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
2016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召開了“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新聞發布會。這一事件啟發人們思考博物館與當代生活之間的關系:博物館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處公共文化空間,它在其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如何發揮作用和影響力?我們今天所倡導和鼓勵的博物館生活方式又能給我們一些什麼樣的啟示和指引?
時尚品——博物館“擠入”生活圈
五彩缤紛的現代生活,消解着人們的時間和精力,面對讓人眼花缭亂的各類選擇,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了時間和精力走進博物館,親近博物館。據統計,2015年全國博物館年接待觀衆達七億人次,創曆史新高。或許我們再留心觀察一下,各大博物館在節假日時期往往人群熙攘。
一幅博物館參觀圖景被描繪出來,其中有家長帶着孩子的,有情侶攜手相伴的,有三五好友相約的,也有導遊帶領一群群遊客等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裡,博物館似乎已被列為周末休閑、外出旅遊的重要目的地。特别是一些世界知名的博物館,或是憑借其經典建築,或是其悠久曆史,或是其經時代傳承下來的頂級藏品等獲得極高的贊譽,成為人們心向往之的文化殿堂。癡迷如一些博物館的忠實粉絲,甚至構建起了一種“我不在博物館,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的生活狀态。
公共品——少數特權到全民惠及
追溯博物館的曆史發展變遷發現,博物館主要演變于早期的收藏機構,用于皇室、貴族收藏繪畫、雕塑等精美藝術品。這一時期博物館功能相對狹隘,且僅服務于少部分上流社會的人。于普羅大衆而言,因了地域距離、時間成本、階層差距等現實因素,參觀博物館顯得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随着一系列社會變革,文藝複興、啟蒙運動、平等主義等思潮的興起影響着文化領域的變遷。博物館的面紗逐漸向大衆揭開,并不斷豐富和完善着自身的功能與職能。
1683年,英國牛津大學建立了阿什莫林藝術和考古博物館并向大衆開放,成為世界第一座公共博物館。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盧浮宮作為法國的國家藝術博物館向全體公民開放。1905年實業家張謇建立了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的博物館——江蘇南通博物苑。這些舉動标志着博物館逐步走進社會生活,變成人類公共文化的一部分。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博物館事業進入興盛期,中國的博物館數量從300多個增至4000多個,世界博物館的數量從2萬多個增長到5萬多個。
而早在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即通過了首個關于博物館的國際文件《博物館人人可及最有效做法建議書》,意圖保證各行各業的公衆能夠更大限度地接觸到藝術品和博物館。
中國的博物館界也在這一過程中持續不斷自我改良,頒布了博物館免費參觀政策,将教育功能提至收藏、研究、展示功能的首位,将“以物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将博物館的職能拓展到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并随着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将實體博物館的發展延伸至數字博物館乃至更前端的智慧博物館領域……博物館不僅變得讓現代人觸手可及,更以其自身的變革與發展豐富影響着現代人們的文化生活。
根據國家規劃,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将從目前29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發展到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年服務觀衆達到8億人次。
營養品——博物館與終身教育
上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人的生活受到諸如技術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經濟條件的改善等因素影響,人們對自我和周遭環境的認識,對社會生活的期許與追求以及對教育的重新認知,都随着社會大環境的變動而不斷進行着更新與豐富,逐漸形成了一套貫穿于人一生學習與成長過程的教育觀念體系,終身教育。
1965年,終身教育的概念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保羅·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正式提出,并在世界範圍廣泛傳播。這一概念讓人們重新審視教育對于人的作用和意義,将教育的目的從工作提升至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它體現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說的,人在滿足了對生理、安全、感情低層次的需要之後,随之産生的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更高級需要。
理念的提出讓我們認識到人的一生必須不間斷地接受教育和學習,除了應變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更要注重在學習的過程中塑造人格、發展個性,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滿足人生存的精神追求。這個概念可以看作是人的自我發展的一個重大思想變革。而博物館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作為人類知識與文明的殿堂,珍藏着人類的集體記憶,能夠充分發揮其自身在普及民衆科學文化知識,啟發人類思考,提升人的藝術修養等方面的種種作用,最終助益于全人類文明素質的提升。
對于個體來說,走進博物館,通過作為“物證”的展品或是策展人解讀的展覽等媒介形式,搭建起自身與博物館之間的對話關系,在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間裡實現平等交流、自由思考,不斷塑造并豐富着自身的精神世界。在物質水平不斷提升的現代生活中,實現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顯然,博物館不是一個隻來一次兩次的地方,它是民衆可以進行終身學習的場所。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博物館以它自有的傳播體系潛移默化影響着人的成長與發展,實現博物館終身教育的功能,同時與前兩者共同構建起一個更加健全的社會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
必需品——博物館事業與國家文化戰略
2016年11月10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國際博物館高級别論壇上強調,深化國際合作,推進博物館事業繁榮發展。中國政府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博物館的地位推至發展的巅峰。我們從中不僅窺見國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态度和決心,也看到了博物館在文化領域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力。
作為國家文化戰略的博物館事業,它的存在與發展已經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我們看到,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争越來越體現為文化的競争,國與國之間的影響也越來越表現為文化的相互影響。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其悠久的曆史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光輝燦爛的文明成果等無不向世界述說着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其獨特性。博物館恰恰儲藏着這些成果與記憶,作為展示中華文明的窗口,也作為現代人構建文化認同和樹立文化自信的精神空間,更作為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博物館責任重大、影響深遠。它的角色代表着國家文化的軟實力,體現着國家的綜合國力,彰顯着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有責任傳承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化。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化的興衰關乎民族的興衰,民族的興衰則關系着個體的存在。博物館是我們了解過去的通道,幫助我們建立起曆史觀和使命感,解釋我們從哪裡來,啟示我們應該到哪裡去。它已經成為個體完善自身,喚醒自身文化自覺意識,建立國民意識的必需品。面對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态勢,我們必須意識到文化興國,人人有責!
博物館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從曆史的發展來看,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随着不同時期博物館功能與職能的不盡相同,博物館之于人的生活的影響和作用相應改變。但是這種變化始終是進步的,是不斷服務于人的發展的,也是不斷作用于社會的整體發展的。
博物館這種生活方式,理應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一種生活方式。
作者:華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