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美國博物館為青少年打造另外一個家

news_publish_date: 
2017-04-14 14:20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學生們抵達邁阿密佩雷斯藝術博物館參加“藝術小偵探”(Art Detectives)項目。

  11歲的艾爾琪莎•韋伯斯特對邁阿密佩雷斯藝術博物館周六舉辦的一場活動絲毫不感興趣,因為她本可以待在家裡看電視。發現要同警察一起完成這項活動後,她更是大發雷霆。

  “我真的一點兒也不想去,可媽媽非要我去,”她說道,“我和警察之前就鬧過不愉快。” 艾爾琪莎昵稱小莎,8歲的時候和媽媽一起出去吃披薩,結果警察誤以為她們涉嫌參與毒品交易,要她們靠邊停車,還拿槍指着她們。

  邁阿密佩雷斯藝術博物館新推出的“藝術小偵探”活動為期3天,每周六舉行,持續舉辦3周。去年該項目進行了試運營,主要針對像小莎一樣的年輕群體。類似的項目活動在美國興起一股浪潮,它們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受衆,運用創新的藝術理念來探讨具有争議的話題。

  幾十年來,美國衆多藝術博物館、科技博物館和關注社會公正的博物館一直都在開展各種短期和長期青少年項目。但由于教育經費不斷減少,人們對标準化考試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學校組織的博物館實地考察參觀活動越來越少。因此博物館開始探索更為新穎的形式,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

  “多年來,我們也開展了很多精彩的家庭項目,但青少年群體似乎被忽略了。”丹佛當代藝術博物館項目部主任莎拉•凱特•白伊說道,“4年前,我們決定重點關注青少年觀衆,因為我們的展覽涉及廣泛的社會議題,非常适合他們。我們特别希望能夠和下一代博物館訪客多接觸,将博物館打造成他們的第二個家。”

警員和學生們一起參與邁阿密佩雷斯藝術博物館的“藝術小偵探”項目。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參與博物館項目,尤其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項目以後,青少年的人生觀都會發生改變。

  去年,為各大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資助的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總署出資發起一項調查報告,聚焦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開展長期青少年項目的4家博物館,它們分别是:曼哈頓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藝術中心、休斯敦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洛杉矶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這項題為《成長空間:論青少年博物館強化項目的深遠影響》的報告關注的項目一般長達1至3年,項目期間,10至20多名青少年每周都會參加博物館的活動。

  該報告主要研究員瑪麗•艾倫•曼利稱,這類項目剛發起的時候,主要針對的是低收入家庭學生和少數種群學生,“後來逐漸擴展,以實現參與人員多樣化。”

  該報告研究人員做了一項網上調查,調查對象為20世紀90年代至2011年間參與了這4個項目的600名青少年。264名學生完成了網上調查,18名學生參與了重點小組研究。曼利女士表示,大多數參與者認為參加博物館項目“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曆之一。”

  曼利女士還說,盡管他們不打算從事藝術領域的相關工作,但參加這些項目能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思考問題。”

  “而且他們還懂得了:不要因為自己不了解,就把某些事物拒之門外。”她繼續說道。除此之外,許多學生還說這些項目培養了親密感和團體意識,拓寬了職業規劃的視野。

  高中生斯托姆•劉易斯就是一個例子。斯托姆•劉易斯現在是“青年觀察”(Youth Insights)的一名領隊。“青年觀察”(Youth Insights)由惠特尼博物館發起,是一項長達一學期的課後項目活動。參與其中的高中生與一名常駐藝術家一起工作,學習博物館的運營。紐約的所有學生參加項目滿一個學期後就可以申請任期一年的 “青年觀察”帶薪實習領隊。惠特尼博物館教育部主席凱瑟琳•波茨介紹,實習領隊主要負責為其他學生組織各種公共項目和活動。

  劉易斯說自己一直都對藝術很感興趣,但就是不知道如何讓藝術成為自己的職業。她說,在惠特尼博物館,“我接觸的工作和事物不僅僅是藝術作品的生産創造,我還可以想象探索各種各樣不同的工作。”

  珍妮•佩林住在布魯克林,是一名藝術家,也是庫伯聯盟學院的一名老師。惠特尼博物館上個月剛結束的“夢想世界”展覽就收錄了她的作品,她也是該博物館的一名常駐藝術家。她說,協助青少年完成個人視頻項目讓她深受鼓舞。

  “他們充滿探索精神,不會畏首畏尾,思前想後。”佩林女士說道,“大學生總是憂心忡忡,一心思慮未來。但這些高中生不一樣,特别專注集中,但也非常慷慨大方,彼此之間偶爾也打打鬧鬧,充滿歡樂。”

