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金縷玉衣等一批國寶長沙露面 吸引如潮民衆

news_publish_date: 
2007-03-31 17:18
news_author: 
来源:中新网
Body: 

長沙市民觀看有“中華第一龍”之稱、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
“蜷體玉龍”。

1973年在河北出土的西漢“金縷玉衣”,由1203片玉與2567克金絲制作而成,其華麗的外表和精密的制作工藝讓觀者驚歎。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國寶今天在長沙一露面就吸引了如潮的民衆。

  一尊神器與一段往事
  四個羊頭傲視八方,紋飾精美細膩,漆黑發亮、半米高的“四羊方尊”格外突出擺放在展廳中央的祭壇上。這尊一九三八年在長沙出土的神器此次真正的回到了家鄉,雖經戰亂壞損,但經過修複後的她,在離湘四十八年後神氣地回到家鄉人的眼前。

  “當年這裡碎得最厲害,這個羊頭原本是掉了下來……”現今九十高齡的張欣如老人再次面對自己當年親手修複的四羊方尊,依然激動不已。“四羊方尊出土後不久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碎成了二十多塊。我花了兩個多月才修複成功。”雖然張老已修複了兩千多件青銅器,但他自己都認為最完美的還屬“四羊方尊”。

  湖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對此也感歎不已:“四羊方尊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如果因戰火等原因不存在了,那是人類文明的悲哀。”

  兩件玉衣與一段曆史
  在湖南博物館一千多平米的國寶展廳中,中山懷王劉修的“金縷玉衣”與去年在長沙出土的玉衣片占領了最大的展覽面積。劉修的“金縷玉衣”用一千二百多片玉和二千五百多克金絲,是出土玉衣中的代表。

  史料記載,漢代皇帝和貴族認為死時穿“玉衣”入葬可不朽,于是玉衣在漢時相當“流行”并有嚴格規定,隻有皇帝駕崩時可着“金縷玉衣”,其餘按品階和皇帝的親疏着“銀縷、銅縷玉衣”。

  “但當時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貴族、諸侯王們頻頻越級,目前發現玉衣的漢墓有六十多座、十幾件金縷玉衣,湖南去年三月在長沙發現的一座西漢墓中就有玉片與金絲。今天也展覽了部分玉片。”湖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一件玉衣需要一名玉工十餘年的工夫,所需費用相當于當時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産總和。

  一批國寶與一個文明
  “因為沒有認識文物的價值,市民看形象,但我們看來就是她們告訴了我們一個曆史。”湖南省博物館講解員指着距今約六千年的豬頭蛇身的“蜷體玉龍”說,“這是紅山文化中的代表作品,可能就是中國龍的原形。”

  “三十七件國家一級文物在長沙展出,給了市民與國家寶藏親密接觸的機會。國寶是博大精深、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的縮影,是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代表。她們的産生都代表了一個時代,昭示了中華文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