绣品中也可寻见踪影。

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广泛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针法——鬅毛针。鬅毛针是湘绣艺人用于表现狮、虎等猛兽蓬松毛发的一种刺绣针法,它是在参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用鬅毛针绣制的狮、虎毛发刚劲而坚硬,力贯毫端,根根直竖,毛丝有力,非常生动自然。而在1931年的“西湖博览会”上,一展成名的湘绣老虎绣屏使得湘绣声名远播,亦得益于鬅毛针这一湘绣所特有的刺绣针法。

清末湘绣白缎地金石瓦当文字枕档

布帛类   1904年  17×17.8cm

白缎地绣金石瓦当文字,现存仅8件,是湘绣自成风格后最早的绣品之一。这一套绣品主要运用参针针法绣制而成,画面虽不是渐次变色,却已有了阴阳浓淡的转化,这一特征显示湘绣发展到此时已经开始脱离早期湘绣画面呆滞的状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绣品施绣者为湘绣创始人及奠基者之一的魏氏。

魏氏(1842—1914),因嫁与袁姓为妻,又称袁魏氏,湖南长沙人。1886年拜师刺绣高手胡莲仙学习绣法。魏氏在苏绣和湖南民间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参合粤绣的特点,革新和创造了湘绣工艺,为湘绣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清末湘绣白缎地兰花四条屏

布帛类   1905年  47×100cm

此白缎地兰花四条屏亦由著名画师杨世焯绘稿,著名绣工杨佩珍施绣。绣品以兰花、山石为表现对象,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淡墨点写兰花,浓墨点画花蕊,虽只有寥寥的三花五叶,却形象地勾勒出了兰花所特有的清新高雅之神韵,形态毕现,情趣盎然。绣品画面简洁清新,物体的近、中、远表现得宜,不但具水墨画的效果,还较好地体现了绣稿的神韵。

清末湘绣白缎地“牧童骑牛”斗方

布帛类   1905年  43×32cm

白缎地绣“牧童骑牛”,画面以牧童为中心,巧妙地将牛、燕子、垂柳、洲渚贯串起来,左上角有杨世焯题诗句“野塘牛涉水,柳坞燕啣泥”揭示画面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绣品与以下的另外两件绣品(清末湘绣白缎地老虎斗方和清末湘绣白缎地兰花四条屏)均由杨世焯绘稿,杨佩珍施绣所成,属清末湘绣中的上乘之作。

杨世焯:(1843—1911)字季棠,又作继棠。湖南宁乡人,工绘花鸟虫及人物,尤擅绘鹰、兔。杨世焯所出每幅画均注意题款配置,务必达到布局合理、疏密得宜的效果。1898年杨世焯始入各绣坊绘绣稿,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移植于湘绣,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为繁荣发展湘绣工艺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佩珍:杨世焯的堂孙女,18岁起便从杨世焯学习刺绣,是湘绣早期著名的绣工。1933年,她所刺绣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肖像,赴美国芝加哥参加百年进步博览会。博览会结束之后,该件作品被当作礼品,由时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以个人名义赠送给罗斯福总统。

清末湘绣白缎地“狮、鹿、象、马”四条屏

布帛类   清末  47×144cm

白缎地四条屏分别绣狮、鹿、象、马图案。绣品运用了参针、平针、松针、接针、旋毛针等数种刺绣针法,运针娴熟,手法精细。绣品上的狮、鹿、象、马毛发致密厚重、繁而不乱,所绣花草叶脉和鹿角等针迹齐整,刺绣功底深厚可窥一斑。此四条屏出自吴彩霞绣坊,是湘绣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吴彩霞绣坊的开设与湘绣奠基者胡莲仙的名字密切相关。胡莲仙(1832—1899),生于安徽,随父久居苏州,自幼学习苏绣,并精通绘画。婚后随夫回湖南湘阴居住,生四子一女,为湘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子吴汉臣、吴勋臣在长沙开设吴彩霞绣坊,是湘绣早期的绣坊之一。吴彩霞绣坊的开设,使湘绣通过与市场相结合,开始在大江南北、泱泱华夏中崭露头角。

民国“瑶姬献瑞”湘绣纸画稿

制稿是湘绣的第一道工序,一幅好的绣品离不开一个好的构图。湘绣纹样上稿方法有多种,主要有铅粉上稿、铅笔上稿、摹印、板印、漏印和画稿六种。其中,画稿是指将颜色直接画于质地上,绣工只需照色施线的一种纹样上稿方法。通过这一方法绣制出来的绣品,以线条精细生动、色调和谐唯美、构图惟妙惟肖而堪称精品。

纸质    1928年    65.5×123cm

为湘绣成熟时期著名画师陈涉生(又名陈英)所绘。成稿于1928年,与民国“晋爵图”湘绣纸画稿同出一系列。有题词、落款、印鉴。画面绘荷锄挽花篮女子及梅花鹿一只,女子衣袂飘飘,有如仙女下凡。

民国“晋爵图”湘绣纸画稿

纸质    1928年    104×213cm

为湘绣成熟时期著名画师陈涉生(又名陈英)所绘。成稿于1928年,有“吟红小舫”字样,并钤有陈涉生印章二枚。画面人物生动清晰、须发可见,构图搭配和谐,对于研究湘绣发展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国绘双鹿白缎地湘绣画稿

布帛类    1919年    37×86cm

整个画面以近处的双鹿为主体,远山近景搭配相宜,色调清新淡雅,线条细致柔和。白缎背面有“中堂”字样,疑为一组画稿中的一件。从选料质地、绘画及着色手法上来看,该画稿与前“民国绘双马白缎地湘绣画稿”应出自一家之手。

民国绘双马白缎地湘绣画稿

布帛类    1918年    75×120cm

绘浅草、绿树、红花与动态的一红一白骏马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草肥马壮”图。背面有“锦华丽”及“横披”字样,说明了该画稿的出处并应为一组画稿中的一件。此画稿色调清新雅致,线条细腻优美,于细节处见真章,充分展现了湘绣画稿画法成熟时期的特点与风格。

清绘“竹林七贤”湘绣纸画稿

纸质    1892年    71.5×121cm

从画风来看为湘绣早期画稿。整个画面采用简单而柔和的线条勾勒出竹林七贤各异的神情姿态,周遭饰以竹枝及题字、落款、印章,均点出了该画稿要表达的内涵寓意。作者为朱曙芝(又名朱恒),生平事迹不详。

清末杨世焯绘湘绣稿册

纸本    清末    36×37cm

该稿册由纸页装订成。稿册封面有“杨世焯季棠  双钩画稿”字样,内有绘花卉、动物、器皿等图案纸页数张。其中,光绪戊子秋八月所绘菊花图最为典雅精致、生动有趣。画面以一枝菊花为主体,菊花上附可见薄翼秋蝉一只,周边绘枝干、菊叶等,构图和谐优美,题名自称 “吟香馆主人”,即指湘绣著名画师杨世焯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