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沃霍爾與攝影”展隆重開幕——帶您走進“波普藝術大師”的鏡中世界

news_publish_date: 
2015-12-30 14:13
news_author: 
李叶/文 毕枫/图
Body: 

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的倡導者,一位大膽革新、特立多變卻又總能發出時代最強音的藝術大師。為了讓公衆能走進這位傳奇藝術家的精彩人生,感受美國現代藝術發展的經典瞬間,湖南省博物館聯合美國激揚美術學會、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安迪•沃霍爾與攝影”展于2015年12月29日隆重開幕。

湖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代理館長段曉明緻辭

嘉賓合影

  開幕式由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陳叙良主持。湖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代理館長段曉明,美國激揚美術學會代表張海清,紐約市立大學美術館館長桑川,攝影家克裡斯朵夫•麥可斯先後緻辭。

  本次展覽以安迪•沃霍爾為主題,展出了140餘幅由沃霍爾本人和跟随他十多年的攝影家克裡斯朵夫•麥可斯所拍攝的作品,以紀實的方式真實記錄了安迪•沃霍爾的各類生活場景、服飾裝扮等,再現了沃霍爾生命中最後十年的生活、創作景象。其中有一組由麥可斯拍攝的“沃霍爾在中國”的照片。照片拍攝于1982年,沃霍爾和麥可斯受友人之邀來北京旅遊,其間他們在長城、故宮、天安門廣場與毛澤東像等著名的旅遊景點和标志性建築合影留念。照片中的沃霍爾時而悠閑放松,時而刻意誇張,成為他唯一一次中國之行的美好回憶。此外,展覽中還展出了安迪•沃霍爾獨特的藝術标簽——絲網版畫。其中展品《貝娅特麗克絲女王》是沃霍爾創作的最大型絲網版畫集、“女王”系列中的一幅。展出的這件作品就是将鑽石粉塵融入了版畫墨水的皇家版本,整幅作品無論從表現手法還是從創作材質都顯得高貴奢華,襯托出貝娅特麗克絲女王的高貴身份。本次展覽所展出的攝影作品,不僅能讓觀衆與這位上世紀藝術界最偉大的先鋒派藝術家近距離接觸,還能給觀衆提供一個深入了解美國和美國藝術的機會。

攝影家克裡斯朵夫•麥可斯接受采訪

克裡斯朵夫•麥可斯介紹作品

  作為20世紀藝術界名人之一,安迪•沃霍爾的藝術生涯與攝影有着緊密的聯系。從沃霍爾9歲得到第一部相機起,便與相機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生留下了約十多萬張黑白和彩色照片。他酷愛一次成像的寶麗來相機,富人名人、普通大衆、日常用品等都成為他鏡頭下的焦點。

  展覽日期為2015年12月30日—2016年2月29日,本次展覽免費向公衆開放。

  

  安迪•沃霍爾簡介:

  安迪•沃霍爾,捷克移民的後代。1928年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斯堡市。幼年時,患有神經系統疾病“風濕性舞蹈症”的他通過繪畫消磨時日,并逐漸喜愛上繪畫。1949 年,沃霍爾從卡内基技術學院(現為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on University),以圖案設計學士學位畢業後,懷着藝術家的夢想到紐約去闖蕩。在此期間,大衆傳媒的高效傳播力對他影響很大。24歲時,他以一系列具有商業化風格的賀卡、櫥窗展示、商業廣告插圖而聞名紐約。1954年,在他26歲時,沃霍爾首次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學會傑出成就獎。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他開始轉入純藝術的創作。作品取材形式十分廣泛,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用品來反映當時的美國生活。在藝術創作中,他喜歡千篇一律的作品,通常直接将鈔票、罐頭湯盒、可口可樂瓶及名人照片一起粘貼在畫布上。沃霍爾創作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可口可樂。“你在電視上看到可口可樂時,你可以知道總統喝可口可樂,利茲•泰勒喝可口可樂,你也可以喝可口可樂。你喝的可口可樂和别人喝的一樣,沒有錢能使你買到比街頭流浪漢喝的更好的可口可樂。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一樣的,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好的。”他琢磨着,為什麼可口可樂不能成為藝術品?緊接着,有着番茄、牛肉、蛤蜊等多種口味的坎貝爾濃湯罐頭也進入了他的創作領域。1962年7月,沃霍爾以32幅“坎貝爾濃湯罐頭”系列畫作舉辦了自己的首個藝術展,至今這32罐罐頭仍在世界現當代美術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攝像機旁的沃霍爾

  與此同時,沃霍爾還嘗試以膠片制版和絲網印刷,将藝術納入“複制”、“量産”程序。他将自己位于紐約東區47大道的銀色工作室稱為“工廠”,在這裡,藝術和商業融合在了一起,所謂的藝術品被置于流水線下生産。他的作品沒有“原作”可言,全是複制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複制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最廣為人知的肖像畫“瑪麗蓮”就是沃霍爾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畫家以瑪麗蓮夢露這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複排立。畫中透着某種特有的單調、無聊,所傳達的感覺是冷漠、空虛、疏離的,恰與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内在的感情不謀而合。世界著名的紐約美國現代藝術館就收藏了他的“金色夢露”。當時美國現代美術館的專家們在讨論如何将他的藝術作品歸類時,遂産生了“波普藝術”這個詞彙。 

