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回眸

第三屆藝術長沙

湖南省博物館
2011.09.17 -
2011.10.16

湖南省會城市長沙以其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吸引了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注意。此次“2011藝術長沙”展覽是繼“2007藝術長沙”、“2009藝術長沙”展覽後的續篇,而前兩次展覽在當代藝術的交流與推動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展覽期間共接待觀衆15萬餘人次, 使長沙這座中部省會城市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活躍地區,擴大了長沙在中國和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的影響。

此次“2011藝術長沙”展覽由長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廣播電視台、嘉樂軒主辦,長沙市委宣傳部、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承辦,湖南省美協、金鷹紀實頻道、湖南經濟電視台協辦,并獲佩斯北京、北京公社、長征空間、品畫廊、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上海紅橋畫廊、MARELLA GALLERY、維他命藝術空間、東怡置業支持。享譽海内外的當代藝術家張曉剛、毛旭輝、展望、馬六明等10位藝術家近年來的新作将集中在此展出。其規模,無論是資金的投入還是參展的藝術家群體等方面都比往屆更為宏大。此外,展覽還首次引入策劃人制度并确立了“解離”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

“藝術長沙”展覽的舉辦,旨在逐步建立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标準和價值體系,讓全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和發展給予關注與支持,也為湖南和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起到更為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次展覽免費對公衆開放,展期為2011年9月17日至10月16日。

高山流水遇知音

湖南省博物館
2011.07.26 -
2011.08.24

古琴是華夏民族曆史最為久遠的一種器樂形式,可考證的曆史有三千多年之久。在古代備受文人推崇,從而居琴棋書畫四藝之首。《禮記》便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同時古琴藝術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集中國傳統音樂、文學、藝術之大成,在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和思想史等方面都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二〇〇三年十一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是繼昆曲被授予這一稱号後,中國第二個入選的項目。

湘楚大地作為古琴的故鄉,其琴風琴事可謂是源遠流長而影響深遠,湖南省博物館亦因此機緣成為目前國内收藏古琴數量較多和質量較好的博物館之一,收藏的五十三張古琴的出土或斫(zhuó)制年代起自西漢直至民國,前後延續兩千餘年,有些還與湖湘先賢王船山、王闿運、譚嗣同、左宗棠,近代湘籍琴學大師楊宗稷、李靜等有着深厚的淵源,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被古琴界推崇為“鴻寶”、“神品”。

近世音樂在普及、發展中,古琴顯然不及其他樂器,還很不足,為了給社會大衆提供一個對古琴深入了解的機會,湖南省博物館特舉辦“高山流水遇知音——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曆代古琴展”,希望從中讓更多的人領略和感受到古琴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成為古琴的知音。

本次展覽免費對公衆開放,展覽時間為2011年7月26日——8月24日。

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華展

湖南省博物館
2010.07.10 -
2010.10.10

湖南省博物館首度與内蒙古博物院聯袂舉辦的“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華展”于2010年7月10日——10月10日在我館展出。此次展覽是我館“中國古代文明系列”中的一次大型展覽,将為您展示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契丹在建立大遼帝國前後的文物,主要反映草原民族的遊牧生活特色。

展品總數為114件(套),包括金銀器、瓷器、玻璃、瑪瑙、漆木、玉石等類器物,其中一級文物接近半數,金銀器也幾乎占了整個參展文物的50%,曾經在日本引來百萬參觀人潮的陳國公主墓“黃金面具”也在其中。展覽由“馬背上的民族”、“粗食華器”、“穿金戴銀”、“生命的遐思”四大部分組成,分别展示契丹族賴以生存的馬具與獵具、宴飲伴歌舞生活方式的金銀器與陶瓷器、形影不離的金銀首飾、宗教信仰與喪葬習俗的多類型文物。

展品中的絕大多數來自于遼代三大考古發現———陳國公主墓、吐爾基山墓、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文物。遼代文物展覽幾年前就曾在美國、日本等地引起轟動,今年2月至5月又在台北故宮展覽,展出的一級文物數量創大陸赴台展之最,觀衆好評如潮。

這批精美絕倫、極富生活情趣的文物,不僅形象再現了春秋戰國至遼代勃興時期契丹族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時也反映了契丹人在金戈鐵馬征戰四方的同時,與北宋、西域諸國保持的密切聯系,以及包容、開放,收精華納于已身,不斷豐富草原遊牧文化的胸襟。相信這次展覽會讓您領略到粗犷豪爽的遊牧民族柔情細膩的一面,并對契丹人的生産方式、生活習俗、文化特色及審美情趣有一番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