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淺議博物館觀衆調查工作

news_publish_date: 
2016-10-27 15:31
news_author: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Body: 

  我國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博物館工作重心正在不斷向服務公衆方面轉移。博物館曾經飽受批評的忽視觀衆在參觀過程中的實際體驗的尴尬局面已經大有改觀,觀衆調查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視,對觀衆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化。

  觀衆調查的作用

  觀衆的參觀需求是博物館得以發展的根本動力。鑒于此,博物館需要深入細緻全面地了解、掌握觀衆的各種信息,并以此為基礎,通過科學的方法深入的分析研究觀衆,為觀衆提供多層次、多領域的服務。觀衆調查是實現上述目的的簡明直觀有效的重要途徑。隻有通過博物館觀衆調查,博物館才能知道觀衆的真正需求是什麼。同時,博物館對自身在觀衆中的形象和定位也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觀衆調查的現狀與方式

  我國博物館的觀衆調查工作,是從上世紀80年代博物館事業走上正常發展軌道開始的。多年來,業内的專家、學者、博物館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等都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對觀衆調查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了探讨和思考,一些博物館也開展了相應的觀衆調查工作。但是觀衆調查工作的開展仍然滞後,其對博物館實現各項功能、開展各項業務的指導作用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

  目前的觀衆調查工作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觀衆調查有名無實。很多博物館隻是開展一些偶然性的調查工作, 并沒有把觀衆調查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業務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更談不上建立完善的制度規範。二,對專題性觀衆調查的重視程度不夠。多數博物館仍然采取綜合性問題的觀衆問卷調查方式,這種方式較常采用封閉式問答,對問題的答案采用比較籠統的評判标準進行設計,無法了解觀衆選擇某一項答案背後的真實原因,觀衆的選擇也比較被動。無法真正了解觀衆對于博物館提供的各項服務評判。三,觀衆調查的方式和結果研究缺乏專業性、規範性。目前采用單一現場随機抽樣的調查方法較為普遍,這種方式的抽樣誤差相對較大,對調查結果的準确度會産生不小的影響,而且對調查結果分析欠缺深度,也難以作為學術研究和業務工作的可靠依據。

  開展觀衆調查工作的主要方式

  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法是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的調查方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國博物館開展觀衆調查工作采取的較為普遍的方法。

  在互聯網時代,對觀衆需求的了解有了更豐富、更高效的途徑。博物館利用互聯網站開設問卷調查功能是較為常見的觀衆調查方式,這種方式沒有時間、地點和調查對象的限制,但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調查結果的質量卻不盡如人意,多數博物館官方網站的問卷調查基本上是形式大于内容,也有博物館取消了這一功能,可見,通過網站開展問卷調查已經陷入困境。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發展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起來,通過這些平台可以輕松實現與觀衆的溝通交流,有些博物館開始嘗試運用這兩種新的媒介開展問卷調查,調查效果如何,尚不可知,如陝西曆史博物館針對開展的各種社教活動和舉辦的其他主題活動,設置了專門的問卷調查闆塊。2015年底,湖北省博物館啟用了多媒體形式的電子觀衆調查系統,在調查系統中精心設計了卡通人物,引領觀衆一步步完成調查問卷,問題也經過精心設計,多以生動有趣的圖形為主,吸引了衆多觀衆參與體驗,同時,利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擺脫了紙質問卷在後期處理中繁重的數據輸入與分析,有效提升了博物館觀衆調查的系統性和規範性,讓觀衆調查工作顯示出饒有趣味的一面。

  觀衆留言。觀衆留言是博物館獲取觀衆需求的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一般通過在館内各展廳出口處或觀衆服務設施附近設置觀衆留言台,提供紙筆供觀衆書寫參觀感受、意見建議等,這種方式獲得的觀衆留言多數以抒發直觀粗淺的觀展感受為主,建設性的意見建議較少,對觀衆吸引力不大,留言者在參觀人數中所占比例較低。在網站開設觀衆留言功能也比較普遍,留言内容多以了解參觀信息等咨詢性問題為主,意見建議也較多,這與網絡為公衆提供了一個更加自由、更受關注的發表言論的環境有關。

  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形式新穎的觀衆留言方式。如針對博物館微信公衆号發布的信息等,公衆可以随時參與留言評論,博物館可以通過後台管理系統,梳理分析留言内容,實現與公衆的實時互動交流;公衆還可以通過微博私信為自己關注的博物館留言,表達個人觀點、觀展感受等。

  展前觀衆調查活動。近年來,觀衆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形式也在不斷創新。有博物館開始嘗試在舉辦臨時性的大型展覽或開展年度展覽規劃之前,提前了解觀衆觀展需求。2016年4月,南京博物院針對将于8月開幕的年度大展“兩個王的故事——當木乃伊遇上金縷玉衣”,舉辦了一次展前觀衆邀請訪談會,邀請了普通觀衆和在職教師分别對展覽的展出方式、展品展項的選擇、相關活動的舉辦等有關展覽的方面暢所欲言,為辦展出謀劃策。與此同時,廣東省博物館也在策劃通過網絡廣泛征集公衆對下一年展覽計劃的意見和建議。

  做好觀衆調查工作的思考

  對于博物館來說,一份真正有價值的觀衆調查報告,需要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需要專項科研經費的支持,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專業、系統的規範用于指導,需要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常規工作持續地開展下去。然而,很多博物館無法隻依靠自身能力進行科學、系統的觀衆調查工作,專業人才的缺乏和對觀衆調查的認知與研究成果的應用不足是現有問題的兩個重要影響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博物館行業應成立專門的觀衆研究機構,聚合專業人才隊伍、整合行業優勢資源,深入、廣泛的開展觀衆研究,特别是對國外先進理念的研究和引入,從頂層建立觀衆研究領域的一整套具有系統性、科學性、指導性的标準和規範,引領各博物館開展觀衆研究工作 。

  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創新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在觀衆研究特别是觀衆調查工作中的應用,把握新技術為公共文化事業服務帶來的諸多機遇,借力新技術應用拉近博物館與觀衆的距離。

  一直以來,博物館對觀衆在館内參觀的各種行為信息、需求信息以及觀衆與館藏資源的關聯信息等重視不夠,這些信息作為原始數據的收集記錄缺乏,難以做到以需求指導服務。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國成為數據大國,但是真正能被有效利用産生價值的數據卻很少,博物館行業在這個問題上顯得尤為突出。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正在通過手機APP、微信、微博等移動互聯技術産品,二維碼門票、RFID門票等物聯網技術,獲取觀衆在參觀前、參觀中、參觀後的全過程數據,并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挖掘數據間的關聯性和深層次意義,對博物館開展各項業務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

  隻有真正重視觀衆、研究觀衆,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研究方法和成果,對博物館觀衆的需求、心理、行為等進行認真、細緻、多角度的調查研究,對調查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以不同形式和特點的服務和活動來滿足不同觀衆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才能做到了解觀衆、服務觀衆、吸引觀衆,實現博物館的服務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