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博物館如何通過創新煥發新活力?

news_publish_date: 
2017-06-21 16:07
news_author: 
来源:弘博网
Body: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創新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和各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博物館行業也不例外。在博物館界,歐美博物館率先創新,引入企業的管理理念,整合資源。國内博物館在社會進步和公衆需求升級的客觀環境下,原有的運營理念受到極大挑戰,部分博物館也開始了通過創新尋求發展之路,再次煥發新的生命力,滿足公衆不斷變化的需求。
  2012年,中國博物館協會開始設立“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獎,緻力于推廣勇于創新、變革的博物館,迄今已頒發五屆。博物館如何創新,從哪些方面創新,看看2016年、2017年“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或許能找到答案。

  創新策展理念和組織方式

  浙江自然博物館——展覽跨界

  浙江自然博物館率先嘗試自然與人文跨界融合的策展理念,探索跨界辦展的新形式。展覽“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動物映像”,選取中原地區有動物造型、不同年代、不同材質的文物,以人類與動物的演進關系為主線,按動物分類進行展品組合、信息組團,以及動物象形文字的字體演化,輔以現生動物标本對比展示,給觀衆以新的視野與沖擊力。同時在展覽中提出了“以自然視角解讀人文”“自然與人文跨界融合”“文物動物園”“探索文物背後的科學”“5+1展覽推廣模式”的新觀念。

  四川博物院——夜間延時開放

  2017年,四川博物院啟動了“華燈之夜”系列文化活動。每個周六,四川博物院将延長開館時間至晚間八點,且每月開展一次“華燈歡樂之夜”活動。

  2017春節期間參觀的火爆,讓川博意識到到逛博物館已經成為群衆在周末、節假日休閑娛樂的新選擇,因此,确定了周六延時開放的服務,意在讓更多觀衆來到博物館這樣的文化殿堂,讓夜間文娛一個選擇(突出晚上參觀的不常見性,這也是一大特色),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設施的作用。

  截至目前,國内少數博物館曾嘗試在特殊時間,如“國際博物館日”開放夜場,實行長期延時開放的應該就數川博了。川博不僅開放展廳,還會不定期舉辦特色活動,給觀衆更充足的參觀時間,和更獨特的參觀體驗。

  廣東省博物館——策展機制

  廣東省博物館在臨展策展方面一直實行項目制,即館内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都具有展覽策展人的資格。在此基礎上,競争性選拔,由策展方案的優劣決定策展人,鼓勵博物館人發掘有吸引力的展覽主題,滿足觀衆需求。

  另外,廣東省博的臨展,要求兼具嚴謹的學術性和公衆性。博物館邀請公衆參與臨展項目的決策過程,在網上公開備選展覽計劃,征求觀衆意見。2013年以來,粵博每年進行一次臨展項目的觀衆投票,讓觀衆博物館的展覽,讓學術、嚴謹的内容變成觀衆容易理解并樂意接受的東西。此外,粵博也嘗試面向社會招募策展人,2016年“青花之約——策展人招募”便是一次嘗試。

  展覽項目制是策展人和工作人員雙向選擇的過程,自組團隊,保證臨展順利推進;競争機制的引入也能激勵策展團隊進行項目分工,不斷提升專業水平;這種策展機制,也利于博物館發掘人才,使協調能力強或具有其他才能之人不斷湧現,做到人盡其用,提升博物館的管理水平和運作能力。

  整合社會資源,引入社會力量

  浙江自然博物館——衆包、衆籌、衆創辦展

  浙江自然博物館“金雞報曉—2017酉年生肖賀歲展”率先嘗試把經濟領域“衆包、衆籌、衆創”的熱門做法引入博物館,是一次策展新模式的探索。博物館将展覽創意、内容撰寫面向社會衆包,展品捐借、資金支持實行衆籌,展品創作、項目研發進行衆創。在這次展覽中,衆籌展品達300餘件,衆籌資金5萬多元,衆創作品365件,共有600多名市民參與籌展活動。

  浙江自然博物館館長嚴洪明認為,“衆包、衆籌、衆創”能廣泛吸納社會資源和社會參與,集衆智彙衆力,讓公衆在博物館有自我表達和做貢獻的機會,增強了博物館的親和力,推動策展模式由封閉、半封閉向網絡化、開放式轉變,使展覽與現代生活關聯,全方位融入民衆的智慧與力量。

