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博物館建築美輪美奂,藝術何處覓?

news_publish_date: 
2016-06-30 09:33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圖為即将開館的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的擴建部分,館内大部分空間将不會展出藝術品。

  一件藝術作品最終呈現給觀衆之前需要經曆藝術家的精心設計創作、博物館耗費巨資購買的過程。那麼,博物館觀衆一般會在一件藝術作品前駐足多久呢?最新調查表明大約是28秒。雖然觀衆們參觀博物館的方式與十五年前相比可能有所變化,但是這個數據卻與過去基本一緻。并且,今天來參觀的觀衆們不僅是到博物館來欣賞藝術品,還有很多是為自拍而來。

  随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參觀博物館的形式在發生變化。到底是什麼在主導潮流:是觀衆們的需要還是策展人對展覽的想法?不管怎麼樣,博物館在不斷擴建。據《藝術新聞》報的一項調查顯示,自2007年以來,博物館界已花費了89億美元用于擴建,其中大部分是美國的博物館。如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在擴建之後于最近重新開館,博物館共籌集了3.05億美元的擴建經費,展陳面積擴大至過去的3倍,(很自然地,博物館許諾會為觀衆開發一個應用程序)。其他也在擴建中的博物館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及洛杉矶郡藝術博物館,這其中當然還包括了舉世聞名的展示現代藝術的泰特現代藝術館。

  博物館擴建的原因有很多,當代藝術,特别是裝置藝術與傳統藝術相比需要更多的空間,而且修建一個嶄新的博物館比裝修舊館更容易籌得資金。億萬富翁們當然希望他的收藏在捐獻給博物館後能讓所有人都看見。過去傳統的展館容易讓人們聯想起舊時代的藝術家們大多數都是西方白人男性,而收藏家往往有着資本家的背景,大多通過他們不擇手段獲得的金錢來購買這些藝術品(這些現象也許仍然存在)。如今博物館的目标是想要吸引更多的背景不同的人前來博物館學習、社交和娛樂,因此博物館需要更多舉辦活動的場所、音樂廳、電影院和紀念品店。泰特現代藝術館無疑是衆多擴建工程中最吸引人的一個項目,位于泰晤士河邊的新館已在6月17日開館,泰特現代藝術館雄心勃勃地想要重新定義21世紀的博物館。

  泰特現代藝術館過去就被認為代表着一場文化革新。它建于2000年,坐落在比較破舊的泰晤士河南岸地區,建築的前身是一個廢棄的發電站。其三層的建築中收藏了數量巨大的1900年以後的藝術品并提供了巨大的藝術空間展示藝術家的定制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包括路易絲•布爾喬亞、艾未未和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受藝術館的影響,許多居民陸續遷入也使這一區域重煥生機。重新改建的泰特現代藝術館成為了英國千禧年蓬勃發展的标志。

  但是,博物館的年接待量已經超過了500萬人次,是當時設計預想的兩倍。高峰時期,觀衆人數甚至多得無法令人安靜地欣賞藝術。盡管觀衆參觀博物館并不僅僅是因為藝術,甚至藝術都不是主要原因,人們也許更多是因為這個博物館的名氣而來。雖然博物館的臨時展覽一直都很受歡迎,但是展覽選取的藝術品和布展的方式卻讓人迷惑和失望。盡管如此,這個博物館還是非常受國際遊客歡迎。在倫敦這個非常昂貴的城市裡,免費的博物館無疑也受當地人的歡迎(像英國的大多數國立博物館一樣,泰特現代藝術館常設展覽對觀衆是免費的)。所以,為了适應更多觀衆的需求,泰特現代藝術館的館長決定擴建展館,此項目将會為博物館增加百分之六十的空間并且以後可以圍繞其附近修建公共廣場。

  泰特現代藝術館還向觀衆保證會改變其展品陳列模式,将重點反應藝術界的變化和新潮流,而且将不僅僅局限于展出那些來自于巴黎、紐約和倫敦的藝術家,另外還會加入更多媒介的作品。擴建的另一個側重點就是要加入更多的觀衆體驗模式,諸如音樂和舞蹈表演。

  在一次最近的新聞發布會上,泰特現代藝術館的館長Frances Morris宣布博物館将“從一個觀衆們前來欣賞藝術的博物館變成一個更加關注合作、對話及參與的博物館。”擴建部分的樓層圖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這個共10層的建築中人們将可以在頂層俯瞰博物館、一層專門用于餐廳、一層用于講座和活動、另一層用于酒吧和禮品店,藝術品隻會占據3層的空間。

  而代表這次擴建精神核心的無疑是“泰特交流”區,這個區域也将占據一整個樓層,提供教育工作坊活動和供人們讨論的空間。Morris館長将其描繪成一個“可以随時加入的、經過精心設計的空間。為所有想要聆聽一場講座或是想和相似想法的人群對話的觀衆提供一個空間。”博物館在設計時還采納了當地觀衆的意見,建設了兒童藝術中心和廣播電台 。

  人們往往通過觀衆的人數來判斷展覽或擴建是否成功,但事實上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都需要考慮:包括展覽對于觀衆思維的影響和對于當地藝術家創作提供的靈感。但是這些因素是很難量化的,因此對于館長們來說他們最看重的還是參觀人數。

  也許博物館應考慮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赢得大衆的喜愛。那些希望博物館僅僅是像傳統廟宇一樣陳列藝術品的想法顯然是過時了。在英國,這個問題還和階級意識有關,因為很多博物館的建設目的都是為了教育各個階層的公民,因此一個博物館的領導,像泰特美術館的館長,如果不想辦法去創造一個歡迎所有人的空間就将會受到公衆的指責。

  藝術批評家Hal Foster對于現在博物館像雨後春筍般擴建的速度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這些頭暈目眩的新建築可能讓人們忽略了博物館内的藝術品。他在去年寫給《倫敦書評》的文章中指出“如今博物館們似乎僅僅想建好一個漂亮的外殼然後讓藝術家們填補内部的空間。” Foster還指出:“博物館似乎認為他們可以通過這些表演活動喚醒觀衆。觀衆們從一開始就被錯誤地認為是被動的,博物館似乎不給觀衆們安靜欣賞的機會,就像家長督促孩子一樣督促觀衆。”

  在一些讨論博物館參觀時間的學術文章中,專家們描述“欣賞藝術就像吃飯一樣,有些人選擇‘隻是嘗嘗’(就像是隻看一眼藝術品);有些人選擇‘吞下去’(那些在藝術品前駐足28秒的);還有些人選擇‘品鑒’(那些選擇駐足超過一分鐘的)。一張自拍照允許觀衆們不費心地觀察藝術品,但是真正欣賞藝術需要觀衆們互動、聚精會神和思考。當博物館館長們在開發“互動空間”和“博物館應用程序時”,雖然聽起來很時尚,但是卻也給人一種希望藝術會更容易被理解、更讓人放松、或是更像是上網娛樂一樣的體驗。

  泰特現代美術館包含世界各地藝術的做法值得表揚:包括接受驚險的體驗藝術、接受那些人們不熟悉卻有價值的作品。藝術應該兼容并蓄,藝術并不總是鼓勵參與,受大衆喜愛,也不一定總會和我們息息相關,博物館也應該如此。

(本文作者Tom Rachman,李雨陽譯自《紐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