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文博行業如何用好“一帶一路”曆史文化遺産?

news_publish_date: 
2017-05-17 11:38
news_author: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Body: 

“一帶一路”沿線現存的大量文化遺産,是東西方交流最直接的載體,是絲綢之路精神和民心相通的曆史見證,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基石。

  同時,深入研究和挖掘“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遺産,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沿線多民族、多國家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

  政策支持

  我國政府出台的多項政策文件中,均提到了“一帶一路”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并提出,我國将建設“一帶一路”文化遺産長廊。

  2015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提出,“沿線國家間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産,共同開展世界遺産的聯合保護工作;支持沿線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曆史文化遺産。”

  2016年12月,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編制的《“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和文保知識等主題進行創作、創新、創造,形成“互聯網+中華文明”優秀産品,讓文物可見、可感、可親,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2017年1月,文化部發布的《“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提出,“推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交流與合作機制。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文化遺産保護和世界遺産申報等方面的長效合作機制”;“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同源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聯合保護、研究、人員培訓、項目交流和聯合申報。”

  《行動計劃》要求,加大“一帶一路”文化遺産保護力度,促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考古研究、文物修複、文物展覽、人員培訓、博物館交流、世界遺産申報與管理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同時鼓勵地方和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産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行動計劃》表示要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遺産長廊建設計劃和“一帶一路”文博産業繁榮計劃。

  “一帶一路”文化遺産長廊建設計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實施考古合作、文物科技保護與修複、人員培訓等項目,實施文物保護援助工程。舉辦以“絲綢之路文化遺産”為主題的研讨交流活動。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以及世界文化遺産“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擴展項目。

  “一帶一路”文博産業繁榮計劃。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及“文物帶你看中國”項目,提高“一帶一路”文化遺産與旅遊、影視、出版、動漫、遊戲、建築、設計等産業結合度,促進文物資源、新技術和創意人才等産業要素的國際流通。

  2017年2月,文化部發布的《“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強調,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物保護與考古合作,建設“一帶一路”文化遺産長廊。

  2017年2月,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增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文化遺産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建設“一帶一路”文化遺産長廊。

  “一帶一路”文化遺産長廊建設工程:編制實施“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規劃,推進陸上絲綢之路擴展項目、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加強“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協作與文物保護,開展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研究。構建“一帶一路”文化遺産雙邊、多邊交流機制和合作平台,實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和合作考古、科技保護、文物展覽項目,促進民心相通,增進深度認知。舉辦“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主題研讨會、高級别論壇和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文物交流展。

  2017年2月,科學技術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國家“十三五”文化遺産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特别強調了要研究脆弱館藏文物,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文物的保護修複關鍵技術。

  申遺現狀

  陸上絲綢之路已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同意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文化遺産申請項目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絲綢之路是跨國系列文化遺産,屬文化線路類型。它經過的路線長度大約8700公裡,包括各類共33處遺迹。其中,中國境内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迹,包括河南省4處、陝西省7處、甘肅省5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處,遺産區總面積為29825.69公頃,緩沖區總面積為176526.03公頃。

  中國境内22處遺産點

  河南省有4處: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陝西省有7處: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張骞墓、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

  甘肅省有5處: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6處: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爾尕(gǎ)哈峰燧、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遺址、北庭故城遺址。

  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正在進行中

  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是一項長期的國家戰略。目前,國家文物局已在制訂“一帶一路”實施規劃,以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為目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世界文化遺産申報的要求,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部署,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2017年4月,國家文物局在廣州召開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本次會議推舉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牽頭城市。

  會議闡釋了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策略調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将借鑒陸上絲綢之路申遺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國際組織在跨國統籌協調方面的優勢和作用,在世界遺産中心協調下,推動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相關國家實現跨國聯合申遺。

  會議同時分析了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面臨的形勢:推動世界遺産中心統籌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有利于申遺各項工作在國際和國内更加深入開展,但同時在時間上将面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也更加紛繁複雜,國際溝通與協調的工作量與工作難度也将大大增加,對此要有清醒地認識。

  接下來,國家文物局将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一、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産保護要指示,高度重視海上絲綢之路遺産的保護和申遺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長效工作與協調機制。

  三、加強和深化海上絲綢之路申報的主題研究。

  四、積極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确定各相關申遺潛力點。

  五、精心謀劃,持續深化海絲申遺的國際合作。

  六、充分發揮海絲申遺的品牌效應。

  專家聲音

  共識:“一帶一路”為沿線文化遺産保護搭建新平台

  加快“一帶一路”文化遺産合作保護與傳承,正成為沿線人民共同的期待。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賈磊磊

  “對“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産的研究,既在于對人類共有遺産的保護,同時也會促進文化遺産價值最大程度的傳播與共享,讓文明代代相傳。對文化遺産的傳承與保護已經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識。

  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   馬知遙

  “目前,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和地區保存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單中國便有30餘項進入了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各不相同,從非物質文化交流入手,開展國别文化研究,可以為“一帶一路”發展注入活力,增進了解和互信。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教授   王晶波

  “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許多中亞、西亞以及東南亞國家學者投身敦煌學合作研究,建立了“國際敦煌項目:絲綢之路在線”國際網站,使得敦煌及絲綢之路其他考古遺址出土的文物、藝術品信息與圖像得以在互聯網共享,這是老一輩敦煌學研究者所不能想象的巨大進步。

  泰國文化專家   阿瑪拉·斯裡蘇查特

  “當前泰國正加快國内文化遺址保護和研究,邀請國外專家與當地學者合作推進國内文化項目申請聯合國世界遺産名錄。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科研、展覽交流和國際合作協議,與東盟和中、日、韓等國家一道打擊非法販賣文物活動,制定共同計劃保護 一帶一路 沿線文化遺産。

  保護:加強學科合作 尋求技術支持

  “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産種類衆多,還有大量處于水下或幹旱等環境惡劣地區的易損文物,如何快速、全面提取文物信息并有效保護值得探讨。

  國家水下遺産保護中心研究員   姜波

  “水下考古探測需結合水下考古實踐,綜合運用現代分析與探測技術,提高技術協同與數據分析能力,研發水下考古調查、發掘和檢測分析專用技術裝備體系,解決複雜環境條件下文物認知難題。

  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主任   鐵付德

  以典型遺址、遺迹和出土文物為對象,系統開展文物的制作材料和工藝技術特征研究,開展文物劣化機理研究及保護修複材料研發,建立文物保護效果評價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專用裝備研發。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張海

  “絲綢之路沿線遺址衆多,需引入和改進空間遙感和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構建沿線地區古代文化的譜系和時空框架。

  活化:依靠市場力量加強國際傳播

  “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的文化遺産保護,不僅需要沿線國家各界攜手搭建合作平台機制,更需要尋找喚醒古老文化遺産的新活力,即在不背離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基本原則的同時,要秉持市場發展導向、鼓勵非遺産品“走出去”。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胡惠林

  “在深入研究各省與古絲綢之路曆史的基礎上,更需要建立非遺資源定向開發協同機制。沒有跨行政區域的對話、合作乃至監督評估平台,将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整體規模經濟的開發,甚至将造成重複開發、同質化資源開發的惡性競争。打開沿線國家的文化消費市場,必須做好融入國外文化市場的準備,審美取向、價值偏好的調适,技藝的創新等都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