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兒童規劃專門的教育空間
1899年,世界第一座兒童博物館——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誕生後至今的百餘年間,國際兒童博物館事業獲得了蓬勃發展。在這一進程中,盧梭的“自然教育”,杜威的“從實踐中學習”,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教育體系”,皮亞傑 的“認知結構說”,加德納的“多元智能教育”等一系列先進的兒童教育理念成為博物館從業者重要的理論指導,并獲得了充分而有益的實踐,博物館被視為“兒童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賴的文物信息資源之一”。
一、博物館兒童教育理念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
西方博物館的曆史經驗證明,那些把美好青春乃至一生獻給博物館的優秀博物館人,以及那些把深情的關愛和慷慨資助博物館的社會精英們,大多是童年時期在博物館留下美好回憶的一族。盡管中國博物館已經逐步完成了以“物”為中心到以“物”和“人”為中心的轉變,但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一個客觀事實:傳統博物館的展示内容、展示手法,包括按照成人需求設計的展台高度、深奧的說明牌、暗淡的展廳光線,以及“禁止觸摸”“不要高聲喧嘩”等參觀禮儀,都無法吸引兒童觀衆,特别是學齡前兒童的興趣。
中國擁有超過一億的學齡前兒童,占世界同齡人口的五分之一。受西方兒童博物館的啟發,近20年來,基于兒童教育的博物館建設與規劃獲得了有着教育學、博物館學、設計學等學科背景人士的關注,實踐模式大緻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創辦專門面向兒童的博物館。現階段公立、私立的兒童博物館的建設起步較晚,發展也較為緩慢,主要代表有,上海兒童博物館(1996年)、上海互動探索宮(2004年)、北京豆豆家科技館(2010年)、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2010年)、中國兒童中心老牛兒童探索館(2015年)等;二是在博物館内設立兒童活動專區。一些獲得改陳、改擴或新建機遇的博物館,大多在展館中專門開辟兒童的活動空間。如,深圳博物館開辟有定位于讓兒童了解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兒童館;中國科技館的科學樂園專門為3至10歲的兒童設置;南越王博物館為3至8歲的兒童觀衆開辟有“南越玩國”。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也相繼設置了兒童活動專區。三是推出兒童教育項目。不定期面向不同年齡階段的觀衆推出不同内容的教育項目,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大多數博物館教育活動的主要任務之一,但是,相對來說,這些教育項目主要針對的目标觀衆為青少年在校學生及其家庭,對學齡前兒童教育的研究及教育項目的開發則乏善可陳。
二、湖南省博物館“兒童體驗中心”的探索
湖南省博物館在藝術大廳的中心位置專門開辟了兒童教育空間。鑒于國内學者在中國本土文化與學術語境下的“兒童博物館”性質界定還未達成統一共識,博物館将新館的兒童教育空間命名為“兒童體驗中心”,主要服務對象是8歲以前的兒童及其家庭。這是湖南省博物館建館首次在展館開設專門服務于兒童及家庭觀衆的教育空間,也是專門研究與開發這一特定觀衆群體教育項目的重要開端。
兒童心理學、認知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對于兒童的成長來說,沒有什麼比激發和呵護他們的想象力、創造 力和好奇心更重要。“兒童體驗中心”結合館藏及湖南地域文化特征,設計了“自然探索“和”和“生活體驗“”兩個主題,主要借鑒美國兒童博物館的建館理念,即:強調兒童的興趣與需求,強調兒童的休閑與體驗,強調兒童的科學實驗精神。
合理設置功能分區。“兒童體驗中心”分為:序廳(提供咨詢、售票、導覽器租賃等服務);建築區(模拟湖南特色建築的民居,分設爬行區、建構區、閱讀區);炊廚區(設置廚房模拟場景,兒童通過動手操作積累生活體驗);小劇場(設置小型舞台,開展小型展演活動);服飾區(設置服裝展示台、試裝間、體驗區);自然生态區(設置洞庭湖濕地模拟場景);多功能區(開展親子活動和幼兒主題活動)。
結合館藏充實教育資源。以豐厚的館藏資源為依托是博物館兒童教育與其他一般性教育機構,特别是主題公園和遊樂場的重要區别。“兒童體驗中心”的展示設計和活動策劃均建立在對館藏資源和區域文化的研究利用的基礎之上。如,炊廚區的壁櫥裡擺放了漆耳杯、漆案、漆盤等古代食具的模型,兒童根據古代用餐制度及禮儀,模拟古代餐飲場景;閱讀區提供仿帛書、竹簡形制的圖畫書;小劇場在固定時間推出木偶戲、布袋戲、皮影、花鼓戲、手影戲等民間傳統戲的表演;自然體驗區模拟洞庭湖濕地分層展示本地域的植被和動物等。
展項開發遵循兒童生理、心理及認知的發展規律。7至8個月的嬰兒開始學會爬行,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刺激大腦,促進各方面的協調,爬行區的幼兒爬行賽道、小迷宮的服務對象即為3歲以前的嬰幼兒;2歲以後的兒童,開始有手部精細的動作,集中體現在穿衣、飲食等日常生活行為方面,炊廚區的設置就是特别關照這個年齡兒童的特點;3至8歲是兒童形成閱讀能力的關鍵期,閱讀區提供适合兒童認知水平的書籍資料,定期開展與“閱讀”有關的延伸性活動;8歲以前,兒童自然探索智能得到急遽發展,表現出對自然生物和景物的敏銳關注,自然體驗區即注重兒童這一項核心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營造互動式、體驗式的學習與參觀環境。區别于傳統博物館以文物的靜态展示為主要表現形式,兒童體驗中心在各區域内均設置有體驗項目,并根據不同的主題、季節、節日等設計主題體驗活動。在服飾區,兒童可以伸手觸摸制衣原材料,操作織布機,試穿漢代服飾走進虛拟成像區的“軑侯府”進行虛拟角色體驗;在自然生态區,可以用小聽筒聽到洞庭湖區域常見的鳥類、昆蟲的鳴叫聲;在多功能區,可以體驗湖南傳統手工藝湘繡、石雕、灘頭年畫、竹藝、泥人、燈籠等的制作;在小劇場,可以進行童話劇、歌舞劇、戲劇的表演等。
充分考慮兒童的生理與心理及安全需要。博物館用明快的色彩和照明進行環境空間的經營;選擇适合兒童 身高的展台、書櫃、課桌椅;設置母嬰室、兒童專用洗手間等。同時,着重為兒童在空間内的活動考慮安全因素。如,注意地面緩沖、防止卡住和劃傷、使用自然無毒的材料。
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兒童體驗中心”的目标即是:創設一個讓兒童自己動手、情景扮演、自主探索的環境,構築起他們對博物館的感情,并将參觀博物館當成自己一生的最佳去處。即使在“兒童體驗中心”的規劃設計時期,就已經充分預想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國外兒童教育理論需要融合中國的本土環境;博物館如何改善親子互動質量;博物館兒童教育項目專職人員的引進和培養等。湖南省博物館正在探索以營造适合兒童特征的、滿足兒童需求的環境,讓兒童能夠更好地體驗和使用博物館。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說,“教育是一項慢功夫,不是為了裝滿,而是為了點燃和留白。”
作者李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