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視野:博物館中的歐洲”項目發布五個博物館“工具箱”及相關案例
“歐洲視野:博物館中的歐洲”(Eurovision – Museums Exhibiting Europe,簡稱EMEE)是一個由歐盟委員會出資,德國奧格斯堡大學協調開展的一個項目,旨在探索一個創新型、跨學科的方式,幫助國家和地方博物館在歐洲和跨國曆史的視野下重新解讀其藏品。本項目于2012年至2016年間實施。一個跨行業的國際網絡開發并執行了項目的理論和實踐框架,并對它進行了評估。項目基于曆史教學在傳播文化方面的科學知識,将博物館的傑出創意與文化工作者聯系起來,開拓創新。
項目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和交流案例,最近又發布了五個“工具箱”,為不同運營領域的博物館提供基本的、實用的建議:
“工具箱”一:《呈現歐洲:重新解讀博物館藏品和主題》(Making Europe Visible. Re-Interpretation of Museum Objects and Topics. A Manual: The Toolkit)。由安娜•莉娜•富爾曼(Anna-Lena Fuhrmann),尤塔•舒曼(Jutta Schumann),蘇珊•波普(Susanne Popp),蘇珊•席林(Susanne Schilling),以及奧利弗•邁爾• 施密特(Oliver Mayer-Simmet)共同撰寫。這本指南以藏品的重新解讀為中心,闡述了如何在跨區域、多視角方法的指導下,重新對藏品進行解讀。
“工具箱”二:《整合歐洲的多元文化:博物館的社會舞台》(Integrating Multicultural Europe. Museums as Social Arenas: The Toolkit)。作者:卡娅•希羅克(Kaja Sirok),爾斯卡•普戈(Urska Purg),卡塔琳娜•科戈伊(Katarina Kogoj), 勒内•卡博文(René Capovin),亞尼娅•斯蒂芬尼克(Janja Stefanic),以及爾薩•沃 利克(Ursa Valic)。本書闡述了一個理念:将博物館建設成一個非商業性的公共空間,為人們提供相識、讨論、以及接觸文化遺址的機會。同時,描繪了如何改善并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從而提出跨區域和歐洲話題,尤其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并對其進行探讨。如此一來,博物館便能為歐洲多元文化的整合添磚加瓦。
“工具箱”三:《彌合差距:激活、參與及角色變更》(Bridging the Gap. Acti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Role Modification: The Toolkit)。欽齊亞•安傑利尼(Cinzia Angelini)撰寫,艾瑪•納爾迪(Emma Nardi)推介。本書探讨了觀衆不同激活和參與程度的演變,例如:親自動手,動腦思考,用戶激發的展覽,以對話形式進行的導覽服務,不同觀衆團體參與博物館工作等。同時,開發了相關項目,鼓勵非觀衆團體了解博物館世界。本書還重點探讨了跨區域/歐洲話題,并提供了最佳實踐案例。
“工具箱”四:《配景的聯覺轉化:配景圖法寫生簿》 (Synaesthetic Translation of Perspectives. Scenography – A Sketchbook: The Toolkit)。本書由烏維•布呂克納(Uwe R. Brückner)和琳達•格雷奇(Linda Greci)共同撰寫,向我們闡述了如何呈現不同主題的配景,并将其用作設計空間的方式,包括如何使用音樂、燈光、甚至氣味。本書将配景轉化為其他“語言”,讓觀衆參與其中。
“工具箱”五:《社交網絡與互動:歐洲國家和地方博物館社交媒體技術》(Social Web and Interaction.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for European National and Regional Museums: The Toolkit)作者:阿妮卡•克龍貝格爾(Anika Kronberger),希瑟•凱利(Heather Kelley),丹尼爾•法布裡(Daniel Fabry),金特•弗裡辛格(Günther Friesinger),以及克斯廷•哈爾姆(Kerstin Halm)。本書向我們展示出:社交網絡不僅可以用于拓展公共關系,還可促進交流互動,包括博物館與觀衆群體、博物館與非觀衆群體、觀衆之間、以及博物館與其他機構的互動。運用這一方法,觀衆和其他感興趣的人群便可參與博物館話題的讨論,交流觀點,反思博物館的現狀等。本書還探讨了如何在展覽中綜合利用2.0網絡,從而提高觀衆的參與度。
此外,項目還出版了第六個刊物《歐洲的博物館藏品視角:視角變化選例》(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Museum Objects. Selected Examples on 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編輯:蘇珊•席琳(Susanne Schilling),欽齊亞•安傑利尼(Cinzia Angelini),金特•弗裡辛格(Günther Friesinger),以及蘇珊•波普(Susanne Popp)。本書舉例說明了由本項目合作夥伴提出的“視角變化”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關于歐洲對藏品的重新解讀、博物館專家與觀衆之間的關系、以及國際合作問題視角的轉變。
該項目的合作夥伴包括德國奧格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Augsburg),德國Atelier Brückner展會設計公司,保加利亞國家曆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巴黎第十二大學(Université Paris-Est Créteil),羅馬第三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Roma Tre),葡萄牙國家考古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Arqueologia),斯洛文尼亞國立當代曆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History),以及奧地利monochrom藝術協會(Kunstverein monochrom)。
(黃玉芳 譯自《亞歐博物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