  各大博物館的教育人員主要通過學校和社團宣傳自己的項目。大多數項目都需要學生自己申請,不過有些項目也由老師或組織負責人來選定能夠從中獲益良多的人選。

  不過即便是短期項目,也會産生深遠影響。參加佩雷斯博物館項目的有警員、博物館員工和 “突破邁阿密”的中學生成員。“突破邁阿密”是一家非營利機構,旨在為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活動與内容。警察、青少年及協調人都參與其中,一起交流對彼此的看法,把大家的想法糅合起來,集中對一名藝術家進行深度學習了解。這項為期3天的項目一年舉辦5期,每期約45名學生參加。

  參與這個項目後,小莎得到了意外的收獲和啟示。在不同的場合裡看到警察讓她明白了“我們之間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差别。”

  “我們都是普通人。”小莎繼續說道,“不過警察有警徽而已。也許有時候他們并不是那麼友善,但我學會了不對他們抱有成見。”

  小莎對藝術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以前,藝術在她眼裡不過是無聊過時的畫像,和自己的生活沒多大關系。博物館工作人員向小莎所在的小組介紹了美國藝術家讓•米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讓•米切爾•巴斯奎特擁有海地和波多黎各血統,于1988年去世,年僅27歲。博物館展出了他的筆記本,裡面有他沒寫完的詩歌片段、素描以及有關種族和文化的個人言論。

  “通過這次項目學習,我發現,和巴斯奎特生活的年代相比,我們的生活也沒發生多大變化。”小莎說,“警察暴行仍然存在。盡管黑人當選了總統,情況也沒有好轉。而且巴斯奎特和警察的關系也不怎麼樣。”她還發現“巴斯奎特畫畫的時候,不要求非得像《蒙娜麗莎》那樣,畫得完美無缺,無可挑剔。”小莎還想,沒準自己以後也能從事藝術活動。

  “學會接受不完美”正是丹佛當代藝術博物館青少年項目的主旨所在。四年前,丹佛當代藝術博物館發起“失敗實驗室”活動。“失敗實驗室”是一個針對10多名青少年的領導力項目,持續一個學年,讓學生組織藝術展覽,有機會與職業藝術家共事。

  “生活中充滿了功成名就的壓力,我們想讓青少年學會接受失敗,學會敗得光榮。”博物館項目部總監白伊說道。

  白伊還說,為期一年的時間裡,青少年們每周開展一次活動,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收集起來辦一次大型藝術展,也可以做一些小項目。展品内容不限,可以是音樂專輯,也可是攝影展覽。

  雖然多數博物館希望參與人員能盡量多元化,有些博物館卻隻關注特定群體。明尼蘇達州曆史協會發起的瓦瑞亞(Wariyaa)項目在明尼阿波利斯的米爾城市博物館展開。這一項目專門針對索馬裡青年。負責社區融入相關事務的協會合夥人傑西卡•霍布森說,明尼蘇達州的索馬裡難民人數為美國之最,他們集中居住在明尼阿波利斯。

  美國境内反移民浪潮顯著上升,加上最近在明尼阿波利斯,3名索馬裡裔美國年輕人因企圖前往叙利亞加入伊斯蘭國被公開審判定罪,案件備受矚目。這一項目因此應運而生,從9月開始,至次年5月結束,每周開展1次活動。霍布森女士說,共有30名高中生提出申請,最終隻有9名學生入選。

  這次的主要項目圍繞一本索馬裡菜譜展開。這本書介紹了各種食譜,同時還記載了口述曆史。

  17歲的哈姆迪•艾哈邁德也參與了這個項目。哈姆迪的父母都是索馬裡難民,哈姆迪小時候一家就來到了明尼蘇達。她說“我希望這本食譜能加深人們對文化的理解,現在這點顯得尤為重要。”

  許多博物館還專為同性戀、雙性戀及變性青少年群體發起各種項目。上個月剛結束的“同志紐約”(Gay Gotham)主題展覽會上,紐約市立博物館還專門在總統日當天舉辦了LGBTQ(性少數群體)青年峰會。約80名學生和20名成人出席了活動,當天活動内容包括代表演講、展覽參觀,以及參與藝術創作。

  博物館負責人惠特尼•東豪澤說:“作為一個機構,我們的宗旨是頌揚紐約的多元化。這些青少年也許之前沒能在博物館藏品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這個項目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機會。”

  每周四下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會為這些青少年舉辦題為“開放式藝術空間”(Open Art Space)的免費課外活動。參與者可以參觀博物館,參加各種項目活動,還可以參與藝術創作。

  青少年項目有時也不一定會有顯著的效果,但是會對參與者的人生産生深遠的影響。1999年,科裡•托爾斯參加了休斯敦當代藝術博物館首次青少年項目活動。現在,科裡在曼哈頓當攝影師。他說,那次經曆對他的最大的影響就在于“你不是光從課本和博物館牆壁上學習藝術,而是從真實的藝術家身上了解藝術,”他還說,“我們不該待在光線充足的房間裡看着牆上閃閃發光的作品;我們要身臨其境,看看藝術家是怎麼創造藝術的。”

  他還說,“我當時就想,說不定有一天我也能投身藝術創作。”

(原文作者Alina Tugendmarch,馬若星 譯自《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