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觀衆最需要什麼?更多的閑暇時間。
當博物館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Museums)的主任Elizabeth Merritt女士在撰寫她的年度報告《趨勢觀察》時,科技方面的内容經常占據報告很重要的一部分。Merritt女士的報告主要突出一些會對博物館發展帶來影響的新發展。前幾年度的報告中曾經提到3D打印、機器人及大數據内容。今年剛剛發布的報告包括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及虛拟現實(virtual reality)體驗,這些都有可能在近幾年對觀衆參觀博物館的體驗産生影響。但是《2016年趨勢觀察》将主要側重于社會變化,Merritt指出兩大趨勢:一是我們工作方式的變化,二是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和衡量方式的變化。這其實指涉到另一個已經反映在文化産業中的理念:閑暇時間。
Merritt女士指出,我們工作方式的轉變将會影響到博物館的員工雇用方式及博物館需要做出怎樣的改變去吸引更多的觀衆。“我們發現越來越多曾經擁有全職工作的人,開始做一些兼職工作”,這被稱為“工作生活一體化”(work-life blending),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時時刻刻都在工作,但有些人,特别是年輕人,會在一天和一周内穿插安排工作和閑暇時間。對于很多美國人來說,以前經常使用的“工作周”包括兩天休息時間的定義已經過時了。
Merritt女士認為,這些變化将會影響到整個勞動市場,而不隻是“優步”(Uber)司機或是那些擁有高級技術的專家。博物館有可能會開始雇用更多的臨時人員,像特邀策展人或是根據特殊需要而雇用一些人員。
這些變化會對觀衆産生什麼影響呢?他們什麼時候會來參觀?如果博物館的觀衆們都是那些崇尚“工作生活一體化”快節奏的人,他們或許隻會來博物館參觀一個小時,那麼博物館還會收取25美元的門票嗎? Merritt女士談道,很多博物館現在才開始滿足觀衆們的需要,采用更靈活的開放時間,比如提前開館時間或推遲閉館時間以吸引更多觀衆。
但是這個新的勞工市場發展太過迅速,令很多博物館措手不及。“很多博物館現在才開始制定靈活參觀時間,當他們剛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
幸福感與社會變革息息相關,人們開始更多地思考他們是不是在過一種令自己滿意的生活。研究機構,包括政府部門,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量化生活富裕程度,以及量化更深層意義上的幸福感。就像報告中指出的一樣,“對于追求幸福,80後這一代人有着很強的直覺。他們更傾向于把錢消費在體驗上而不是商品上,而且已經有研究表明這會帶來更持久的幸福感。”
閑暇時間是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去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發表了一項調查報告,調查人們為什麼不去欣賞藝術品。這項報告的副标題為“影響人們是否去觀賞藝術品的障礙與動機”。報告總結道:“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人們認為沒有時間去體驗藝術”。每個人都在關注可及性問題、門票費用或他們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最大的問題卻在于缺乏閑暇時間。
這并不是《趨勢觀察》的報告重點,但Merritt女士卻明确提到閑暇時間的問題。她引述John Maynard Keynes 1930年的預測:“社會的發展會使人們一周的工作時間縮短至15個小時”,這項預測顯然現在沒有實現。自動化并沒有讓社會重視閑暇時間,通過提高效率和生産率隻會使掌握生産資料的人獲得更多的利潤。
“我們工作得越有效率,則越會帶來更多的工作。” Merritt女士指出。
博物館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做些什麼,僅僅隻是去适應那些參觀時間越來越短的觀衆嗎?還是去争取那些時間更分散和工作繁忙的觀衆?還是直接面對這些問題?
《趨勢觀察》由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發表,該聯盟是一個服務型組織,所以它不大可能去關注以下有争議的領域:減少每周工作時間、呼籲民衆加入工會、以及大量财富的重新分配。但是Merritt女士指出有些機構,如芝加哥的Jane Addams Hull-House博物館利用它們曆史上與前衛觀點的聯系,通過項目、展覽以及與其他機構的聯盟而推出一個革新的發展議程。她指出,通過關注和滿足所在社區民衆的需求,博物館能夠蓬勃發展起來。“如果貴館能夠成為所在社區的‘公正’代言人,那麼貴館就是社區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但是如果閑暇時間的匮乏是博物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那麼博物館就應該直面這個問題,毫不回避,勇敢面對。整個文化領域都需要接受這樣一個觀點:如果不解決與閑暇時間相關的根本問題,而隻是糾結觀衆人數減少和公共資源匮乏的問題,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除了閑暇時間的問題之外,我們還需要思考,我們曾經想努力騰出時間,用于休閑、學習和自我提升,但如今我們卻沒能做到這一點,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整體)為什麼失敗了呢?
在科學博物館、技術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和曆史博物館的展廳内,如果說它們都向觀衆傳遞着一條同樣的信息,那麼它的内容就是人類有能力改善或毀壞這個世界。這全都取決于我們自己。這種力量也表現在經濟層面。在它們的項目和政策中,還有它們對待員工的方式中,博物館需要關注閑暇時間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才能重新獲得閑暇時間。作為人文和科技遺産的承載體,博物館需要思考這樣一個簡單的真理:我們控制經濟并且我們可以讓經濟更好地服務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