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成熟鼎盛期(1929——1948年)

1927年,经过衰年变法的齐白石声名鹊起,不仅求画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还被民国史上最年轻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聘为该校“教习”,专职教授花鸟,在校极受尊敬。但当年秋后林风眠就辞职离开了北京。林风眠走后,在聘的齐白石在1928年国立艺专改制艺术学院时被改称为“教授”。1928年年底到1929年年初,徐悲鸿短暂地担任艺术学院院长时,仍续聘齐白石任教授。齐白石与徐悲鸿自此相识相交。到1933年,除了绘画、刻印外,还相继出版了诗草、画集和印谱。这一时期是齐白石绘画不断完善和逐渐成熟时期。随着画风的成熟,他在画坛的影响也与日俱增。1936年,齐白石应时任四川省主席王瓒绪之邀遍游四川,创作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因早年在长沙听信算命先生的话,1937年,齐白石用了“瞒天过海”法,在他75岁(丁丑年3月12日)时,便口称77岁,瞒去了76岁。所以,在他的传世作品中,见不到其落76岁款的作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沦陷,齐白石辞去教职,从此深居简出,不与外界接触,并在大门上贴纸条写道:“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以吟诗、治印、作画自娱,并更加深入地致力于对秦汉印的研究。后因生计所迫,只得重操旧业,不过在大门上加贴“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详”的告白。到1943年,因不堪汉奸流氓的骚扰,万不得已,在大门贴出四个大字:“停止卖画”,有诗句云:“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以示宁可挨冻受饿,决不与之同流合污。1944年6月,北平艺专通知齐白石去领配给煤,因当时学校大权都操控在日籍顾问之手,被他拒领。这充分体现出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文人风骨。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之后,齐白石恢复了卖画刻印生涯。1946年,应邀去南京、上海办展览及卖画。其间巧遇结交多年的挚友、其时已被聘为北平艺专校长的徐悲鸿,徐对齐深厚传统功力和新颖的大写意画风颇为赏识,特邀请老友到北平艺专为学生传受中国画。齐白石便又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绘画艺术亦到达鼎盛。

齐白石与徐悲鸿

1929年至1948年为齐白石绘画创作的黄金时期,而他绘画真正成熟定型应是70岁左右以后。其时的作品气势雄伟,笔墨纵横淋漓,挥洒自如,超脱奔放。所表现对象,生动活泼,以形写神,渐臻佳境。善于运用墨彩深浅、浓淡的特点,表现对象的质感。笔力功夫纯熟,准确精道。构图上更为巧妙,充分表现“画外有画”“简而不空”的意境。赋色上鲜艳泼辣,喜用洋红,明快浑厚。这期间的画虾,已开始超前人,达到了一种新的、更高的境界。为避免早期画虾太逼真而缺乏艺术性的问题,白石先生开始追求画虾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此后的虾作,造型夸张,形态各异,身多为S形,虾足简化。画虾几乎都是用浅淡之墨,笔痕明显,有笔有墨。笔头饱含水分,笔落纸上,自然晕开,但不能让它晕得太多,用吸墨纸吸收,适可而止。因而,他画成后的虾,不仅全身透明,而且姿态生动,就象水中的活虾。

所作多为活泼、灵敏、机警的长臂虾。两横浓墨作左右一对眼睛,既有夸张又得体。重墨一笔画虾头,由头至尾变细,作用非凡。头侧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之身,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身节奏的由粗渐细。虾的尾部就三笔,既有弹性,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长臂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姿势多样。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长须布置得当,其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中有序,图中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似随虾而晃动。虾充分表明齐白石的用墨用水功夫之精妙,他所表现出的虾体似乎总是水淋淋的,如同真的生活在水中,一张白纸便成了一溪清水。这大概就是白石先生笔下的虾为什么永远富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