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将來滬巡展 9件中國展品引關注
如果你是一名未來的考古學家,在清理21世紀初的遺迹時,你會選擇什麼作為這個時代的标志?有什麼東西能夠代表我們當下生活的時代呢?從即日起至3月31日,上海博物館向全社會征集最能代表當下世界的物品,并作為第101件/組展品,在“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中展出。據悉,這在上海博物館的曆史上也是首次。
公開募集文物創意 媒介不限可靜可動
“用100件文物講述200萬年的世界曆史,大英博物館的這個展覽在全球巡展曾引起非常大的轟動,其将最後一站放在上海博物館,我們對此也非常重視,因而特别推出了一個向全社會征集第101件文物的創意。”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征集的原則是媒介不限,可以是藝術品也可以是科技産品,但必須與當代中國密切相關,由中國創作/制造/研發,能突出上海特色為佳;可展示或演示,如果是無形的概念,則需要有形的媒介;可以是靜态的,也可以是動态的;可實現,規模适合博物館有限的展廳空間要求,展品的長小于4米,寬小于2米,高小于2.5米,并且不涉及商業品牌。
在楊志剛館長看來,此次大英博物館的展覽打破了以往文物精品展的模式,以曆史線索和脈絡作為策展思路,用100件文物背後的故事串聯起世界曆史,并展現人類的創造力,策展模式頗具新意。
上海博物館近年來在策劃展覽時候,主要是堅持三個面向:首先是面向人民,堅持免費開放,讓文物能夠‘活’起來,讓更多人喜愛上博物館,即使是此次大英博物館的特展也是免費向公衆開放;第二是面向世界,把中國文化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模式,展現給公衆,同時也将世界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引入展廳,此次大英博物館的100件文物,可以讓觀衆很好地了解世界曆史,特别是大多數人不太了解的曆史背後的一些故事;第三是面向未來,“我們不能簡單的懷舊,因而此次展覽特别向公衆征集創意,我們将在4月組織專家評審收到的方案,選出最佳的十種方案。如果你提出的方案在這十種之列,你将有機會獲贈一份禮品,并受邀參加展覽開幕儀式。我們将綜合十種最佳方案以及我們專家的展陳方案來最終決定第101件展品。”楊志剛說。
世界巡禮六月到滬 中國展品備受矚目
據楊志剛館長介紹,大英博物館的“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史”展覽将于6月29日至10月8日在上海博物館舉行。而在此之前,這個展覽将于3月2日至5月31日登陸國家博物館。
由于這個展覽是一個全球巡回的展覽,因而其大緻面目已經基本為大家所了解。大英博物館選擇用100件文物回首上下200萬年的世界曆史。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濃縮的曆史,記錄着人們當時的重要轉折點,像劉易斯島棋子,發現于蘇格蘭的劉易斯島,材質是海象牙,足有一千多歲了。這套棋子被視為歐洲文明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中世紀時的權力結構。棋盤上,最重要的棋子是國王,他們坐在裝飾華麗的寶座上,手握寶劍。而士兵僅僅是一小塊直立的牙闆,代表了被強征充軍的農民。
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大洪水記錄泥闆文獻”,是全球最著名的楔形文字泥闆,其高15.2厘米,寬13厘米,厚3.1厘米,出土于伊拉克尼尼微古城。據說這塊闆上記錄了世界文學史最古老長篇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大洪水傳說。1872年經破譯後,發現其與《聖經》舊約諾亞方舟的内容相仿,因此引發各界熱議。
1515年,一頭活犀牛被作為外交禮物送給葡萄牙的曼努爾一世,這可是自公元3世紀以來踏上歐洲土地的第一頭犀牛。丢勒為此創作了一幅木刻版畫,這可以說是現代早期最出名、最具影響力的動物版畫了。問題在于,丢勒本人并沒有見過這頭犀牛,而是通過在葡萄牙看過犀牛的人的描述,總結出犀牛有“覆蓋周身的鱗片”和“防護盔甲”,最終繪制而成。
對于許多中國觀衆來說,最為關心的還是此次展覽中的中國展品。據介紹,此次展覽中共有9件中國展品,像良渚文化的玉琮,有西周早期青銅簋,元代的青花瓷盤,唐代劉廷荀墓的文官俑等等。其中文官俑出自唐朝名将劉廷荀的墓,其曾擔任忠武将軍、河南道與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樞密使。劉廷荀顯赫而起伏不定的仕途正處于唐朝的鼎盛時期,無論内政外交,都成績斐然,與中東阿拔斯王朝的阿斯蘭帝國一起建立了西起摩洛哥東及日本的龐大的奢侈品專營市場,而西歐還是由許多小國與城邦拼湊在一起、政局混亂、岌岌可危的落後之地。有意思的是,這個展覽的最後一件展品是2005年深圳生産的一件太陽能充電器的節能燈,這也算是中國元素的一種展現,在以往的博物館展覽中是很難看到的。
至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第101件”展品,目前還暫時處于保密的狀态,估計要等到開幕那天才能見分曉。10月,所有的展品都要回大英博物館修複、保藏,整個巡回展就将結束。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常瑞卿看來,這個展覽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平等、包容、開放的視角和态度來看待所有文明的曆史,“這個展覽來到國博和上博,顯示出中國文化在世界曆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多元文化是世界文化文明的特質,我們隻有敬畏和尊重、傳承。人類應該享受共同的文明,而不能局限于本位。任何一個文明都有着其它文明的文化因素,我們采取的保護和延續其發展,這或許是這個展覽能夠在全世界巡展時引起巨大轟動的原因。”
打破圍牆創意互動 展覽也是公共藝術
“我覺得此次上海博物館征集文物創意的互動,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公共藝術活動。”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藝術評論家徐明松認為,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與博物館的機制之間有着一種耦合效應,也是當下語境裡公共藝術發展趨勢的反映。因而,不能将簡單地将101件/組作品的創意理解為策展策略,博物館美術館通過交互體驗和公衆參與,深化與發掘展覽内涵、完善和提升展覽品質的行為與手段不僅改變了人們在博物館美術館的閱讀方式,更重要的,它讓已經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初就倡導的“打破博物館圍牆”的理念得以在今天傳播文化普泛化時代的實踐提供了接地氣的案例和樣闆。這也是公共藝術促進博物館文化普及的一種實踐,換言之也是博物館策展機制對公共藝術公共性與公益化的協同與促進。
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中心執行主任、藝術家金江波則希望這101件/組作品,能夠是一件綜合性的展品,最好能夠将人們的創意綜合起來,“公共藝術關注的對象是個人,公共藝術參與的主體是民衆,公共藝術的推動者是政府和藝術家,公共藝術與其說是一門藝術,倒不如說是對人駕馭社會資源能力的考驗。此次上海博物館向全社會征集,這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次公共藝術活動,展品的意義将遠遠超過其本身,如果能夠設計一種展品,将每個人的創意都融入其中的話,這無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動,而且通過這些人的再次傳播,可以将活動的意義推向更高的層次。”
(記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