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占鳌頭
【相關文物】: 明代獨占鳌頭筆筒
明(1368-1644年)
寬13厘米,高16厘米,壁厚5厘米
青玉質。略有褐色瑕疵,采用圓雕、浮雕、淺刻等技法将玉石雕琢成一條鳌魚鼓目圓睜,張開大嘴,口吞橢圓柱形筒狀物,口沿外有一周弦紋,尾向上揚。筒身上浮雕有兩蟠螭,一蟠螭橫伏于筒腹身,做回首凝望狀,一蟠螭雙足抓沿,伸首探于筒内。鳌魚尾部又精心雕刻一人物,人物圓頭圓腦,戴冠着長衫,面帶微笑,其右手扶筆筒,左手置于鳌魚尾部,一腳落地,一腳正踏于鳌魚身上,喜悅之神情溢于眉宇姿态當中。該器物玉質溫潤,設計巧妙,造型獨特,顯示了高超的琢玉技巧。
傳說居住在東海之濱天台山的羲和部落具有非常豐富的天文知識,他們夜觀天象,最早識别出北鬥七星并把離鬥柄最遠的一顆命名為魁。
羲和部落的後人伯益成為部落首領時曾在扶桑山鳌頭石夢見了魁星,受到魁星點化後著成了非常有名的《山海經圖》。後人尊稱魁星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并在天台山鳌頭石後修建魁仙閣。
據此典故,從唐代開始,考生們在迎榜時都讓頭名狀元站在鳌頭之上,稱為魁星點鬥,獨占鳌頭”,喻為第一名之意。明清時期,皇帝在太和殿召見新科進士,進士們個個身穿嶄新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得意洋洋,分左右兩班站在文武百官後面,等候皇上召見。
傳胪官引導狀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階下迎接殿試榜。大殿前第一塊禦道石上刻有巨鼈的頭部,隻有考上狀元的人才可以踏在鳌頭上。後來用“獨占鼈頭”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 趙抒清/繪圖 王鑫/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