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參與·交融——2016中美博物館公共教育國際學術研讨會紀要

news_publish_date: 
2016-12-06 15:08
news_author: 
来源:弘博网
Body: 

  11月30日至12月1日,“參與·交融——2016中美博物館公共教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召開。

  會議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及美國博物館聯盟(AAM)共同舉辦,首次聚集中美兩國博物館公共教育界的領袖人物與國内諸多博物館、美術館相關負責人。嘉賓們以主題發言和學術對話兩種方式,就博物館公共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展開交流。

  研讨會上,中美兩國嘉賓分别介紹了各館教育項目的開展情況,并分享關于博物館教育的理念。其中關于美國博物館教育近年發展狀況,以及教育理念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我們深入了解與思考。

  美國博物館教育近年發展狀況

  過去25年美國博物館教育工作發生很大轉變,教育已經變成博物館内所有部門的工作,而不隻限于教育部門。簡言之,博物館教育更加關注外界(outward focus),注重觀衆的感受與參與,而不僅僅是知識介紹。

  現在的博物館學習不僅是對藏品内容的學習,而是轉變為對情感、審美、社交的學習。博物館教育人員的角色從信息的傳遞者(transmitters)變成觀衆獲取知識的輔助者(facilities)。

  如今的觀衆研究重點已經不是統計觀衆年齡、住址、經濟狀況等指标,而是關注觀衆的心理,例如觀衆來博物館的動機是什麼,博物館經驗對觀衆造成了什麼影響。

  在美國,整個非營利行業已經改變對于“成功”的定義方式,也改變了對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定義方式 。 一個教育項目成功與否,并不在于舉辦了多少場、有多少人參加,而是它給觀衆帶來了什麼可以辨識的不同,在人們生命中起到什麼作用。

  博物館在努力提高自己與人們生活的相關性(relevance)和可及性(accessibility)。教育人員在努力幫助人們實現自己的特殊需求。同時,博物館也不斷用更有創意的方式利用自己機構的資源,跟更廣泛的機構合作。

  例如,許多博物館和醫療保健機構合作,為醫生提供培訓,将博物館作為一個療愈的空間。例如針對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項目,或是公衆瑜伽課。

  另外,博物館也更多地走出牆外,開展更多社會實踐項目,為藝術表現、社區活動提供平台,擴大社區參與。

  博物館還越來越多地舉辦晚間或閉館後的活動,成為家庭和工作空間之外的第三空間。博物館可以提供餐飲及活動,讓家庭成員和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共度愉快的時光。

  總之,過去25年,美國博物館展覽的叙述方式和形式可能改變不多,但公共教育的定義、形式和範圍卻是大大改變了。博物館變得更加外向,更主動與觀衆發生聯系,努力在人們生活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博物館如何增加可及性?

  研讨會上,關于博物館如何擴大受衆範圍、增加可及性,服務更廣泛的人群,是嘉賓們讨論最多的一個話題。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教育部主任Sandra Jackson-Dumont提到,如何才能讓博物館不可抗拒?唯有變得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才行。博物館要去關注那些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事情,即便是負面的、消極的事情。有時生活不是完美的,藝術也一樣。博物館并不是一個脫離現實世界的機構,博物館要做的是提供一個思考的平台,激起更多讨論,讓更多人的聲音被聽到。聚焦當下公衆關心的事情、關注社會的不平等,才能獲得觀衆的信賴與關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教育副館長Wendy Woon講到,依托信息技術的發展,博物館可以變得無孔不入(porous)。很多人沒有來過MoMA,卻通過網絡了解MoMA,受到MoMA的影響。
 

  MoMA近年開發了許多線上課程,受到觀衆歡迎。據統計,98%的觀衆是通過線上課程第一次了解MoMA。MoMA的理念是要擴大受衆,觸及更多的人,讓全球最好的資源人人可及。不僅如此,MoMA還通過創建線上社區,讓更多線上學習者保持聯系。許多學習者互相分享學習感受,還相約看展,他們的關系可以維持到5年以上。這可以看成數字博物館對實體博物館的回饋。
 

  MoMA在開發線上課程時同樣也思考着保持與觀衆相關性的問題。博物館希望能夠讓人們看到藝術創造的過程,讓人們保持好奇心、培養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讓年輕人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真正去“使用”藝術。人們的生活有時是雜亂的,藝術教育有時也如此,看起來并非井井有條,但藝術可以将人們聯系在一起,喚醒人們内心的精靈,鼓勵他們去創造、去冒險、改變自己的生活。教育人員所做的可以看成是在培養每個人靈魂深處的精靈。

  丹佛藝術博物館學習與參與部主任Melora McDermott-Lewis講到,博物館為增加觀衆參與度,會在展覽中推出一些實驗性的互動項目,明确要求參觀者參與創造活動。而博物館也會召集社區觀衆集體完成一件事情,例如一起為社區編織一個挂毯,大家可以通過共同完成任務的機會增進溝通。

  明尼阿波利斯藝術館學習創新部主任Karleen Gardner表示,據統計,近年在美國進入博物館的人越來越少,這意味着我們越來越難以理解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思想,而這樣我們的社會中會産生更多的偏見、更多的不平等。這些不理解與不平等将人們分隔,更不利于社會發展。\

  藝術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别人的思想,博物館更是應該創造溝通的平台,引導觀衆走出自己、去理解他人,培養同理心(empathy)和全球理解力(global understanding),這樣才能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明尼阿波利斯藝術館在盡全力引導人們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在解讀作品的時候,會引導觀衆思考,畫中的人物相信什麼、關心什麼,有什麼體驗,而你需要怎樣研究才能找到現在未知的東西,從而更好地理解畫中的人物,了解藝術家的觀點和視角。博物館在傳遞全球視野的同時,其實是在為拓展觀衆、改善觀衆體驗、增加人們幸福感做出貢獻。

  雖然中美博物館的管理體制有很大差異,但在博物館教育方面存在許多共性。博物館都在為服務更廣泛的觀衆群體、促進人們生活的多元化與幸福感、推動不同群體的相互理解以及社會共融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待博物館教育人員在國際間的深度交流與思維碰撞下,能夠獲得更多适合各自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經驗,探索更多樣的教育内容與形式,為創造更貼合社會需求、更具創造力、更觸及人心的觀衆體驗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