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倫敦科學博物館舉辦史上最大規模人形機器人展

news_publish_date: 
2017-03-21 09:55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空間探測機器人(Space Scout), 20世紀70年代日本制造。

  一個“修道士”坐在輪椅上,緩慢向前移動,一邊小聲嘀咕,一邊捶打自己的胸膛。一個機器鴨子在“排洩糞便”,“終結者”機器人的出現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有些機器人會做外科手術,還有些機器人能夠擔任新聞節目主持人。在倫敦科學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機器人”中,你可以看到許多類似的機器人,它們樣式各異,數量衆多。
 

日本大阪大學與ATR實驗室共同研發的仿真機器人,2014年。

  這場展覽中的機器人,制造時間跨度大,有些是現代的,還有一些時間更早,甚至有些是500多年前制造出來的,其中包括聖經人物原型的機器人、動物形狀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機器人。策展研究人員告訴英國《衛報》,這場展覽的一大亮點在于“它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形機器人展覽”。

  在16世紀,人們借助于力學(比如制作的修道士的機器人和耶稣基督的機器人)來彰顯上帝的榮耀,讓民衆信仰上帝;如今,力學的進步推進了全球工業化的發展進程,盡管有些人對此表示不滿,例如1927年上映的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中,機器人“瑪麗亞”能夠取代真人“瑪麗亞”,讓人難辨真假。今天,有些心理醫生給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開展“遊戲療法”環節的時候,也會用到機器人。

  時至今日,人們一直心存疑問: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類?而這個疑問也是這場展覽探讨的重點。

  林•李(Ling Lee)是倫敦科學博物館的展覽内容策劃者,在接受《衛報》的視頻采訪時,她指出:“我們希望觀衆能夠站在這些機器人面前,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然後反問自己,‘機器人是否會闖入我們的世界并搶走我們的工作?或者說,以資本家為代表的人類是否會把工作崗位給予機器人呢?因為機器人不僅成本低廉,而且便于管理’。”

  科學博物館集團對外事務部的主任羅傑•海菲爾德在該館的博客上寫道:“觀衆參觀展覽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挂着許多人工顱骨的牆,這些顱骨有着機器人眼睛,這個互動的藝術裝置叫‘V5區’,指的是大腦中運動感知的區域,它的創作者是來自新加坡南陽理工大學的路易斯-菲利浦•德默斯”。

  “在展覽中,觀衆會看到一個機器人嬰兒,它的皮膚是用乳膠制成的,内部有36個金屬接合處,它能夠模拟嬰兒的呼吸聲。首席策展人本•羅素指出:‘與機器人面對面接觸,往往會使人感到不安。這種不自在的感覺盡管難以準确描述,但是卻早已存在于我們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中’。”

  倫敦科學博物館的“機器人”展覽已于2017年2月8日開展,将持續到2017年9月3日。

(陳雙雙 譯自digitaltrends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