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皿而全”銅方罍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919年桃源縣水田鄉茅山峪出土
通高88厘米,口長26.1厘米,口寬21.6厘米
器蓋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彜”八字銘文,器身則鑄有“皿作父己尊彜”六字銘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線雕于一身,造型莊重高峻,被譽為“方罍之王”,是中國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器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購回國入藏湖南省博物館,得以蓋身合一,完罍歸湘。

                                                                                       蓋内銘文與銘文拓片

深入探索

出土情況

關于皿方罍的出土時間和地點,《桃源民國志》的記載是1919年,出土地點是水田鄉茅山峪(其行政機構經多次變更,2011年以來的地名是架橋鎮栖鳳山村毛山峪組)。經實地調查,具體出土地點為杉園山山坡,山坡下有艾清宴兄弟原來的住屋(現已離開)。這與長沙大公報1925年報導其出土地點在艾心齋(艾清宴的兒子)的住宅旁是相符的。據當地老人講述,其發現過程是艾清宴的兒子在山坡上撿肥料,看到了露出地表的銅器,告訴父親,艾清宴去山坡上挖出了皿方罍。

                                                                                  《桃源民國志》

                                                                            架橋鎮栖鳳山村毛山峪組杉窩山

                                                                 杉窩山下艾心齋兄弟(艾清宴之子)原來的住屋

器蓋分離             

1924年益陽人石瑜璋看到器身,出重價相買。石瑜璋談好之後,雇當地人幫忙将器物扛走,器身和器蓋就這樣分開了。器蓋到新民學校是艾清宴的兒子艾心齋在新民學校讀書,提出以器蓋作學費,學校即派人搬取器蓋,在學校認出了銘文,确認為商代器物。器蓋就這樣到了新民學校。

                                                                                   “教育部注意桃源古物”文件

1925年6月11日,長沙大公報報導了新民學校校長鐘逢雨舉報益陽人石瑜璋買走皿方罍的事情,要求政府追查,此事引起了教育總長章士钊的注意,章士钊要求省長進行追查,7月5日的長沙大公報報導了此事。政府确實進行了追查,長沙内務司發出了第二十三号訓令,要求益陽縣查辦此事,7月26日的長沙大公報報導益陽縣長回複了長沙内務司,因器物在長沙的楊克昌古玩店,無法查扣,隻是要求石瑜璋五日内歸案,将器物繳呈。此事沒有下文,或許這時期器物已經離開長沙,也有可能器物還在長沙,沒有查出來罷了。

                                                                 

                                                                                   新民學校

鐘校長沒有找回器身,器蓋也沒有保住,據《桃源民國志》記載被周磐以3000元強迫買去。1950年周磐在昆明被捕,他交出了皿方罍器蓋,并附帶了一份材料。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金明将皿方罍器蓋和材料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保存,1956年省文管會與省博物館合并,器蓋和材料也移交給了湖南省博物館。

 

流傳經曆

1919桃源→1925長沙→上海→巴黎→1930大阪→1950東京→紐約→2001法國→紐約→2014長沙

1928年法國學者喬治·蘇利耶德莫朗著有《中國藝術史》一書,書中有皿方罍照片,并介紹為包爾祿、姚叔來、盧芹齋等收藏。此書1931年在美國以英文出版。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日本人淺野梅吉收藏。其子淺野剛完成父親遺留的書稿,1961年出版有《中國金石陶瓷圖鑒》,其中有皿方罍的圖片和文字說明,并介紹于1930年購買。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日本收藏家新田棟一收藏,據新田棟一自述,于1950年見到此器,當時以重金購買。一直收藏到2001年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

2001年,美國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皿方罍器身,得到這個信息,上海博物館和保利藝術博物館聯手籌集了一筆巨款,赴美參加競買。拍賣會上一位法國買家以924萬美元的高價拍得皿方罍器身。

                                                                                      1931年英文版《中國藝術史》

                                                                                        1933年版《支那古銅精華彜器部》

洽購回歸

得知紐約佳士得将再次上拍“皿方罍”後,湖南省委、省政府運籌惟握,文博界、企業界和收藏界代表組團赴紐約進行洽購。湖南省博物館于3月15日緻信佳士得拍賣公司亞洲區總裁,表達了收藏意願。經過艱苦談判,在全球華人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3月19日達成了洽購協議,皿方罍器身回歸家鄉。皿方罍的回歸創造了一種海外文物回歸的新模式。

啟示與探索:皿方罍回歸的價值與意義

皿方罍的回歸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見證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蘇醒,中華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皿方罍出土于1919年,當時中華大地災難深重,文明不昌,皿方罍竟很快身首異處,器身不幸流落海外,輾轉流失于數國知名古董商人之手,颠沛流離于亞洲、美洲和歐洲的異國他鄉。而今天,曆經近一個世紀的身首分離,皿方罍可以再度圓了世紀情緣,“身蓋合一,完罍歸湘”,也算是圓了湖湘乃至中國文博界、收藏界、藝術界的“大夢”,充分見證了中華文化自強不息。

此外,皿方罍自2014年3月19日洽購成功以來,就像一根導火索,不斷引發文博界、收藏界、藝術界等就相關方面進行反思與探索。皿方罍的回歸開創了一個新的範例——社會各界共襄義舉,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将回歸的國寶交由國辦公益性機構永久收藏,由全民永久共享。也為反思中國當前博物館的公共收藏,社會參與辦博物館,海外流失文物回歸等問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和參考實例。

相关评论

  1. 傅聚良:《皿方罍的流傳追述及其價值》,《文物天地》,2015年第9期
  2. 李學勤:《皿方罍研究》,《文博》2001年第05期
  3. 向桃初、吳小燕:《商周青銅方罍序列及皿方罍的年代問題》,《文物》,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