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南宋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高16.5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5.6厘米,最大腹徑8.5厘米
1953年嶽陽市南津港宋墓出土
小盤口,筒形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内外施釉,釉色青綠,釉質凝厚,溫潤如玉,無開片。足端無釉,泛火石紅。通體光素無紋。造型秀麗典雅,線條簡約流暢,有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之感。
這件青瓷瓶為龍泉窯産品。龍泉窯是我國著名的青瓷窯口,位于今浙江省龍泉市境内,創燒于北宋,窯火不斷,燒瓷至今,南宋至明初是龍泉窯的繁盛時期。其中,又以南宋晚期産品最為精緻,創燒出如玉質般的梅子青、粉青釉瓷。南宋中期以後,龍泉窯革新了釉水配方,使用石灰堿釉,高溫燒造時的石灰堿釉流動性較傳統的石灰釉弱,可施釉肥厚。并引入官窯多次施釉,多次素燒的技藝,施釉、素燒的次數越多,釉面潤澤感越強,龍泉窯址發現過經五次施釉的标本。(周麗麗:《有關龍泉窯兩個問題的再認識》,載《中國古陶瓷研究龍泉窯研究》P27,故宮出版社)我館藏的這件青瓷瓶便是這一時期龍泉窯典型産品,釉層厚,釉色潤,美如玉,造型雅,與此瓶同一墓葬出土的還有一件龍泉窯青釉葫蘆形壺,亦精緻。

深入探索

一、南宋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欣賞

湖南省博物館藏的宋墓出土的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小巧精美。四川遂甯金魚村南宋窖藏也出土了一件這樣的青瓷瓶,據《四川遂甯金魚村南宋窖藏》,該窖藏出土了357件龍泉窯青瓷,其中瓶30件,分為四型,青釉盤口膽瓶為Ⅲ型Ⅰ式瓶,出土了1件,器物特征:“盤口,長頸,弧圓腹,圈足。白胎,梅子青釉。口徑6、底徑5.4,高14.8厘米。”

 

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四川遂甯金魚村窖藏出土

四川簡陽東溪園藝場墓葬出土了龍泉窯青瓷器231件,其中瓶22件,分為六式。據《四川簡陽東溪園藝場元墓》,青釉盤口膽瓶為報告中的Ⅴ式瓶,出土了8件,器物特征:“盤口,長頸,圓腹,圈足。灰白色胎,釉色光潤。口徑6.2,底徑5.1,高16.5厘米。”

 
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四川簡陽東溪園藝場墓葬出土

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出土瓷器280餘件,《四川省什邡縣出土的宋代瓷器》介紹了15件瓷器,其中有“青釉瓷瓶,長頸,鼓腹,施滿釉。胎厚重,無花紋,釉厚而光潤。口徑6.4、底徑5、腹徑8.5、高16厘米。”此瓶即筆者現所闡述的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出土

四川青神宋代窖藏出土瓷瓶8件,分為三式。據《青神發現宋代窖藏瓷器》,“III式一件,完整。盤口,圓唇内折,短頸,圓腹,平底,圈足。内外施豆青色釉,釉薄發亮,瓷瓶内外分布不規則紋飾。通高13.5厘米,口徑5.8厘米,腹徑8厘米,圈足徑5.6厘米,圈足高0.6厘米。” 此瓶也應為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四川青神窖藏出土

湖北武漢嘉定六年(1213年)任晞靖墓出土于一件龍泉窯青釉膽瓶,據《武昌卓刀泉兩座南宋墓葬的清理 》,此瓶小盤口,長頸,鼓腹,圈足。釉色豆青,外表釉層較厚,裡面釉層較薄。表裡均有光澤和冰裂紋。高14.3、口徑5.4厘米。

 

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湖北武漢任晞靖墓出土

浙江德清南宋鹹淳四年(1268年)吳奧墓出土一件龍泉窯青釉膽瓶,據《浙江德清出土南宋紀年墓文物》,“青瓷長頸瓶 1件,侈口,長頸,球腹,矮圈足。頸和腹部飾數道弦紋。裡外施釉,釉色青綠,釉層較厚,釉面瑩潤厚,開細片,底足無釉呈火石紅色,應為龍泉窯産品。高15、口徑6.5、底徑5.3、最大腹徑8.5厘米。”

 

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浙江德清吳奧墓出土

故宮博物館亦藏有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該瓶釉色青黃,釉面開冰裂紋,甚美。

 

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故宮博物院藏

2014年12月9日,在葡萄牙首都裡斯本開展的“清淨堂藏宋代瓷器特展”中展出了一件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此展由裡斯本澳門科技文化中心承辦,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中國藝術館名譽館長、中國古陶瓷專家羅伯特•D•莫瑞(Robert D. Mowry)策展,展出了弗朗西斯科、金瑩夫婦多年收藏的中國宋代瓷器,并出版了《清淨堂藏宋代瓷器特展》圖錄。

 

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清淨堂收藏

紐約佳士得2015年秋拍宋瓷中也有一件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釉水絕佳如美玉。

 

