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国际交流:不囿于文物,不循于常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博物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愈发密切。发展迅猛的中国博物馆也登上国际舞台,与各国博物馆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频繁,层出不穷的交流展览也随之不断增加。各类国外的展览不断被中国博物馆引进展出,也代表着中国博物馆交流展览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关于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国际会议以及培训也愈加普遍。
其中,从2001年起,国家文物局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先后举办7期“美国梅隆基金会 中国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培训项目”,共培训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18名中国博物馆 工作人员,并于200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一期“中美博物馆论坛”。参加培训的工作人员在 美国史密森学会、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等美国著名博物馆实地观摩学习3至6个月。
对此,博物馆交流与培训项目策划人、策展人伍彬在近期采访了2003年美国梅隆基金会中国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培训项目成员——李季教授,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此次培训项目对中美博物馆交流的影响。
这次培训项目经过如何?
1.在项目启动初始,基金会作为主办方会通过邮件、电话的方式与报名人员做前期交流,尽量做到充分地沟通;然后,通过面试的过程来进一步了解参与成员的情况与需求,尽量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造成的疏忽。
2.整个赴美项目为期三个月,每一个月都有不同的安排。第一个月,主办方会联系一个美国博物馆作为项目的承办方,负责这一个月的培训工作;第二个月,再联系好的另外两家博物馆开展学习,每一个馆的学习时间为半个月,以确保更多地了解美国博物馆的运营与管理;最后一个月,主办方会征求访问学者的意见,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博物馆开展游学。
3.培训结束后,梅隆基金会作为主办方邀请参加项目培训的成员齐聚北京,对培训项目内容展开总结与交流。
李季教授表示,通过此次实地交流培训,使得中国博物馆人能够更切实地了解美国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和实际操作。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美国博物馆的一些概念,对于中国博物馆人仅靠资料很难去理解,例如“理事会”、“curator负责制”等。
与此同时,美国梅隆基金会的培训项目不仅帮助中国博物馆人了解美国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及实际操作,也促进了中美双方博物馆的交流。此次参加项目培训的人员基本是国内博物馆的管理骨干,使得中美博物馆在今后的展览和人员交流方面能够更加便利。
这次培训有哪些收获呢?
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相对于之前国内博物馆对公众的忽略,李季教授表示此次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国博物馆对公众的依赖。美国博物馆馆长就跟大学校长似的,苦笑着说要去找钱。美国博物馆的发展部门的职责便是寻找潜在的赞助人,为博物馆运营寻求资金支持。美国博物馆拥有成熟的会员制度,通过提供更多的博物馆服务来吸引公众缴纳会费、成为会员,这一项收入甚至成为有的博物馆的主要经济来源。另外,例如大都会博物馆设置了专业的媒体沟通部门,以确保对媒体的相关报道以及公众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回复。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李季教授认为国内博物馆的硬件发展非常快,在馆舍、技术等硬件内容甚至强于美国。尤其在馆舍方面,美国博物馆普遍存在新旧陈杂的情况,有些馆舍甚至建立于19世纪。但在软件方面,即博物馆的管理系统、方式,国内博物馆依然还需要学习。
他指出美国博物馆在管理方面很大的收获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媒体部门有专业的媒体工作者担任,涉及合同、保险等法律问题就有专业律师出面。针对衍生品的开发,比如大都会博物馆摆脱了国内博物馆的大打大闹,致力于是国际化,邀请专业人士设计,包括意大利的设计名师进行大牌定制,提升博物馆文创的档次,吸引公众关注。近些年国内的博物馆也突飞猛进,进步?常快。
重视业务人员的意见:美国博物馆十分重视业务人员的意见。例如,美国博物馆对修复师(科技保护工作者)的意?是高度重视的。中国对文物的管理方式有许多条条框框,比如出展的一级文物不能超过多少件,文物总量不能超过多少。美国博物馆只有一条——这个文物的状态是否适合出展,决定性的意见并非来自馆长或者文物所在部门,而是技术人员。所以,美国博物馆馆长就是一个经理人,执行的是业务人员否决制。
对今后国际培训项目的设置有什么建议?
培训形式:对于国际培训项目的形式,李季教授认为最好能将讲课培训和体验培训相结合。
讲课培训,指的是邀请名师授课的同时辅以实地参观,这种方式旨在建立学员之间的人脉关系和与培训机构的人脉关系。这种形式的培训项目持续时间不能太长,最好在一个月内。短时间的课程有利于学员集中注意力。
体验培训,指的是培训学员在一个或几个博物馆中进行工作体验,可以配合博物馆参观以及座谈,时间可以稍微加长,比如说三个月。
培训方式
对于国际培训项目的开展,国内博物馆工作人员持有两种非常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比较适合国外专家到中国来进行短期授课;另一种观点认为,若想集中精力,达到培训效果,中国的工作人员应该去美国,由美国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培训。
对于这种争论,李季教授认为,去美国参加实地培训效果更好。首先,中美双方思想差异,再经过翻译,往往让人昏昏欲睡,因此单凭讲课无法达到培训效果。实地到美国参加学习,授课配合参观,把理念和实际操作结合的课程安排则更为有效。
培训对象
李季教授认为,这种国际培训项目要针对两类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种是博物馆的管理层,无论博物馆级别,主要针对业务副馆长。另一种是重要的部门主任,例如展览部、陈列部、保管部以及教育部。一般主任都比较稳定,培训后可以长期在岗。培训对象在申请时应该向主办方表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便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有更强的针对性;同时,培训结束必须要求学员定期提交报告,反馈培训结果。
除此之外,李季教授表示为了国际培训项目的?期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学员库,通过培训这一甄选过程在行业内建立紧密的联系,对于中美双方的文博机构在今后的交流沟通提供便利。
资料来源:伍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