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What is 博物館文化平權?——聽聽英國博物館的經驗

news_publish_date: 
2016-10-18 15:04
news_author: 
来源:弘博网
Body: 

  所謂“博物館文化平權”其實就是博物館努力讓不同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都能有平等機會享受博物館的各項服務。這其中包括安裝無障礙設施、在展示與活動設計上兼顧不同觀衆需求、為殘障人士提供專屬服務等等。在文化平權方面,英國博物館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值得國内博物館參考。

  最近在台南台灣曆史博物館舉辦的兩場講座上,來自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和V&A博物館“無障礙與文化平權”部門的專業人員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講座一 Best practice in UK museums: the case of access 講者: Jane Samuels

  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無障礙與文化平權部門經理(Access &Equality Manager)

  Jane自2015年到自然曆史博物館工作,在此之前,她曾在大英博物館任職12年。講座中她分享了兩所博物館對文化平權工作的看法與做法,内容十分豐富。

  焦點一:無障礙(access)的定義

  Jane将無障礙分為感官(sensory)、實體環境(physical)、智識(intellectual)、情緒與态度(emotional & attitudinal)四個方面。四個方面互有交集。

  ●感官無障礙:博物館要為觀衆提供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多種感官體驗,使觀衆能夠通過多重感官了解展覽内容。

  ●實體環境無障礙:安裝無障礙設施,以及在展品設置或解說牌高度等方面充分考慮殘障人士需求。

  ●智識無障礙:博物館要通過不同的服務手段使每種殘障觀衆都能通過其他方式輕松了解展覽内容,參與到博物館的活動中來。

  ●情緒與态度無障礙:博物館需在各種軟、硬件服務上表現出對殘障人士的友善。

  焦點二:《平等法》(Equality Act)

  英國政府在2010年開始推行的《平等法》是博物館推行無障礙工作的法律基礎。該項法律由此前的《種族關系法》(Race Relations Act)、《性别歧視法》(Sec Discrimination Act)、《傷殘歧視法》(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整合而成,意在更有效地處理弱勢群體與歧視問題。

  《平等法》規定,年長者、殘障者、變性者、不同性取向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同種族的人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不同性别的人群……都受到法律保護。另外,該法還規定公立機構有“盡全力”(due regard)滿足殘障人士需求的責任。

  Jane還提出,據官方統計英國目前的殘障人口數為總人口的19%,這還不包括暫時性的殘障人士、尚未被診斷出的殘障人士、即将步入高領的人群、有年幼孩童的家長、還有來自境外的觀衆……如此看來,殘障者并不是一個小群體,就算是身體健康的觀衆,在參觀博物館時也可能出現臨時不适的情形,博物館真的很有需要提供無障礙相關服務。

  焦點三:英國博物館無障礙工作的具體做法

  Jane依照前面所說的無障礙的四個方面,分别介紹了英國博物館的一些具體做法。

  感官無障礙:提供觸摸式導覽(touch tours)、為影片配字幕、提供使用嗅覺或味覺的機會……

  實體環境無障礙:安排輪椅路線、設置清晰的路标、配置高度合适的解說牌、餐廳與洗手間的無障礙設計……

  智識無障礙:增加盲文服務、提供觸覺式影像(Tactile images)、提供手語服務、提供“聽覺描述”設備(Audio description,是專為聽障人士設計、屏幕上能夠實時顯示講解員話語的手持設備)、印制加大字号的宣傳折頁、對特殊團體提前開放展廳……

  情緒與态度無障礙:博物館網站上提供豐富全面的資訊、提供連貫的輪椅路線、增加所有員工對殘障人士的了解、提供态度友善的服務、設置專門的無障礙接洽服務窗口……

  講座最後,Jane特别強調,博物館若想做好無障礙工作,則務必設置專門的無障礙部門或無障礙專責人員。博物館所有部門的工作其實都會涉及到無障礙服務,隻有配備無障礙專責人員,才能敦促所有部門在工作中充分考慮殘障者的感受,做好博物館文化平權。

  普拉多博物館首次為視障人士舉辦展覽(網絡圖)

  講座二Accessing the V&A for people who are elderly or have a disability  講者: Barry Ginley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無障礙與文化平權部門顧問(Equality & Access Advisor)

  自Barry走上講台之後才知道他是視障人士。從主持人的介紹得知,Barry到博物館應聘的過程中,從未因視障身份而受到任何非議,而且在工作時,他與他的導盲犬在博物館也能夠行動自如。由此不禁佩服V&A博物館,不僅能夠雇用殘障人士作為文化平權工作顧問,而且在無障礙設施改造方面也非常用心。

  Barry在2002年到V&A工作前,也曾在其他機構從事文化平權相關工作,經驗豐富。他此次分享了V&A近年在無障礙方面所做的努力。

  V&A博物館在2004年開始訂立《無障礙行動計劃》(The Disability Action Plan)。計劃以四年為一階段,内容包括對員工的調整、對環境設施的改造等。

  在該計劃指導下,V&A對于入口、展廳、咖啡廳、公園等公共空間進行了改造,在館内與館外均設置了方便輪椅通行的路徑。同時,也對員工進行了提供無障礙服務的相關培訓。加強員工對殘障人士的認知,增進員工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并鼓勵員工學習手語、學習提供觸摸式導覽。另外,V&A也持續對特殊人群提供教育活動,并重點為阿爾茲海默病群體提供專門服務。

  Barry在講座中特别強調,提高博物館員工對殘障人士的認知,消除偏見是無障礙服務的關鍵。隻有在心理上将殘障人士平等看待,才能在行動中做到真正的文化平權。

  聽完兩場講座,頓時強烈感受到英國博物館對無障礙工作的高度投入,還有對弱勢群體無微不至的關心。敦促公立機構設置文化平權專責部門,證明政府對無障礙工作的高度重視;而真正聘請殘障人士作為無障礙工作顧問,則體現了博物館制度的完善和社會的包容。通過兩位講者的講述其實可以很明确的感受到,無障礙工作決不隻是冷冰冰的輪椅通道,更多是體現在工作人員的友善态度,以及真誠與殘障人士溝通的滿滿愛心。希望英國經驗可以成為國内博物館的參考,也期盼更多博物館能夠切實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讓所有群體都能平等接近與享受文化服務。

  本文作者:彭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