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博物馆如何通过创新焕发新活力?

news_publish_date: 
2017-06-21 16:07
news_author: 
来源:弘博网
Body: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创新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和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在博物馆界,欧美博物馆率先创新,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整合资源。国内博物馆在社会进步和公众需求升级的客观环境下,原有的运营理念受到极大挑战,部分博物馆也开始了通过创新寻求发展之路,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满足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2012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开始设立“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奖,致力于推广勇于创新、变革的博物馆,迄今已颁发五届。博物馆如何创新,从哪些方面创新,看看2016年、2017年“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或许能找到答案。

  创新策展理念和组织方式

  浙江自然博物馆——展览跨界

  浙江自然博物馆率先尝试自然与人文跨界融合的策展理念,探索跨界办展的新形式。展览“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选取中原地区有动物造型、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文物,以人类与动物的演进关系为主线,按动物分类进行展品组合、信息组团,以及动物象形文字的字体演化,辅以现生动物标本对比展示,给观众以新的视野与冲击力。同时在展览中提出了“以自然视角解读人文”“自然与人文跨界融合”“文物动物园”“探索文物背后的科学”“5+1展览推广模式”的新观念。

  四川博物院——夜间延时开放

  2017年,四川博物院启动了“华灯之夜”系列文化活动。每个周六,四川博物院将延长开馆时间至晚间八点,且每月开展一次“华灯欢乐之夜”活动。

  2017春节期间参观的火爆,让川博意识到到逛博物馆已经成为群众在周末、节假日休闲娱乐的新选择,因此,确定了周六延时开放的服务,意在让更多观众来到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殿堂,让夜间文娱一个选择(突出晚上参观的不常见性,这也是一大特色),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设施的作用。

  截至目前,国内少数博物馆曾尝试在特殊时间,如“国际博物馆日”开放夜场,实行长期延时开放的应该就数川博了。川博不仅开放展厅,还会不定期举办特色活动,给观众更充足的参观时间,和更独特的参观体验。

  广东省博物馆——策展机制

  广东省博物馆在临展策展方面一直实行项目制,即馆内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都具有展览策展人的资格。在此基础上,竞争性选拔,由策展方案的优劣决定策展人,鼓励博物馆人发掘有吸引力的展览主题,满足观众需求。

  另外,广东省博的临展,要求兼具严谨的学术性和公众性。博物馆邀请公众参与临展项目的决策过程,在网上公开备选展览计划,征求观众意见。2013年以来,粤博每年进行一次临展项目的观众投票,让观众博物馆的展览,让学术、严谨的内容变成观众容易理解并乐意接受的东西。此外,粤博也尝试面向社会招募策展人,2016年“青花之约——策展人招募”便是一次尝试。

  展览项目制是策展人和工作人员双向选择的过程,自组团队,保证临展顺利推进;竞争机制的引入也能激励策展团队进行项目分工,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这种策展机制,也利于博物馆发掘人才,使协调能力强或具有其他才能之人不断涌现,做到人尽其用,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运作能力。

  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社会力量

  浙江自然博物馆——众包、众筹、众创办展

  浙江自然博物馆“金鸡报晓—2017酉年生肖贺岁展”率先尝试把经济领域“众包、众筹、众创”的热门做法引入博物馆,是一次策展新模式的探索。博物馆将展览创意、内容撰写面向社会众包,展品捐借、资金支持实行众筹,展品创作、项目研发进行众创。在这次展览中,众筹展品达300余件,众筹资金5万多元,众创作品365件,共有600多名市民参与筹展活动。

  浙江自然博物馆馆长严洪明认为,“众包、众筹、众创”能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和社会参与,集众智汇众力,让公众在博物馆有自我表达和做贡献的机会,增强了博物馆的亲和力,推动策展模式由封闭、半封闭向网络化、开放式转变,使展览与现代生活关联,全方位融入民众的智慧与力量。

