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館“移動博物館”進校園活動正式啟航
作為湖南省最大的曆史藝術類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曆經四年多的探索和努力,精心策劃的“移動博物館”教育項目于6月11日中國“文化遺産日”正式向公衆免費推出。為讓更多的地市縣民衆,特别是邊遠、貧困地區的學生也能平等地享受文化資源,“移動博物館”于11月29日首次啟航,驅車百餘公裡開往嶽陽汨羅的弼時鎮,在冬日裡為當地的中小學生送去文化大餐。
這是湖南省博物館“移動博物館”項目的首次館外巡展活動,為期八天,先後前往李家塅中學、弼時中學、弼時小學和任弼時紀念館展出。活動中,在我館教育員的引導下,學生們首先進入“移動博物館”參觀了“國寶小衛士”展,展覽分為“前言”、“考古大揭秘”、“保護齊參與”、“研究想透透”、“展覽巧策劃”和“結語”六個部分,全面介紹了博物館的功能及特色。其中,“考古大揭秘”專題介紹什麼是文物、考古和考古遺址以及如何進行考古發掘及常用的考古發掘工具;“保護齊參與”專題介紹文物修複的意義、原則、步驟以及陶瓷器、青銅器及漆木器的具體修複方法;“研究想透透”專題介紹了進行文物研究的意義及其方法;“展覽巧策劃”專題則介紹了策劃、舉辦展覽的意義及步驟。學生們在“移動博物館”内,不僅可以閱讀文字和圖片,觀賞和觸摸展品(含文物、複制品、仿制品),點擊多媒體觸摸屏,操作教學模型和設備,還可以根據“國寶小衛士學生手冊”參加“考古現場發掘”、“文物修複保護”等各類體驗活動等。
在整場“移動博物館”的活動中,學生通過課前知識導入、現場參觀,親身體驗及課後拓展等一系列活動,了解文物發掘過程,熟悉文物保護知識,傾聽文物背後的故事,增進學生對博物館及其功能的了解、認識,拉近學生與博物館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同時,還通過體驗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探索、思考、動手及解決問題等各種綜合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
當今,博物館日益成為社會發展推動力,如何使文物精品走出“深閨”,走進大千世界,真正走進平常百姓家,是每個博物館人需要思考的問題。而“移動博物館”項目就是一次較好的嘗試。作為一個集展示陳列、教學研究于一身的科學、專業性縮小博物館,其通過定制的運輸工具與車載設備,精心設計的陳列展覽和博物館教育活動及教學資源等形式,為公衆特别是中小學生提供流動式公益性的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
目前,湖南省内中小學校共計25949所,其中縣城、農村中小學校占95%。而湖南省内的各級博物館則多集中在城市,位于縣城和農村的較少。不僅如此,很多貧困、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還因為資金限制而沒有條件參觀實體博物館。為實現博物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平性,“移動博物館”項目目标受衆定位為湖南省内所有受衆,特别将縣、鄉中小學校學生以及貧困、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學生作為項目的主體受衆。
針對目前國内許多“流動博物館”存在缺乏管理、功能性弱的問題,我館的“移動博物館”項目不僅指派專人管理,建立健全運行管理機制,并在車輛上選擇封閉式可擴張型的貨櫃車,摒除了展示環境因季節、天氣和安全等方面的制約,車廂展開後淨展示面積約35平方米,可容納20人同時參觀。此外,在展陳形式上,不僅有文字圖片等傳統的表現形式,還加入了複原場景、LED顯示屏、多媒體觸摸屏等多種展示手段以及可供動手體驗的互動形式,讓學生在趣味中參觀,在參觀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作為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湖南省博物館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促進湖湘文化發展的重任。為使“移動博物館”項目成功運行,我館在項目策劃前期做了詳盡深入的調查研究,以确保目标觀衆設定明确;在具體的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運用科學專業、先進合理的管理運行模式,将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利用,以确保展覽主題鮮明、内容豐富、展覽活動特色新穎等。相信該項目的順利開展能延續和豐富博物館的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真正實現文化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