  四川博物院——館校深度合作,整合教育資源

  四川博物院與四川大學博物館建立“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學博物館科研規劃與研發創新中心”。 科創中心的建立不僅對館藏文物開展系統研究,更利用這一平台制定了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計劃,解決了科研人才斷代問題。一方面,川博将科研人員“送出去”,前往各中國遺産研究院、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培訓中心、首都博物館等進修,另一方面,也積極吸納高校的相關專業人才,有計劃、有方向地充實人才隊伍。

  此外,四川博物院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館教育研究所,緻力于搭建全省館校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博物館的文物資源,協同早教機構、中小學、高校、文化教育公司、網絡科技公司等相關社會力量,共同發展博物館青少年教育事業,開發博物館教育資源包,搭建遠程教育信息化平台,研發博物館幼兒教育課程項目及互動活動,推動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全面融合。

  廣東省博物館——基金會成立

  廣東省博物館于2012年10月成立了廣東省博物館事業發展基金會,成為國内文博行業首家地方性公募基金會,通過财政注資啟動和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的方式,定向支持廣東省博物館舉辦公益性展覽、重要藏品征集、文物保護和開展面向公衆的社會服務等活動。

  博物館利用基金會平台積極開展文化公益活動,如與廈門陳嘉庚紀念館、佛山市順德區博物館等文博機構,和中山市五覺齋、廣州自得堂、拾貝齋等民間機構及收藏家,合作舉辦“自得堂藏陶——潘超安陶塑作品展”、“琅玕蘊德——拾貝齋藏玉精品展”、等公益展覽;為基金會籌集資金約33萬元,資助廣東省博物館出版學術刊物;開展展覽宣傳推廣及文創産品開發、征集文物等業務。

  基金會的啟動為提升廣東省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産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開展社區活動,營造文化氛圍

  常州博物館——“文化100·大型惠民活動”

  “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動”是常州市重點打造的文化民生品牌,意在以100%的全心投入,100%的精彩呈現,期望收獲市民100%的滿意認可,旨在向全體市民免費提供高品質文化惠民活動和服務,包含了攝影、電影、書法、戲曲、舞蹈、雜技、民樂、工藝美術、滑稽戲、兒童劇、音樂劇、廣場演出、民間收藏等20多個門類,形式多樣、品類衆多。

  常州博物館作為地級市博物館,依托館藏資源,緻力于打造一座集曆史、藝術、自然為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特别是連續兩年聯合“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動”,整合資源,推出一系列展覽與報告會,如“圓明園獸首回歸——保利國寶展”、“絲路瑰寶——敦煌藝術大展”等,觀衆超50萬人次,創全國地市級博物館文化惠民紀錄。博物館聯合其他機構,為市民帶來文化盛宴,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被譽為文化民生“常州現象”,有力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對外影響力。

  其中,在舉辦最受關注的“絲路瑰寶——敦煌藝術大展”時,常州博物館,還加入了常州元素,開展了“指尖上的敦煌”非遺系列活動。通過講座、教育活動,讓把敦煌元素和常州的梳篦、湖塘剪紙、亂針繡、泥塑、留青竹刻、金壇刻紙等非遺項目創造性地融合在一起,讓敦煌藝術和常州藝術這兩者似乎毫不相幹的事物相遇并碰撞出了絢麗的火花,讓常州市民從自身曆史、藝術出發,了解敦煌藝術。

  結語

  創新,并不是社會的新事務,然而在處處談創新的時代,博物館行業還是少數館的個别行為。近幾年,博物館數量快速增長,截止目前,國内官方注冊的博物館約有5000家,然而面對的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背景。一方面,一些國家級博物館門庭若市、觀衆服務壓力大,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博物館門庭冷落,無人問津,空有偌大的場館。如何通過創新服務提升服務質量、發揮博物館的價值,是國内博物館面臨的共同問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2016年的“博物館協同創新發展之路”研讨會上指出,協同、創新是博物館發展的根本基礎和強大動力,是解決我國博物館布局不夠均衡、水平參差不齊的重要手段。

  由以上案例說明,近兩年博物館的創新主要集中在展覽理念、社會合作以及公衆服務領域的創新,從博物館級别來說,國家級大館更具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發展要求博物館改變以往内循環、内向型的發展模式,鼓勵博物館“走出去”,開展外向化服務,融入社會。這也要求博物館,在當前“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下,不應閉門造車、自娛自樂,要面向公衆、積極溝通。

  對于占比重較大的中小型博物館來說,面對日趨激烈的博物館市場競争和不斷提升的公衆要求,更應該通過創新尋求突變與發展,争取更多資源與關注。除了學習大館經驗,也應立足于自身,樹立創新意識,更新運營觀念,重組内部資源,尋找外部合作,以獲得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