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靖書院”銅盨[xǔ]
元
通高22.1厘米,口徑長28.5厘米、寬23.9厘米
浏陽征集
缺蓋,器身斂口,腹外鼓,平底,花邊形圈足外撇,腹兩側各有獸首銜環。器身飾獸面紋、凸棱紋、幾何雲紋等。内底有篆書銘文“大元大德己已年四月壹日丙子潭州路浏陽州文靖書院作寶彜恭祀□□其攸司萬年永保用。”“大德”為元成宗的年号,從1297-1307年,共9年。己已年為大德第六年,即1302年。潭州是隋朝至明朝時期州治或府治長沙的古稱,曾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是大部分湖南地區以及部分湖北地區在古代的稱呼;也曾作為二級行政單位,地域包括今長沙、湘潭、株洲、嶽陽南、益陽、婁底等地。元至元十四年(1274年),改潭州為潭州路,為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治所。
銅盨為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此器,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沿用至春秋,到春秋後期逐漸消失。此器為祭祀用器。
深入探索
一、浏陽文靖書院祭器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有一批元代浏陽文靖書院祭祀用器,有豆、盨[xǔ] 、簠、犧尊、象尊等。
1. 銅豆
通高21.6厘米、蓋徑15.5厘米。分蓋、器身和圈足三部分組合,器身淺盤,盤底有銘文:“大元大德乙巳四月一日丙午潭州路浏陽州文靖書院之寶始供祀吏銑山修司其永保用”。底内空,有圓形缺口。喇叭狀镂空圈足。
2. 銅盨[xǔ]
一類通高15.6厘米、口徑23.5-17.3厘米。曲尺形足,兩側無耳,蓋表和外底有銘文;
另一類通高12.8厘米、口徑22.5-17厘米。花邊形圈足,兩側有獸首形耳,器内底有銘文,銘文與豆同。
3.銅簠[fǔ]
通高23厘米,口徑29.1-24厘米。長方形,蓋和器身相同,有連續起伏的花邊形圈足與捉手,蓋和外底飾獸目紋,内底和蓋内有銘文,銘文與豆同。
4. 銅犧尊
高31.5厘米、長36.5厘米。犧站立,昂首嘴微張,雙耳豎立,背微下凹,背部開橢圓形口,蓋已失。
5. 銅象尊
通高32.7厘米、口徑36厘米。象站立,長鼻向後卷曲,牙尖細,背上有圓形口,有蓋,蓋作圓筒狀,頂有捉手,尾下垂,胸部有帶狀飾。
(袁鑫/文)
二、 文廟祭祀
文靖書院于宋紹聖年間(1094—1097)由縣令楊時倡辦。元代初年廢,後恢複科舉,禮部特派使者到浏陽修複文靖書院,以歐陽龍生為山長。其址為縣治南向陽門内西街,名為文靖書院。經調查,文靖書院遺址在浏陽荷花“妙不在高”峰。
《元史》記載祭祀孔子所用牲齊器皿之數:“牲用牛一、羊五、豕五。”動物形尊有“以犧尊實泛齊,象尊實醴齊。”器皿有“笾十,豆十,簠二,簋二,镫三,铏三,俎三,有毛血豆,正配位同。笾豆皆二,簋一,簠一,俎一,從祀皆同。”元代浏陽文靖書院的祭器,雖然品種不全,其中的犧尊和象尊也是組合到此組祭器中,仍可見當時祭祀的盛況。特别是創辦書院的楊時,也在書院中受到香火祭祀。
清光緒《湖南通志》卷七十二《祀典》記載:文廟祀典官祀每年二次,即“春秋仲月”(農曆二月和八月,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祭先師孔子于泮宮,以複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為“東西四配”;還有“東西十二哲”;“東庑四十先賢”;“西庑三十九先賢”;“東庑三十二先儒”;“西庑三十一先儒”。陣容龐大,場面壯觀。
祭孔儀式有嚴格的規定,祀前要淨廟,陳器,省牲。祭祀分主祭官、分獻官、陪祭官。祭祀當天各具朝服,廟門外步行,文左武右由棂星門入,升次序坐,陪祭官自知縣以下皆站立。鼓聲響起,廟内胥役等人俱出至巡警牌外。鼓樂聲中,各官整冠依次就位伴唱,上香,三跪九叩首。行初獻禮,主祭官自東階進大殿左門,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跪獻帛獻爵,叩首,再詣祝案前跪讀祝文。分獻官、陪祭官皆跪下。樂聲再起,三叩首,儀式完成。再至複聖、宗聖等神位前,重複上述儀節。
清代浏陽的祭孔大典陳設,正位、四配和東西兩庑均設案。正位設一案,擺設帛一、爵三、登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牛一、羊一、豕一、镫一、爐一、尊一;四配各設一案,擺設帛各一、爵各三、铏各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八、羊各一、豕各一、镫各二、爐各一、尊各一;東西兩庑各設二案,擺設帛各一、爵各三、簠簋各一、笾豆各四、牛、羊各一、豕各一、镫各二、爐各一、尊三。
清代浏陽文廟的祭器、樂器保存完整,祭孔古樂舞居全國之首。浏陽古樂是清代道光年間浏陽樂律學家邱之稑大膽沖破幾千年來“非天子不議禮、不作樂”的禁忌、修正康熙皇帝所作《律呂正義》的樂律缺陷,在發掘整理古代“韶樂”的基礎上創制而成,是古代“韶樂”的完美再現,連曲阜文廟也曾前來學習。曾國藩曾贈予浏陽文廟“雅淡和平”、“精深正樂”兩塊匾額,曆史上有“國樂古禮在浏陽”之盛譽。
相关评论
1. 《中國南方地區宋元時期的仿古青銅器》 ,王牧,《南方文物》2011年第3期
2. 《宋元仿古青銅器上的紋樣》 ,王牧,《收藏家》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