  “波普藝術”(Pop Art),這個至今流行于藝術界的常用詞彙,是六十年代通俗文化的産物,以美國和倫敦為中心,尤其是美國的紐約最為活躍。“POP”這個詞彙,來源于“Popular”,跟人有關,跟流行有關,是西方資本社會在工業科技的發展中追求個人價值的一個産物。“Pop Art”就是表現植根于這個商業社會中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藝術。琳琅的商品及大衆娛樂文化、工廠文化為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源。包括商業廣告、商标設計、日常商品、電影明星、影視劇照等。藝術家們将這些圖像作為藝術載體運用到任何地方,用大衆文化沖擊着消費者的眼球。沃霍爾被認為是開創這一藝術流派的首領,被尊為“波普藝術之父”。

  上世紀70、80年代,沃霍爾的影響力簡直無孔不入:先後推出《安迪沃霍爾電視秀》及《安迪沃霍爾的十五分鐘》兩套電視節目,參與美國綜藝節目《周六夜現場》,為搖滾樂隊制作音樂片,并在時裝秀及無數平面和電視廣告中亮相。同時,他拍攝了《睡覺》、《吃》、《帝國》、《切爾西女郎》、《帝國大廈》等一系列實驗性電影。就這樣,他毫無忌諱地應用和開拓了多種媒介和表現可能,涉足衆多不同的領域,設計、繪畫、雕塑、裝置、錄音、電影、攝影、錄像、文字、廣告……不變的是,對于所處時代,安迪•沃霍爾具有高度敏感。

  克裡斯朵夫•麥可斯簡介

  克裡斯朵夫•麥可斯,生于1948年,美國著名攝影家。自1976年起成為安迪•沃霍爾最親近的攝影家,以紀實的攝影作品記載了沃霍爾生命中最後十年的各種活動。他在紐約的工作室也是以他拍攝的沃霍爾的作品著稱。

麥可斯與沃霍爾在天安門廣場

  重點作品介紹:

  1.沃霍爾在中國,1982 (41- 56)  克裡斯朵夫.麥可斯拍攝

  近33年來,中國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其速度與規模都超乎想象,與當時克裡斯朵夫•麥可斯拍攝的這些照片時已經完全不同了。1982年,麥可斯和沃霍爾受香港商人肖永豐(Alfred Siu)之邀前往香港,參加其私人會所的開幕式,沃霍爾之前受其委托為會所制作了兩幅查爾斯王儲與戴安娜王妃的肖像。開幕式過後,肖先生告訴沃霍爾,為他和友人安排了三天的北京之旅。沃霍爾十分驚喜,他五十年來到過世界各地,但從未踏足中國大陸。麥可斯也是一樣的興奮和緊張,他甚至還把長發剪短,使自己看上去更循規蹈矩。而沃霍爾的一頭銀色假發在北京吸引了當地人的目光。三天内他們參觀了長城、故宮和天安門廣場。一位拍旅遊照的街邊攝影師為他們拍了照片,答應他們付款後會将手工上色的照片寄到美國。這是沃霍爾唯一的一次中國之行。

  這組照片記錄了罕見的沃霍爾的形象,假期中的他像普通遊客一樣參觀景點,沒人認出他來。在天安門廣場的衆多标志性建築中,麥可斯為他在毛澤東像前留下了影像,不禁讓人猜測沃霍爾對毛澤東的看法,他是抱着普通遊客的心情,還是毛澤東的崇拜者、藝術鑒賞家?我們不得而知。麥可斯成功地捕捉到了沃霍爾既是最放松又是最刻意和誇張的私密時光。此外,這組照片還記錄了曆史上不可複制的一瞬間。

2.沃霍爾與伊麗莎白•泰勒,紐約,1981年  克裡斯朵夫•麥可斯拍攝

  這是一張安迪•沃霍爾與著名影星伊麗莎白•泰勒的合影照片。作為一位令人歎為觀止的女星,伊麗莎白•泰勒在長達70年拍攝的50多部電影中,曾經兩次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獎。《紐約時報》曾發表評論說,泰勒在世界範圍内受歡迎的程度超乎想象,但有時候評論家卻對她的演技有所保留,而這主要因為她太漂亮了,漂亮到演技都被掩蓋,然而對于一個缺乏專業訓練的人來說,泰勒的演技已經到了超乎尋常的地步。1963年,安迪•沃霍爾曾為伊麗莎白•泰勒畫過一幅畫像,該畫像于2010年6月30日在倫敦以676萬英鎊、相當于一千多萬美元拍賣。

3. 女王,貝娅特麗克絲女王(皇家版本),1985

  《貝娅特麗克絲女王》是沃霍爾創作的最大型絲網版畫集“女王”系列中的一幅。這一1985年創作的系列作品包括十六幅肖像,表現了四位在位的女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斯威士蘭女王恩通比、荷蘭女王貝娅特麗克絲和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展出的這件作品是将鑽石粉塵融入了版畫墨水的皇家版本之一。這種閃亮的材質使畫作質量奢華,與皇室身份相符。鑽石粉塵在黑色線條勾勒的輪廓處最為明顯,如貝娅特麗克絲女王的眼睛、皇冠和臉。鑽石粉塵是鑽石加工業的副産品。沃霍爾可能特地選用了這種象征财富和奢華的材質,同時映射他自己的商業化生産——批量生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