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本文作者吉姆•理查森(Jim Richardson)是一家創意機構負責人,為多家世界頂尖級博物館打造創意方案。他幫助機構鼓勵愛好藝術的觀衆走進博物館,将虛拟參觀變為實際的參觀。2007年,他開始以“博物館的未來”撰寫博客,兩年後組織了首屆“未來博物館”會議。以下為他撰寫的文章:
我希望博物館工作人員相信他們産生的積極作用。他們改變生活,豐富社區的活動,讓城市生活環境更美好。雖然業内經常讨論博物館對社會所産生的積極影響,但我們卻并不擅長與社會公衆分享這方面的工作。
我們當前的宣傳給踏進博物館大門的參觀者一種感覺:博物館僅提供一種體驗。我們展示物品、藝術品,甚至沉醉其中的遊客,都能吸引更多人來一探究竟。但是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寓教于樂的場所,也不單單是為了增加人流量而上演華麗演出的甜蜜陷阱。
難道博物館的員工不認為他們工作的意義遠勝于此嗎?人們走進博物館,難道不應該覺得他是在支持一個與自身價值觀相符,一個令當地社區與衆不同的機構嗎?諷刺的是,博物館總是掩蓋自己的成績或者認為别人都了解,而零售商們總是竭盡全力宣傳自己為社會所做的貢獻。
今年2月份,耐克公司發起了一場新的活動,公開讨論不平等問題,鼓勵人們尋求公正,無論是在法庭還是球場,都要尊重規則,同時将這種認識帶到場外。而該活動中一件T恤高至35美元,而沒有什麼比昂貴的休閑裝更能說明不平等了。
一個月前,星巴克首席執行官霍華德•舒爾茨宣布,該公司将在5年内雇傭10000名難民,以回應唐納德•特朗普暫時禁止難民進入美國的命令。
英國的肯可咖啡(KENCO)十分有名,不僅因其口感上乘,還因為在它的大力推動下,許多年輕的洪都拉斯幫派成員成功轉型為獨立的咖啡種植戶。
這些公司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研究表明,百分之六十的千禧一代更信賴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他們過去曾以“性”為噱頭,現在則以積極參與社會為賣點。
據未來博物館(MuseumNext) 的調查顯示,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認為參與社會活動的博物館與他們聯系更加緊密。因此,制定此類活動計劃,在社區中開展有意義的活動,這些都是博物館的價值所在。而這些不應該隻體現在年度報告中,因為很少有人會去看報告,我們應該采取更為大膽的行動。
博物館接待處每個月除了顯示人流量,還能展示出機構所做的社會貢獻嗎?能否在博物館外懸挂橫幅,展示本館對社區的貢獻,例如幫助照料癡呆症患者或困難青少年,而不僅僅是宣傳展覽?如果不能,是否至少可以把這些宣傳内容放在機構的捐贈箱旁呢?
利物浦國家博物館通過數據和事實報道展示其為當地社區所做的貢獻。
我們需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外界傳達博物館所做的廣泛工作,而不是隻會照顧邊緣人群或像唱詩班一樣說教。我認為如果博物館效仿這些品牌的做法,就能讓人們對博物館有所改觀。
雖然我們不太願意承認,但是的确有人認為博物館不合大衆口味,它專為白人和中産階級服務。在社區及其周邊宣傳我們的工作,可以逐漸改變人們對我們的看法,也讓之前對博物館敬而遠之的人有機會了解我們。這樣一來博物館為社會公益也做出了很大貢獻,這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僅僅采取社會行動仍然不夠,我們還要呼籲更多機構參與進來。
(柳青 譯自Museumnext會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