  四川博物院——馆校深度合作,整合教育资源

  四川博物院与四川大学博物馆建立“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 科创中心的建立不仅对馆藏文物开展系统研究,更利用这一平台制定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解决了科研人才断代问题。一方面,川博将科研人员“送出去”,前往各中国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培训中心、首都博物馆等进修,另一方面,也积极吸纳高校的相关专业人才,有计划、有方向地充实人才队伍。

  此外,四川博物院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致力于搭建全省馆校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协同早教机构、中小学、高校、文化教育公司、网络科技公司等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事业,开发博物馆教育资源包,搭建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研发博物馆幼儿教育课程项目及互动活动,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面融合。

  广东省博物馆——基金会成立

  广东省博物馆于2012年10月成立了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首家地方性公募基金会,通过财政注资启动和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的方式,定向支持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公益性展览、重要藏品征集、文物保护和开展面向公众的社会服务等活动。

  博物馆利用基金会平台积极开展文化公益活动,如与厦门陈嘉庚纪念馆、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和中山市五觉斋、广州自得堂、拾贝斋等民间机构及收藏家,合作举办“自得堂藏陶——潘超安陶塑作品展”、“琅玕蕴德——拾贝斋藏玉精品展”、等公益展览;为基金会筹集资金约33万元,资助广东省博物馆出版学术刊物;开展展览宣传推广及文创产品开发、征集文物等业务。

  基金会的启动为提升广东省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展社区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常州博物馆——“文化100·大型惠民活动”

  “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是常州市重点打造的文化民生品牌,意在以100%的全心投入,100%的精彩呈现,期望收获市民100%的满意认可,旨在向全体市民免费提供高品质文化惠民活动和服务,包含了摄影、电影、书法、戏曲、舞蹈、杂技、民乐、工艺美术、滑稽戏、儿童剧、音乐剧、广场演出、民间收藏等20多个门类,形式多样、品类众多。

  常州博物馆作为地级市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致力于打造一座集历史、艺术、自然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特别是连续两年联合“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整合资源,推出一系列展览与报告会,如“圆明园兽首回归——保利国宝展”、“丝路瑰宝——敦煌艺术大展”等,观众超50万人次,创全国地市级博物馆文化惠民纪录。博物馆联合其他机构,为市民带来文化盛宴,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被誉为文化民生“常州现象”,有力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对外影响力。

  其中,在举办最受关注的“丝路瑰宝——敦煌艺术大展”时,常州博物馆,还加入了常州元素,开展了“指尖上的敦煌”非遗系列活动。通过讲座、教育活动,让把敦煌元素和常州的梳篦、湖塘剪纸、乱针绣、泥塑、留青竹刻、金坛刻纸等非遗项目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让敦煌艺术和常州艺术这两者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相遇并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让常州市民从自身历史、艺术出发,了解敦煌艺术。

  结语

  创新,并不是社会的新事务,然而在处处谈创新的时代,博物馆行业还是少数馆的个别行为。近几年,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截止目前,国内官方注册的博物馆约有5000家,然而面对的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背景。一方面,一些国家级博物馆门庭若市、观众服务压力大,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博物馆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空有偌大的场馆。如何通过创新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发挥博物馆的价值,是国内博物馆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2016年的“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之路”研讨会上指出,协同、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强大动力,是解决我国博物馆布局不够均衡、水平参差不齐的重要手段。

  由以上案例说明,近两年博物馆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展览理念、社会合作以及公众服务领域的创新,从博物馆级别来说,国家级大馆更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发展要求博物馆改变以往内循环、内向型的发展模式,鼓励博物馆“走出去”,开展外向化服务,融入社会。这也要求博物馆,在当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不应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要面向公众、积极沟通。

  对于占比重较大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博物馆市场竞争和不断提升的公众要求,更应该通过创新寻求突变与发展,争取更多资源与关注。除了学习大馆经验,也应立足于自身,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运营观念,重组内部资源,寻找外部合作,以获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