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湖南晚期銅器學術研讨會介紹

湖南省博物館于2013年12月26日至28日在長沙主辦了“湖南晚期銅器學術研讨會”。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台灣大學及美國紐約巴德研究院、美國密歇根大學等十餘家機構的3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讨會。

                                                                                 (圖一  “湖南晚期銅器學術研讨會”現場)

研讨會以“晚期銅器”為論題,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國内外銅器研究專家分别發表了各自的學術觀點,并提交相關學術論文。這些文章既有從微觀角度,運用比較學、類型學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某一類、某一款晚期銅器的文章,又有以小見大,從宏觀層面總結晚期銅器的取用、鑄造技術、社會功能、文化内涵、圖籍流傳及研究困惑的文章,充分體現了專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創新性,集中反映了當前學術界在晚期銅器研究方面的關注點和取得的豐碩成績。

在會議主題發言和自由讨論中,北京大學李零教授提出,在複古藝術中,青銅藝術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總結了晚期銅器研究存在的問題,思考了今後研究可行的方向,介紹了研究方法。中國科學院的蘇榮譽研究員闡述了其對“複古”的思考,并以宋代四件銅豆:政和豆、宣和豆、紹興豆、欽崇豆為主要對象,對比了它們的共性和特殊性,還就宋元的古器物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國紐約巴德研究院的陸鵬亮研究員主要探讨了晚期銅器中常見各類錯金銀銅器的問題。上海博物館的馬今洪研究員主要發表了其對元代書院與明代文廟祭器的研究成果,認為浏陽文靖書院祭器可為研究古代書院祭祀制度提供重要的實物标本。上海博物館的廉海萍研究員以其館藏幾件失蠟法鑄造的不同時期銅器為例,揭秘了失蠟鑄造技術的具體特征,并比較了先秦器物及現代制作技術。華東師範大學的何志國教授以晚期青銅佛像為例,探讨了佛、菩薩形像混淆及其源流問題,并推測總結了混淆的相關原因。浙江省文物鑒定審核辦公室的王牧研究員為與會代表介紹了宋元時期的多層紋樣銅瓶,并分析總結了這類瓶紋樣使用的共性和特殊性。此外,浙江省博物館王屹峰研究員、湖南省博物館傅聚良副研究員、台灣大學許雅惠助理教授、首都師範大學袁泉講師均就不同選題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圖二  李零教授觀展時接受媒體采訪)

與會專家高度贊揚此次晚期銅器學術研讨會是全國首個就此專業領域召集的學術研讨會,湖南省博物館做成了不一樣的事,搭建了不一樣的平台。在中國晚期銅器的研究與運用方面,湖南省博物館創造了三個“第一”,即舉辦了國内第一個專門探讨晚期銅器的專業學術研讨會;策劃推出了國内首個原創的大型晚期銅器展覽;出版了國内首部關于“湖南晚期銅器”的專業圖錄。

                                                                (圖三  《複興的銅器藝術——湖南晚期銅器展》圖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