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互联网+博物馆教育”正在成为风口

news_publish_date: 
2016-11-24 10:32
news_author: 
来源:《中国文物报》
Body: 

  日前,以“互联网+博物馆教育”为主题的“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培训班”,在河南举办,来自40多家博物馆的有关领导和代表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本文以他们提供的具体实践与案例为基础,对“互联网+博物馆教育”这一崭新的课题进行探索与展望。

  — 1 — 探索与问题

  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同仁的探索和实践表明,“互联网+”能帮助博物馆有效延伸、激活博物馆基本的社会职能。从大量案例与数据看,以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为代表的一批中原五省大中型博物馆,都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积极进行了多种探索。

  它们纷纷尝试通过博物馆网站、全景数字博物馆或展览、文物数字化展示系统、微信公众账号、博物馆APP移动端、Wifi接入统计等方式开展推广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效率、丰富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内容、拓展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视野、提升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品质,扩大了博物馆教育的影响,使“互联网+”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成为信息推送的基础平台、特色项目的展示平台、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与社会媒体互动发展的融合平台、内外交流的联络平台。

  “互联网+”虽然已经并将继续为博物馆教育带来深刻变化,但“互联网+”思维对于每个人、每个行业来讲毕竟是崭新的课题,在为此对传统工作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与不足也难以避免。从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同仁的探索中发现,其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临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及数字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与互联网结合的效能;二是,出现“展示·互动·服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态势,未能实现博物馆教育与互联网的精准对接;三是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利用还停滞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利用互联网改变公众的博物馆教育体验收效并不明显。

  — 2 — 展望与思考

  1“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在未来将被置于博物馆的优先发展方向

  在物理空间和数字体验相结合的当下,“互联网+”的出现为博物馆信息化与教育功能建立了新的关系。可以预见,博物馆教育的拓展与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将紧密相连,而博物馆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乃至博物馆自身的社会化发展,也将从博物馆教育的实际和需求出发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从理论层面上看,博物馆信息化研究中直接关联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有数字博物馆与互联网、博物馆与新媒体传播、数字出版等领域;通过新技术研发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涉及博物馆导览服务、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博物馆展示、虚拟技术、移动应用技术、三维技术、物联网技术、增强现实交互技术、大数据研究、全息技术、射频技术等内容。

  从实践层面上看,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不断强化,中国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愈加明显。由此可见,基于新技术、信息化的“互联网+”与博物馆教育的融合既是博物馆自身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公共文化发展大势所趋的需要。

  2大力挖掘培育博物馆教育优质、品牌资源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原五省博物馆在长期的博物馆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博物馆特色的品牌特色项目。例如,为进一步打造具有“互联网+”特质的博物馆教育优质、品牌资源,河南博物院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了“历史教室数字课堂建设”项目。

  该项目以基础环境(软、硬件基础环境,也是主要的数据来源)、云数据中心(应用服务、数据信息服务、应用接口,抽取各种数字化信息应用所需要的核心应用服务和数据信息服务,支撑各类数字化应用的核心数据需求,加速“数字课堂”内各类资源和应用的实现、标准化和互联互通)、数字化应用(数字教室内互动学习、学生学习能力测评与反馈等互动服务应用)为三大模块,以“历史教室”现有课程设置及教育部规定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为核心内容,以近场感应和智慧终端为技术基础,制定出近期基础平台、中期进阶平台和远期云端平台的发展规划。

  在此基础之上,将建设成一个有一定覆盖面的在线历史文化教育平台,使全国范围内博物馆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地理时空的限制,实现高度的资源共享与流通。

  3 大力推进博物馆教育从资源化向数字化的转变,将是“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完美呈现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利用与课程开发,存在着场馆各自为政、评估改进机制不完善、使用效率低与学校教育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不断普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博物馆教育的模式在传统基础上拓展出了多种形式。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正在从宽大的计算机屏走向观众的“手掌”“口袋”,便携化、注重体验的各类终端、APP的出现,营造出的是表达方式多样化、展示信息全面化、传播手段多元化、技术体验复杂化的博物馆参观环境。与此同时,与博物馆教育直接关联的文物、展讯、课程也正从资源化向数字化转变,使得博物馆教育更具生动性、时代性和科学性,能够引起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兴趣。同时,博物馆教育的空间也因为数字化的转变,呈现出馆内与馆外、线上与线下、随时随地学习的发展态势,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慕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对博物馆教育更是起到了横向交流的助推作用。所以说,大力推进博物馆教育从资源化向数字化的转变,将是“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完美呈现的关键环节。

  4 随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日趋开放,相关知识产权保护要提到重要日程

  网络知识产权指的是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环境下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如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还包含有各类数字资源(多媒体、音视频、动画、域名电子版权、软件及数据库等)的知识产权保护。由于网络知识产权的存在无形、界定不明、法规时效不适用、地域化概念淡化等特点,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在国内已经屡见不鲜,如近年来出现的计算机中文字库著作权纠纷案、“葫芦娃”动画形象著作权权属纠纷案、百度文库著作权纠纷案等。

  随着博物馆信息化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涉及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品牌标示、研发教具、课程资源、音视频与动画资料都面临缺少保护和被侵权的风险。在博物馆的内部管理上,应通过签署安全协议版权协议、数据资料存储馆方服务器、限定数据资源使用、数据资源特殊加密等方式,确保自身的数据资料安全,有效防止网络侵权风险。在博物馆的社会对接中,要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了解基本的知识产权概念,培养或构建具有博物馆思维、产权保护意识和数字资源利用等多领域交叉型人才团队,及时发现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侵权风险。最后,还应提前着手、有的放矢,结合博物馆自身的藏品资源、品牌标示及课程资源等进行知识产权的申报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