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館代表團赴日考察、交流
受日本滋賀縣立琵琶湖博物館篠原徹館長的邀請和我館陳建明館長的委派,2014年4月7日至4月13日,我館陳列組兼文物征鑒辦主任、工藝類文物業務主管袁建平,馬王堆漢墓文物業務主管喻燕姣,青銅類文物副業務主管傅聚良,改制組負責人唐微及信息中心副研究館員李易志一行5人組團赴日考察交流。
4月7日代表團一行參觀考察了大阪曆史博物館。該館位于大阪城西側。展廳通過文物陳列、實物模型及多媒體展示,再現了大阪從古至今各個曆史時期的風貌,觀衆由此可了解大阪這座古城1400年走過的風雨路程。
4月8日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參觀、考察。該館主要展出佛教藝術品。除了收集、保管以及研究等博物館基本工作之外,博物館還承接演講、出版會等相關工作。其主體結構分為本館(主展覽館)、本館附屬館、東新館、西新館以及地下回廊。其中本館是根據宮廷建築師片山東熊于1894年(明治27年)設計的日本國家迎賓館赤坂離宮為藍本建造的,整棟建築物充滿着明治時期西洋化的建築風格,也因此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遺産。
4月9日造訪京都國立博物館。該館位于京都府,珍藏着流傳至今的與千年古都——京都共呼吸的國寶,是世界公認的“寶物殿”。主館為日本明治中葉建造的法式文藝複興風格的博物館。
4月10日前往琵琶湖博物館考察、交流。該館副館長高橋啟一博士、研究部首席研究員用田政晴博士、上席總括研究員藤岡康弘博士、社會學研究室楊平博士接待了代表團一行,雙方就有關業務問題進行了交流。日方介紹了該館的基本情況,二位研究員親自為代表們講解了該館的基本陳列、該館特别展覽的策劃和向公衆提供圖書資料、文化衍生産品開發等情況;雙方還就今年7月将在該館舉辦的“琵琶湖•洞庭湖•太湖”特别展覽中有關兩館合作的具體事宜進行了洽談。之後,日方三位研究人員專程陪同代表團參觀了該地參考“潇湘八景”等中國古典景觀命名的“近江八景”之一:“石山秋月”所在地——石山寺。
4月11日代表團參觀、考察了九州國立博物館。該館是繼東京、京都、奈良之後的日本第四大國立博物館,其陳列主題為“從亞洲曆史的觀點看日本文化的形成”。主要展示日本自古以來頻繁與亞洲各地交流的當地出土文物,見證了舊石器時代至近代末期的日本文化的形成。該常設展沒有像一般博物館那樣設置路徑指示牌,因此觀衆可以選擇感興趣的時代和區域自由參觀。另外,一樓還設有免費的體驗設施,在那裡可直接觸摸及玩賞亞洲各國的民族服飾和傳統樂器,更直觀地感受各國的曆史文化。
考察團最後一站是東京國立博物館。該館位于著名的上野公園附近,館藏珍品10餘萬件,是日本最大的國立博物館。内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4個展館内的常設展不僅涵蓋了日本2000餘年曆史中孕育的深厚文化,同時還記錄了亞洲地區其他主要國家的曆史。
幾點體會
博物館被普遍視為教育人們“博物洽聞、通達古今”的工具,但在适應社會發展的漫長曆史進程中,上述日本幾家博物館已跨越了原始的社會職能,不再單純扮演補給文化養分的角色,而是創造出一種以人為本的休閑文化複合體。
1、環境、建築、陳展相得益彰
日本大部分博物館本身就是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标志性建築,在場館建設中又将建築有機地融入到自然環境之中,且建築和陳列展覽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如奈良國立博物館座落在奈良公園内,公園占地極廣,園内有興福寺、東大寺、春日大社等雄壯的大寺院。據悉奈良至今保存的舞樂,是我國唐代傳入日本的,每逢佳節演員穿上華麗服裝,戴上假面具,在大鼓、龍笛、笙等合奏中舞蹈,舞是升平之舞,樂是雅樂。這種舞樂在我國早已失傳,但在日本卻依然保留着。
2、陳列展覽頗具特色
日本博物館陳列展覽主題鮮明,風格獨具,既有編年,又有專題,或二者結合,框架清晰,精品紛呈;藝術設計緊扣主題,展線流暢,空間布局疏朗,用色淡雅;輔助展品制作精細,如一些菜肴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新媒體技術運用恰當,互動環節寓教于樂。參觀這樣的展覽讓觀衆賞心悅目。
3、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務功能
除展覽外,博物館還十分重視其他服務功能。如東京國立博物館1984年新建了建築面積6434平方米的資料館,設綜合索引室、綜合閱覽室、研究室、讨論室、攝影室、書庫,為館内外觀衆、讀者服務。奈良國立博物館1980年新建了佛教美術資料研究中心,負責分管佛教藝術相關資料的創作、收集、整理以及保存。每周三、周五還會向公衆定期開放。
4、成就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上述博物館便扮演着這樣的角色。身處在這樣的空間中,獲得多少知識不是關鍵,享受與城市商業氣息迥異的靜谧雅緻,可從容地與曆史和文化對話,輕松地成就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此行代表團參觀、考察了日本的幾大博物館和大阪城、石山寺、清水寺、金閣寺等名勝古迹,了解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曆史和日本對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感悟了日本文明的獨到之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此次考察的體驗中可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借鑒其陳展經驗,做好我館新館陳列的策劃設計,以不斷滿足省内外觀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為文化強省的建設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