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話端午”

【相關文物】绮地“信期繡”香囊

西漢

馬王堆一号墓出土

長50厘米,底徑13厘米

此件為西漢貴婦随身攜帶的香袋,内裝茅香,遣策稱其為“香囊”。當時婦女用香料以辟邪、避蟲叮咬、祛惡、避穢等,這些香料多被裝在身邊攜帶的香囊内。古楚地的習俗有“晝配香囊,夜用香枕”之說,該墓出土4件香囊,内盛茅香、花椒、辛夷等香料,另外還出土1件填塞佩蘭葉的藥枕,可印證此說。

 

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端午節的名稱是最多的,例如:端陽節、重五節、龍舟節、粽子節等。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影響最為廣泛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習俗一吃粽子,這一習俗流傳很廣。在古代,端午佳節一到,居民們在門口前将矮凳一擺,吆喝左鄰右舍一快兒包粽子。粽子的種類可多啦,有:堿粽、肉粽、紅棗粽、豆沙粽、八寶粽、雞肉粽、鮮肉粽等,口味可甜可鹹。吃到包紅棗的粽子,在中國曆來是有好兆頭的,老人們說吃到棗粽就可“早日高中”。

  

 端午習俗之二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百姓劃船驅散江中之魚追趕拯救屈原,他們争先恐後,之後每年五月初五都以龍舟競渡之習紀念屈原。古代競渡場面很大,官員、百姓,連深居簡出的貴族婦女也前往觀看。

 端午節習俗之三挂艾條紮艾虎。農曆五月天氣轉暖,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就要到來了。由于細菌、蚊蟲滋長,有毒的蛇、蠍子害蟲也多在五月繁殖活躍,給人們造成危害。于是又有了古人在端午節這一天紮艾人艾虎,家家懸挂艾條的風俗。

文/王鑫 繪圖/趙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