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教育長什麼樣?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曾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這些年,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也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利用上海科技館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科普資源,在青少年心中撒下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創新的科學種子?他說:“當前,博物館(科技館)從最初對物的關注逐漸轉向對人乃至全社會的關注。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在博物館的定義中更是首次把教育放到首位。”
這個答案似乎在最近找到了——12月8日,“2016年上海市教委-上海科技館‘館校合作’項目總結會議”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報告廳舉行。會上,來自全市16個區縣的127所中小學校與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簽訂了合作共建協議,館校雙方将圍繞“開發一門博物館課程、培訓一批科技創新教師、培養一群學習型學生”三個方面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
“青少年科學素質的高低對國家科技創新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有直接影響。而科學普及則是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王蓮華表示,“進入21世紀,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科技館、博物館擁有豐富的藏品、展品以及公共活動空間,因此,在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單一”到“多元”
熱愛昆蟲與大自然的初一學生明明(化名)原本像廣大中學生一樣過着緊張而普通的學習生活。而今年,随着館校合作計劃的啟動,他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明明所在的學校——上海市育才初級中學,今年開始将部分生物課搬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豐富的生物标本、資料讓明明對于生物科學探究的興趣在博物館中得以充分挖掘,而這種探索精神将他整個人都激活了,現在他總體的學業成績從班級中遊進入到了年級前列。
“學生的學習需要廣闊的天地,學校就像個小水塘,博物館才是河海。館校合作對于我們而言其本身既有着非常重要的課程價值,同時,博物館還鍊接了許多優質的資源,例如,院士級的講座。目前,我們學校有15%左右的學生參與了館校合作項目。”上海育才初級中學校長馬玉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
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開局年,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上海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階段,教育“十三五”規劃中指出,未來将繼續支持校外教育,并鼓勵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
而在國務院發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要求博物館要為學生提供優秀的精神服務,為學校素質教育創造環境。
此外,博物館事業中長期規劃中又進一步提出,博物館應深化與教育機構合作,建立長期有效的館校聯系制度,将博物館教育納入中小學教程和教學計劃,打造與教學内容結合互補的教學活動、品牌項目。
上海科技館提出的館校合作正是對這些要點的體現與實踐。“國外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的合作已經非常成熟,因此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想怎麼把這種好的經驗搬到國内來。”上海自然博物館管委會副主任、展教服務處處長顧潔燕告訴《新民周刊》,2015年底起,上海科技館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啟動了“利用場館資源提升科技教師和學生能力的‘館校合作’項目”。
館校合作啟動後,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同明明一樣走進博物館,深入到博物館中獲取知識,增長見聞。例如,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的林奕铖同學通過在博物館中的學習,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青少年科學诠釋者。
在王蓮華看來,館校合作能将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優點相結合,提升科學教育的豐富性和有效性,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其中,‘打基礎’和‘促提升’是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的一體兩翼。”
教師正是青少年們“打基礎”和“促提升”的助力者與引路人。因此,館校合作項目不僅關注學生的自身的體驗學習,更重視對教師能力的培訓與提升。
據顧潔燕介紹,館校合作項目設計規劃了“館本課程”“博老師研習會”“校本課程”“青少年科學诠釋者”“實習研究員”和“一卡通”六個子項目,“前三個項目旨在幫助教師,讓老師們成為博物館資源的主動使用者,把兩館的資源有機嵌入到學校校本課程中去。”
而在學生能力提升方面,“館校合作”項目并沒有直接面向青少年傳授知識,無論是“青少年科學诠釋者”還是“實習研究員”,均由學生根據興趣自己選擇主題、查找資料、研究分析、形成結論、最後自己把成果展現給大家,館方給予的是方法和過程的必要支撐。
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
事實上,不僅是上海,館校合作項目已經成為了全國教育的正在進行時,北京、浙江嘉興、天津、廣東佛山、重慶、陝西西安等多個省市均開展了此類項目。其中,北京市特别要求6-18歲的中小學生,每周10%的原課堂教育時間要走出校園學習。
“走出校園,走進博物館,正是教育改革精神的體現。博物館中包羅萬象的藏品,廣博的自然科學的教育内容,注重探索、參與的活動形式,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豐富學校的課程體系,豐富教師的教學實踐,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平在此次總結會上如是說。
但是,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館校合作多數仍處在初級探索階段,存在主導者單一,子項目主要以一日遊形式的參觀學習、手工體驗居多等問題。而像上海自然博物館六大闆塊、五位一體的項目形式還未能在全國大規模推廣。
對此,顧潔燕倒是顯得頗有信心,“我們項目的目标就是希望能搭建項目平台,探索科普場館與學校間可複制可推廣的館校合作模式。”據她透露,作為一個非政府行政指令推動的項目,館校合作項目的參與學校、教師和學生完全屬于自願自發報名,開展至今,報名之踴躍出乎意料,大大超出原計劃招募人數。
在這方面,館校合作項目起步較早的歐美國家有着更為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體系。例如,在德國博物館的館校合作中,博物館雖然是初期主導者,但是在雙向溝通交流與教師培訓後,學校與博物館成為共同策劃教育活動的合作夥伴。之後,博物館專業人員、學校教師分别準備性地參觀雙方機構,并了解彼此可提供的資源,然後詢問學生的興趣,參考學生意見後再由博物館與學校共同制定課程。在項目進行時,博物館與學校會定期交換意見,并改進不足之處。如果遇到問題,還能随時啟用第二方案。
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自然博物館管委會主任姚強強調,上海科技館作為唯一一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将在館校合作中做出更多的努力,“未來我們将通過上海科技館集群深入開展館校合作,全面對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體系,通過館本課程、校本課程、青少年诠釋者、科學表演,努力把上海科技館集群建設成為中小學生素質拓展實踐平台。”
(實習生/秦詩雨 記者/應 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