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紐約佳士得2015年秋拍拍品

這種小盤口、筒形長頸、溜肩、圓腹、圈足的龍泉窯青瓷瓶,尺寸都不大,高度在13.5厘米到16.5厘米之間,口徑一般是6~7厘米,足徑為5~6厘米,最大腹徑在8.5厘米左右。内外施釉,僅足端一周露胎,有的泛火石紅。釉質瑩潤,青綠如玉,也有呈色青黃者,即通常所說的黃龍泉,有的釉面有開片,有的開片呈冰裂紋,有的無開片光亮潤澤,有的光素無紋,有的數道弦紋裝飾。

二、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的名稱

這類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名稱不一,有稱盤口瓶的,有稱長頸瓶的,有稱膽式瓶的,有稱觯式瓶的,也有籠統稱為青瓷瓶或青釉瓶的。以浙江德清吳奧墓出土的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為例,吳奧墓為南宋鹹淳四年(1268年)墓葬,因有确切紀年,故引用較多,同一器物,名稱不同,在此瓶上得到了集中體現。《浙江德清出土南宋紀年墓文物》和《中國陶瓷全集8宋(下)》稱其為青瓷長頸瓶。周麗麗的《有關龍泉窯兩個問題的再認識》、林士民的《從宋元紀念瓷看龍泉窯生産的制品》文中稱其為青釉盤口瓶。《浙江紀年瓷》一書中稱其為觯式瓶。稱盤口瓶者,以其口部特征來稱呼;稱長頸瓶者,以其頸部特征來稱呼;稱膽式瓶者以其器身特征來稱呼;稱觯式瓶者蓋以其器形似青銅觯而命名。這些稱法簡單,易記,體現了此類瓶的某一種特征。然而,如果沒有配圖的話,隻看名稱,難知瓶形。《遂甯金魚村南宋窖藏》是該窖藏的正式發掘報告,給此瓶命了個考古學名稱——圓鼓腹長頸盤口小瓶,科學規範,包含了所有器形特征。讀此名,對于專業人士而言,腦海中可清晰準确的呈現出瓶形。可是,這種學術性很強的名稱不太适合普通讀者,因為它長枯燥且沒美感,難以記憶。

為了易于一般讀者理解和記憶,筆者取了個通俗又能較全面的反應其特征的名稱,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求教于大家。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長頸溜肩圓腹,曲線柔和,形若垂膽,似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所描述的,“花壺之制,上銳下圓,略如垂膽”。“膽瓶”一詞在宋代詩詞中出現頻率頗高,如:“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膽瓶分贈兩三枝”,“猶有一枝秋色在,明窗淨幾膽瓶中。”“睡夢裡,膽瓶兒,枕畔樹枝。”“彜鼎燒異香,膽瓶插嫩菊。”“旋汲澄泉滿膽瓶,一枝斜插置幽亭。”故筆者沿用宋時流行名詞“膽瓶”來命其名。宋末元初的銀器裡也有與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相似的器形,在金銀器裡的名稱亦稱為膽瓶。湖南省博物館藏有1996年湖南臨澧縣柏枝鄉出土的銀瓶,年代宋末元初,高14.5厘米,口徑5.5厘米,圈足徑5.7,重196克,其名為“劉閻造銀膽瓶”。該銀瓶小盤口,筒形長頸,圓腹,圈足。器形上與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很相似。尺寸也與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差不多。

 

劉閻造銀膽瓶  湖南臨澧縣柏枝鄉出土

為了更好的識别這種膽瓶,從名稱便能與直口膽瓶區分開來,筆者增加其口部特征“盤口”修飾其名,故得名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

 

高麗青釉嵌雲鶴紋膽瓶(直口)  揚州文物商店藏

三、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的功能

1、花瓶

插花藝術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曆史,源于佛教的供花獻佛。唐代插花,供于佛前,也流行于宮廷。宋代,重文抑武,經濟繁榮,文化藝術蓬勃發展,農業長足進步,為花卉培植和插花藝術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經濟技術支持。宋詞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可見花市的繁華。宋代插花普及到了民間,楊萬裡詩雲:“路旁野店兩三家,清曉無湯況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宋人崇尚自然美,青瓷瓶,有着大自然的顔色,又有着漢民族特有的比德于玉的文化情懷。龍泉窯盤口膽瓶釉色青且潤,美如玉,插花甚妙。宋代插花藝術蔚然成風,有瓷瓶、銅瓶、竹瓶、銀瓶等不同質地的花瓶,在宋畫中可欣賞領略一二。我國陶瓷業在宋代空前繁榮,幾乎各地都有窯口,這些窯口基本都燒造花瓶,而且造型豐富。插花的瓷瓶中,膽瓶最為普遍,正如揚之水在《宋代花瓶》一文中所說,“膽瓶造型優雅,線條簡單卻很俊逸,鼓腹容水,修頸容枝,瓶口小而微侈,正宜捧出花束而又輕輕攏住,因此特為宋人賞愛,它出現在時人畫筆下便總是與花事相連,比如最常見的采花插瓶。”插花的小瓶大多陳設在書齋幾案上,或枕屏旁。

