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互聯網+博物館教育”正在成為風口

news_publish_date: 
2016-11-24 10:32
news_author: 
来源:《中国文物报》
Body: 

  日前,以“互聯網+博物館教育”為主題的“中原五省博物館教育培訓班”,在河南舉辦,來自40多家博物館的有關領導和代表展開了深入交流和研讨。本文以他們提供的具體實踐與案例為基礎,對“互聯網+博物館教育”這一嶄新的課題進行探索與展望。

  — 1 — 探索與問題

  中原五省博物館教育同仁的探索和實踐表明,“互聯網+”能幫助博物館有效延伸、激活博物館基本的社會職能。從大量案例與數據看,以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安徽博物院為代表的一批中原五省大中型博物館,都從自身實際出發,對“互聯網+博物館教育”積極進行了多種探索。

  它們紛紛嘗試通過博物館網站、全景數字博物館或展覽、文物數字化展示系統、微信公衆賬号、博物館APP移動端、Wifi接入統計等方式開展推廣教育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博物館教育工作的效率、豐富了博物館教育工作的内容、拓展了博物館教育工作的視野、提升了博物館服務社會的品質,擴大了博物館教育的影響,使“互聯網+”在博物館教育工作中成為信息推送的基礎平台、特色項目的展示平台、線上線下的互動平台、與社會媒體互動發展的融合平台、内外交流的聯絡平台。

  “互聯網+”雖然已經并将繼續為博物館教育帶來深刻變化,但“互聯網+”思維對于每個人、每個行業來講畢竟是嶄新的課題,在為此對傳統工作模式進行變革與創新的過程中,各種問題與不足也難以避免。從中原五省博物館教育同仁的探索中發現,其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面臨跨部門、跨領域的協調及數字技術人員嚴重不足的現實問題,未能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與互聯網結合的效能;二是,出現“展示·互動·服務·教育”的不均衡發展态勢,未能實現博物館教育與互聯網的精準對接;三是對數據的搜集、整理、利用還停滞在相對落後的狀态,利用互聯網改變公衆的博物館教育體驗收效并不明顯。

  — 2 — 展望與思考

  1“互聯網+博物館教育”在未來将被置于博物館的優先發展方向

  在物理空間和數字體驗相結合的當下,“互聯網+”的出現為博物館信息化與教育功能建立了新的關系。可以預見,博物館教育的拓展與博物館數字化、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将緊密相連,而博物館信息化的應用與推廣乃至博物館自身的社會化發展,也将從博物館教育的實際和需求出發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從理論層面上看,博物館信息化研究中直接關聯博物館教育的主要有數字博物館與互聯網、博物館與新媒體傳播、數字出版等領域;通過新技術研發拓展博物館教育功能,涉及博物館導覽服務、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博物館展示、虛拟技術、移動應用技術、三維技術、物聯網技術、增強現實交互技術、大數據研究、全息技術、射頻技術等内容。

  從實踐層面上看,随着博物館教育功能的不斷強化,中國博物館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愈加明顯。由此可見,基于新技術、信息化的“互聯網+”與博物館教育的融合既是博物館自身與時俱進發展的需要,也是順應公共文化發展大勢所趨的需要。

  2大力挖掘培育博物館教育優質、品牌資源将成為“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

  中原五省博物館在長期的博物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具有博物館特色的品牌特色項目。例如,為進一步打造具有“互聯網+”特質的博物館教育優質、品牌資源,河南博物院于今年8月正式啟動了“曆史教室數字課堂建設”項目。

  該項目以基礎環境(軟、硬件基礎環境,也是主要的數據來源)、雲數據中心(應用服務、數據信息服務、應用接口,抽取各種數字化信息應用所需要的核心應用服務和數據信息服務,支撐各類數字化應用的核心數據需求,加速“數字課堂”内各類資源和應用的實現、标準化和互聯互通)、數字化應用(數字教室内互動學習、學生學習能力測評與反饋等互動服務應用)為三大模塊,以“曆史教室”現有課程設置及教育部規定的“新的國家課程标準”為核心内容,以近場感應和智慧終端為技術基礎,制定出近期基礎平台、中期進階平台和遠期雲端平台的發展規劃。

  在此基礎之上,将建設成一個有一定覆蓋面的在線曆史文化教育平台,使全國範圍内博物館優質的教育資源突破地理時空的限制,實現高度的資源共享與流通。

  3 大力推進博物館教育從資源化向數字化的轉變,将是“互聯網+博物館教育”完美呈現的關鍵環節

  傳統的博物館教育資源利用與課程開發,存在着場館各自為政、評估改進機制不完善、使用效率低與學校教育結合不緊密的問題。随着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不斷普及,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博物館教育的模式在傳統基礎上拓展出了多種形式。博物館數字化的發展,正在從寬大的計算機屏走向觀衆的“手掌”“口袋”,便攜化、注重體驗的各類終端、APP的出現,營造出的是表達方式多樣化、展示信息全面化、傳播手段多元化、技術體驗複雜化的博物館參觀環境。與此同時,與博物館教育直接關聯的文物、展訊、課程也正從資源化向數字化轉變,使得博物館教育更具生動性、時代性和科學性,能夠引起更多觀衆尤其是青少年的參與興趣。同時,博物館教育的空間也因為數字化的轉變,呈現出館内與館外、線上與線下、随時随地學習的發展态勢,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慕課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對博物館教育更是起到了橫向交流的助推作用。所以說,大力推進博物館教育從資源化向數字化的轉變,将是“互聯網+博物館教育”完美呈現的關鍵環節。

  4 随着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日趨開放,相關知識産權保護要提到重要日程

  網絡知識産權指的是數字化、網絡化發展環境下引起的或與之相關的各種知識産權。其中,既包括了傳統的如專利權、著作權和商标權,還包含有各類數字資源(多媒體、音視頻、動畫、域名電子版權、軟件及數據庫等)的知識産權保護。由于網絡知識産權的存在無形、界定不明、法規時效不适用、地域化概念淡化等特點,網絡知識産權的侵權問題在國内已經屢見不鮮,如近年來出現的計算機中文字庫著作權糾紛案、“葫蘆娃”動畫形象著作權權屬糾紛案、百度文庫著作權糾紛案等。

  随着博物館信息化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涉及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品牌标示、研發教具、課程資源、音視頻與動畫資料都面臨缺少保護和被侵權的風險。在博物館的内部管理上,應通過簽署安全協議版權協議、數據資料存儲館方服務器、限定數據資源使用、數據資源特殊加密等方式,确保自身的數據資料安全,有效防止網絡侵權風險。在博物館的社會對接中,要增強知識産權的保護意識,了解基本的知識産權概念,培養或構建具有博物館思維、産權保護意識和數字資源利用等多領域交叉型人才團隊,及時發現在數字化教育資源開放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侵權風險。最後,還應提前着手、有的放矢,結合博物館自身的藏品資源、品牌标示及課程資源等進行知識産權的申報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