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建築與新技術應用
近期,由中國博協區域博物館專委會、博物館建築與新技術專業委員會、博物館數字化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陝西曆史博物館與南京博物院共同承辦的“博物館建築•新技術應用”學術論壇在成都舉辦。來自博物館界、建築界的13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博物館建築與文化景觀”和“博物館職能與信息化”開展了深入的研讨。
博物館建築的文化表達
博物館建築本身就是文化景觀,如何增強其内外空間中的文化要素,進行文化表達,使其具有文化感召力和創造力。
博物館建築空間與新技術專委會主任委員、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認為:作為服務于社會與公衆的博物館,能夠擁有正确的發展定位、良好的文化産品、環境及服務,将使博物館更具親和力與感召力。好的文化産品在兼具創造力與吸引力的基礎上,還應注重營建包括展廳空間、室内公共空間和室外空間的良好展覽空間。好的文化環境除了建築環境、綠化環境外,還必須重視包括傳統文化符号和人文關愛在内的文化空間,以及博物館内自然和人文結合而産生的文化景觀。而文化景觀的意義在于通過人們的創造性勞動,使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結合所産生的景觀效果遠遠大于自然要素與文化要素之和。
中國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曹曉昕認為,在設計博物館建築時,不必糾結于傳統的“範式”。而建築師在選用外觀材料時,也應象其他設計門類一樣對材料進行根本、深入的研究。運用“手作”的方法,不僅可以開拓建築師獲取知識與創意的渠道,還可以擺脫形式的抽象性而與建造對應。用“手作”的方式還原本質,發現真正的表現力,不僅會使博物館建築具有很強的文化指向性,也會大大增強博物館建築的文化表現力。
博物館内外空間營建
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在設計建築過程中,應注重考古界、博物館界和建築界的協作,綜合考慮各方的訴求,根據實際需要,找準設計理念,理清工作思路,保障博物館建築的綜合效果。
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文化景觀委員會委員張謹認為:對于城市中的遺址博物館,建築物的設計很少被作為研究過程來對待。建築設計很少考慮遺址價值的闡釋提升、觀衆的理解認知、參觀路線的組織以及遺址本體保護與建築物本身所需的良好穩定的環境。其原因在于,在文化遺産領域存在着不同的學科。
文物保護專家關心的是遺址材料的腐蝕退化過程以及環境條件對遺址的影響;建築師關心的是美學形式、教育與展示以及建築文脈的呈現;而考古專家則關心建築對考古遺址整體性的幹擾以及必須采取的應對措施。建築師、考古學家、博物館人、城市管理的決策者在不同的訴求下,很難形成共識。因此,在設計中需以體驗代替形式,以遺址本身叙事,而非僅僅依靠建築形象進行沖擊性表達。同時,還需構建多學科合作的文化背景,搭建更廣泛的對話平台,積極發揮專委會的作用。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仲德崑在發言中談到,各行各業的跨界協作是好作品誕生的必要條件。仲德崑結合該窯址的保護與展陳設計案例,闡述了建築界、博物館界、考古界如何通過協作,完成“隐于竹林、和諧共生”這一設計初衷的過程。同時,他着重介紹了該項目的設計亮點——“竹結構”的應用,詳細展示了原竹建築在取材、節能、造型、抗震方面的諸多優勢。
博物館中的新技術應用
當前,博物館的智慧化建設和發展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各個博物館都在努力探索運用新技術,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來推動和實現這一目标。
北京市文物局信息中心主任、圖書資料中心主任祁慶國談到了新技術應用的需求和産生的意義。他認為,優化、梳理、整合分散且質量不一的資源;開放、共享基本資源服務;對豐富的數據資源進行深入的價值挖掘,開發更多的教育産品和内容産業;借助先進的技術、更廣泛的業務協作和信息共享,更好地解決信息安全問題和知識産權問題;促進博物館服務形态和模式的創新,提供更好、更生動、更有效的服務,特别是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定制服務;從分散建設、獨立應用,向集成化發展,重組業務流程和業務體系,實現跨館、跨區域服務。
原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辦公室設備部主任郭遠銳,詳細介紹了智能建築的定義及體系構成,并結合博物館應用中的實際需求對智能建築體系中的暖通、空調、給排水、供配電、照明、電梯、消防、安防等模塊的自動控制系統進行了解讀。他結合實際經驗,從基本建設和博物館的使用運行角度針對博物館信息化、智能化的頂層設計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建議。
博物館及其信息化建設
在“互聯網+”理念的推動下,博物館駛入了信息化建設的快車道。信息化建設對博物館的發展意義重大,但也面臨着一系列問題。“互聯網+”博物館應該呈現怎樣的狀态?如何運用“互聯網”的思維,破解博物館及其信息化建設的困境?
區域博物館專委會主任委員、陝西曆史博物館黨委書記強躍闡明了博物館管理中引入互聯網思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他認為,近年來我國博物館運行體制遭遇瓶頸。對博物館而言,互聯網思維中的用戶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台思維為破解這些制約瓶頸帶來了全新的視角。用戶思維就是要解決“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 的問題。社會化思維就是充分利用社會媒體、微信、微博、朋友圈等,建立并維護呈“網”狀分布的觀衆群。大數據思維為博物館運行創造了全新的基礎與無限的視野。平台思維就是鼓勵博物館開放、共享、共赢。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文物保護實驗室主任、 國家文物局智慧博物館建設調研組組長楊曉飛,列舉了國家級層面的一系列關于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利用的指導性規劃、意見和報告,強調了博物館智慧服務的構想和目标;分析了博物館知識體系與知識庫現狀中的不足,明确了文物知識組織的必要性及需要開展的具體工作。在參考歐洲、日本、美國在文博數據、知識組織服務案例的基礎上,楊曉飛提出了關于文物知識組織的方法設計的目标、技術路徑和設計原則。
南京博物院圖書信息部主任張小朋談到:“互聯網”+代表了新的經濟形态,具有對生産要素重新配置、優化、集成的作用。他梳理了博物館、商業企業和科研院這些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于“互聯網”+博物館的發展所面臨的困惑,繼而以博物館的核心精神文化産品——展覽為線索,從四個角度出發,分析了在“互聯網”+博物館的技術融合過程中所産生的巨大鴻溝并分享了他理解的以信息技術、文化内容和觀衆需求為基礎,三者相互交叉結合後産生出融多媒體輔助的展覽、技術新奇的展覽和基于學術的嚴謹展覽于一體的“互聯網”+博物館。
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首先回顧了智慧博物館的内涵,并概括性地提出智慧博物館是一個能夠實現在空間和時間上不斷自我感知、自我判斷、自我糾錯、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的博物館。她剖析了智慧博物館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并從頂層設計的層面,提出了智慧博物館建設的途徑,并介紹了河北博物院在智慧博物館建設中的組織機構建立、文物數據APP和一體機采集、3D數據成型等方面的經驗。
博物館信息中心的角色
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信息中心這一機構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博物館數字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胡錘在總結發言中強調,随着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推進,信息中心更應該成為數字技術和文博人員、社會與博物館業務的項目橋梁,它在無形中起到推廣信息化博物館應用的示範作用,這是信息中心賴以生存的核心作用。他認為信息中心不僅是個實操型的團隊,還要成為學習型的團隊。
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有責任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權衡信息化的優勢和劣勢,從而為博物館的決策者提供參考。最後,他提倡博物館的信息中心應将“學習思考 、努力宣傳和認真參謀”作為工作的指導原則,充分發揮自身在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中的責任和擔當。
原标題:創新融合 跨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