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早年摹仿期(1882——1901年)

早在1870年,齐白石在外祖父周雨若开的蒙馆读书识字期间,就表现出其在绘画上的天赋。最初是从描摹神像开始,越画越有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人物、花卉、草木、飞禽、走兽、虫鱼,凡是眼睛见过的东西,都能画出来。尤其是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喜鹊、蝴蝶、蜻蜓之类常见的东西,他最爱画。他这时的绘画,完全是凭自己的感觉去画,没有接受任何专业指导和训练。这也是他迈向艺术殿堂的起步阶段。

1877年,齐白石从叔祖父学做木工。第二年,从周之美改学雕花木工,3年后出师。

18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主顾家里见到一部残缺的乾隆年间彩色套印的《芥子园画谱》,方知自己以前是在乱画。于是借来用半透明的薄竹纸一幅幅勾影,用半年时间,除残缺本外全部勾影完。从此,雕花木工活就以《芥子园画谱》做依据,花样推陈出新,画也合乎规格。那时,他自出的雕花新样也开始在乡间脍炙人口,成为当地的雕花名手,有芝木匠的美誉。同时,求齐白石画神仙圣佛等画像的乡民也日渐增多,芝木匠画名自此亦满乡里。虽然现在他的这类画已难寻觅,但还能从他早年画的古装仕女人物传世作品中看出芥子园的痕迹。

木匠工具箱

雕花床

黎夫人像

1889年,齐白石有幸结识了湘潭名士胡自倬(号沁园,能书善画,尤擅工笔花鸟草虫)和陈作埙(又名少蕃,通诗文,能书画),并拜胡学画工笔花鸟草虫,拜陈学诗文。胡自倬、陈作埙为齐白石取名“璜”,号“濒生”。因齐家离白石铺很近,又取了个别号叫“白石山人”,以备将来题画用。在胡自倬、陈作埙二位师傅的帮助下,齐白石弃斧凿由木匠改做画匠。后来又受二位师傅的影响,书法学何绍基。从此,齐白石这个名字渐渐在当地开始流传了。

胡自倬可被看作是齐白石一生遇到的第一个“贵人”。他不仅是齐白石学画工笔花鸟草虫的导师,也是引导齐白石走出学习绘画是出于谋生考虑的纯粹手艺性的目的。虽然这段学艺的时间不长,但对齐白石个人风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齐白石这路工细的草虫风格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直到大写意风格形成后,画中的大多数昆虫还是极其精细,与粗放的花草形成鲜明对比,十分生动感人,风貌独具。

齐白石早年学山水的老师是湘潭人谭溥,其自号瓮塘居士,以擅画山水而在当地得名,画风师法四王。当时齐白石虽以画人像为主,同时也作山水、花鸟草虫,画法近似当时的湘潭本地的民间流派。

齐白石晚年时,有人问他诗书画印是如何排位,他自诩“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是第四”,竟然将其最擅长的绘画放在第四,而将诗排第一。这除了对自己的诗文颇为推许外,另有一种将自己列入文人画的情节。齐白石因出生农家,做过木匠,又只读过一年私塾,所以在其青年时代,尤其是弃木匠改绘画后,一直对学习诗文追求不懈。1889年从当地诗人画家陈少蕃(作埙)学习诗文,又于1894年与同乡诗友共组笼山诗社,被举为社长,翌年又加入罗山诗社。1899年,齐白石拜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湘绮)为师学习诗文,诗文突飞猛进,并渐渐形成清新大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其由民间匠人画跨入文人画家作了踏实的铺垫。

齐白石早年(大约是40岁之前)最初学习绘画主要是在家乡湖南湘潭一带。他年青时曾是行走于乡间的雕花木匠,20岁学《芥子园画谱》;26岁拜萧芗核、文少可为师,学画人物肖像,之后又从尹金阳学画梅花和工笔草虫;27岁拜胡沁园为师,学习工笔花卉草虫,山水画学谭溥。这些老师都是湘潭本地的绘画名师。这一时期主要是以临摹为主,其构图布局和笔墨色调上,都讲究传统技法,而且是工笔画,为后来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齐白石在努力学画的同时,也注意提升自身诗文的水平,特别是他37岁时拜湘藉著名文人王闿运为师,研学诗文,对他以后的发展帮助极大,这也成为他由民间画师转变为文人画家的转折点。

除了上述人对齐白石早期绘画影响大之外,还有一位很少被提及的画家,那就是王绍基。王绍基清乾隆时人,号可山,别号湘上老人,原江苏宜兴人,后著湘潭籍。擅用指墨作山水、人物,有天趣,尤以指画芦雁、牛柳最佳,画牛得宋人戴嵩之妙,人称小戴,为乾隆赏识(湘潭县志)。齐白石不仅早年作画,深受其影响,就是20世纪30年代还画这类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