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博物館國際交流:不囿于文物,不循于常規

news_publish_date: 
2017-07-03 10:00
news_author: 
来源:弘博网
Body: 

  随着全球化的發展,博物館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也愈發密切。發展迅猛的中國博物館也登上國際舞台,與各國博物館之間的業務交流越來越頻繁,層出不窮的交流展覽也随之不斷增加。各類國外的展覽不斷被中國博物館引進展出,也代表着中國博物館交流展覽逐步與國際接軌的新趨勢。與此同時,關于博物館行業發展的國際會議以及培訓也愈加普遍。

  其中,從2001年起,國家文物局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先後舉辦7期“美國梅隆基金會 中國博物館高級管理人員赴美培訓項目”,共培訓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等博物館高級管理人員在内的18名中國博物館 工作人員,并于2006年在北京成功舉辦了一期“中美博物館論壇”。參加培訓的工作人員在 美國史密森學會、大都會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館等美國著名博物館實地觀摩學習3至6個月。

  對此,博物館交流與培訓項目策劃人、策展人伍彬在近期采訪了2003年美國梅隆基金會中國博物館高級管理人員赴美培訓項目成員——李季教授,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此次培訓項目對中美博物館交流的影響。

  這次培訓項目經過如何?

  1.在項目啟動初始,基金會作為主辦方會通過郵件、電話的方式與報名人員做前期交流,盡量做到充分地溝通;然後,通過面試的過程來進一步了解參與成員的情況與需求,盡量避免項目實施過程中會造成的疏忽。

  2.整個赴美項目為期三個月,每一個月都有不同的安排。第一個月,主辦方會聯系一個美國博物館作為項目的承辦方,負責這一個月的培訓工作;第二個月,再聯系好的另外兩家博物館開展學習,每一個館的學習時間為半個月,以确保更多地了解美國博物館的運營與管理;最後一個月,主辦方會征求訪問學者的意見,選擇自己想要了解的博物館開展遊學。

  3.培訓結束後,梅隆基金會作為主辦方邀請參加項目培訓的成員齊聚北京,對培訓項目内容展開總結與交流。

   李季教授表示,通過此次實地交流培訓,使得中國博物館人能夠更切實地了解美國博物館的運營理念和實際操作。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美國博物館的一些概念,對于中國博物館人僅靠資料很難去理解,例如“理事會”、“curator負責制”等。

  與此同時,美國梅隆基金會的培訓項目不僅幫助中國博物館人了解美國博物館的運營理念及實際操作,也促進了中美雙方博物館的交流。此次參加項目培訓的人員基本是國内博物館的管理骨幹,使得中美博物館在今後的展覽和人員交流方面能夠更加便利。

  這次培訓有哪些收獲呢?

  博物館與公衆關系:相對于之前國内博物館對公衆的忽略,李季教授表示此次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國博物館對公衆的依賴。美國博物館館長就跟大學校長似的,苦笑着說要去找錢。美國博物館的發展部門的職責便是尋找潛在的贊助人,為博物館運營尋求資金支持。美國博物館擁有成熟的會員制度,通過提供更多的博物館服務來吸引公衆繳納會費、成為會員,這一項收入甚至成為有的博物館的主要經濟來源。另外,例如大都會博物館設置了專業的媒體溝通部門,以确保對媒體的相關報道以及公衆的反應做出及時的回複。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李季教授認為國内博物館的硬件發展非常快,在館舍、技術等硬件内容甚至強于美國。尤其在館舍方面,美國博物館普遍存在新舊陳雜的情況,有些館舍甚至建立于19世紀。但在軟件方面,即博物館的管理系統、方式,國内博物館依然還需要學習。

  他指出美國博物館在管理方面很大的收獲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媒體部門有專業的媒體工作者擔任,涉及合同、保險等法律問題就有專業律師出面。針對衍生品的開發,比如大都會博物館擺脫了國内博物館的大打大鬧,緻力于是國際化,邀請專業人士設計,包括意大利的設計名師進行大牌定制,提升博物館文創的檔次,吸引公衆關注。近些年國内的博物館也突飛猛進,進步?常快。

  重視業務人員的意見:美國博物館十分重視業務人員的意見。例如,美國博物館對修複師(科技保護工作者)的意?是高度重視的。中國對文物的管理方式有許多條條框框,比如出展的一級文物不能超過多少件,文物總量不能超過多少。美國博物館隻有一條——這個文物的狀态是否适合出展,決定性的意見并非來自館長或者文物所在部門,而是技術人員。所以,美國博物館館長就是一個經理人,執行的是業務人員否決制。

  對今後國際培訓項目的設置有什麼建議?

  培訓形式:對于國際培訓項目的形式,李季教授認為最好能将講課培訓和體驗培訓相結合。

  講課培訓,指的是邀請名師授課的同時輔以實地參觀,這種方式旨在建立學員之間的人脈關系和與培訓機構的人脈關系。這種形式的培訓項目持續時間不能太長,最好在一個月内。短時間的課程有利于學員集中注意力。

  體驗培訓,指的是培訓學員在一個或幾個博物館中進行工作體驗,可以配合博物館參觀以及座談,時間可以稍微加長,比如說三個月。

  培訓方式

  對于國際培訓項目的開展,國内博物館工作人員持有兩種非常不同的觀點,一種是認為目前國内的政治、經濟形勢,比較适合國外專家到中國來進行短期授課;另一種觀點認為,若想集中精力,達到培訓效果,中國的工作人員應該去美國,由美國的工作人員來進行培訓。

  對于這種争論,李季教授認為,去美國參加實地培訓效果更好。首先,中美雙方思想差異,再經過翻譯,往往讓人昏昏欲睡,因此單憑講課無法達到培訓效果。實地到美國參加學習,授課配合參觀,把理念和實際操作結合的課程安排則更為有效。

  培訓對象

  李季教授認為,這種國際培訓項目要針對兩類博物館工作人員。一種是博物館的管理層,無論博物館級别,主要針對業務副館長。另一種是重要的部門主任,例如展覽部、陳列部、保管部以及教育部。一般主任都比較穩定,培訓後可以長期在崗。培訓對象在申請時應該向主辦方表示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以便課程内容的安排上有更強的針對性;同時,培訓結束必須要求學員定期提交報告,反饋培訓結果。

  除此之外,李季教授表示為了國際培訓項目的?期發展,需要建立一個學員庫,通過培訓這一甄選過程在行業内建立緊密的聯系,對于中美雙方的文博機構在今後的交流溝通提供便利。

資料來源:伍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