2、酒瓶

乾隆皇帝有詩雲,“古瓶盛酒後簪花,花酒由來是一家。”玉壺春瓶、梅瓶是酒瓶,也可作花瓶。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是花瓶,亦可作酒瓶,應為斟酒時的酒瓶。

任晞靖墓中的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旁出土的器物為瓷碗4、銀碗1和漆盤1,都是餐飲之具,推斷此瓶埋葬入土的功用可能為盛酒瓶。該墓中亦陪葬了石硯,青瓷瓶未放在硯台旁,從側面反映出其入葬用意并非文房中的花瓶。

 

任晞靖墓平面圖

定窯和景德鎮窯也生産過這種盤口膽瓶。北京遼通金代石宗璧墓出土了一件定窯白瓷瓶,據《北京市通縣金代墓葬發掘簡報》,該瓶小唇口,長頸,鼓腹,圈足,高15.5、口徑5、腹徑8.5、底徑5厘米,與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尺寸相若,器形相似。石宗璧墓有明确紀年,為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下葬,時代上也相差不遠。與這件定窯白瓷瓶同出的瓷器有雞腿瓶,耀州窯單耳洗,定窯葵瓣刻花碗,定窯刻花盤,定窯素小杯,定窯素碗,定窯碗,定窯素小碟。石宗壁生前是金國食邑五百戶的宣威将軍、河東路第一将正将。這位武将死後,陪葬了高38厘米的雞腿瓶儲酒,碗杯喝酒,那麼這件高15.5厘米的定窯白瓷瓶有可能是用于盛酒的酒瓶。

 

定窯白瓷瓶  北京遼通金代石宗璧墓

江西鷹潭徐汝楫墓出土了一件景德鎮窯青白釉瓷瓶,小唇口,長頸,垂腹,圈足,高12.7厘米。徐汝楫墓也有準确紀年,于南宋寶佑二年(1254年)入葬,未曾盜擾。與其同出的器物有:瓷盞1,瓷碟1,大小瓷碗4,青釉帶蓋堆塑魂瓶1,銅鏡1。推斷這個青白釉瓷瓶與瓷盞、瓷碟和瓷碗為配套使用的飲食器,即酒瓶、茶盞、碗碟。

 

景德鎮窯青白瓷瓶  江西鷹潭徐汝楫墓出土

夫婦對坐圖是金元時期壁畫墓中的典型畫,也稱夫婦開宴圖。1995年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港溝鎮邢村元墓出土了一幅夫婦對坐圖,男女墓主端坐在桌兩側的高椅上,桌上有茶酒點心,桌下有酒壇,身邊有仆人伺候。桌上放置了一酒罐和長柄勺,小瓶,食盤,茶盞等。從桌面放置的食物和酒罐來看,小瓶應是斟酒的酒瓶,其中有一隻小瓶器形上似盤口膽瓶。

 

夫婦對坐圖  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港溝鎮邢村元墓壁畫

3、箸瓶

南宋文人筆記《夢梁錄》記載了宋人四藝,“燒香,點茶,挂畫,插花,四般閑事”,是生活中的高雅之事。焚香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可驅除蚊蟲,淨化濁氣,芬芳廳室,漢代已非常盛行,宋代更是将其發展到藝術享受的高度。宋人焚香十分講究,程序複雜,過程舒緩,怡情養性。陸遊詩雲:“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讀書焚香是何等的自在閑适。焚香的基本用具稱為爐、瓶、盒三事。這三種器物的用途分别是香盒,貯放香餅;香爐,熏燒香餅;瓶,也稱箸瓶,放置鏟灰用的匙和夾香餅的箸(亦稱筷子)。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在南宋時也可用作箸瓶。

2012年,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南宋楊價夫婦墓出土了金匙箸瓶和銀匙箸瓶,出土時有配套的金香箸、香匙和銀香箸、香匙。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與楊價夫婦墓出土的箸瓶器形相似,年代相當,可知其也可作宋人燒香所需的箸瓶。

 

金箸瓶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葬楊價墓出土

 

金箸瓶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葬楊價夫人墓出土

2007年出土的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檀溪墓地中,有一南宋時期的墓葬,編号為196号墓,墓室東壁下層有一幅庖廚與進奉圖壁畫,畫中侍仆十人。其中,有一人捧盤,盤内置香爐;有一人端盤,盤内有一瓶,瓶中插着匙和香箸。南宋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與壁畫上的香瓶十分相似,故可進一步證實其可作箸瓶。

 

侍女持香爐 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檀溪墓地196号墓壁畫

 

侍女端箸瓶  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檀溪墓地196号墓壁畫

 

侍女端箸瓶(摹本)  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檀溪墓地196号墓壁畫

(陳銳/文)

相关评论

1、袁華: 《浙江德清出土南宋紀年墓文物》 ,《南方文物》1992年第2期
2、揚之水: 《宋代花瓶》 ,《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