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馆“移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正式启航
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历经四年多的探索和努力,精心策划的“移动博物馆”教育项目于6月11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正式向公众免费推出。为让更多的地市县民众,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平等地享受文化资源,“移动博物馆”于11月29日首次启航,驱车百余公里开往岳阳汨罗的弼时镇,在冬日里为当地的中小学生送去文化大餐。
这是湖南省博物馆“移动博物馆”项目的首次馆外巡展活动,为期八天,先后前往李家塅中学、弼时中学、弼时小学和任弼时纪念馆展出。活动中,在我馆教育员的引导下,学生们首先进入“移动博物馆”参观了“国宝小卫士”展,展览分为“前言”、“考古大揭秘”、“保护齐参与”、“研究想透透”、“展览巧策划”和“结语”六个部分,全面介绍了博物馆的功能及特色。其中,“考古大揭秘”专题介绍什么是文物、考古和考古遗址以及如何进行考古发掘及常用的考古发掘工具;“保护齐参与”专题介绍文物修复的意义、原则、步骤以及陶瓷器、青铜器及漆木器的具体修复方法;“研究想透透”专题介绍了进行文物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展览巧策划”专题则介绍了策划、举办展览的意义及步骤。学生们在“移动博物馆”内,不仅可以阅读文字和图片,观赏和触摸展品(含文物、复制品、仿制品),点击多媒体触摸屏,操作教学模型和设备,还可以根据“国宝小卫士学生手册”参加“考古现场发掘”、“文物修复保护”等各类体验活动等。
在整场“移动博物馆”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课前知识导入、现场参观,亲身体验及课后拓展等一系列活动,了解文物发掘过程,熟悉文物保护知识,倾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增进学生对博物馆及其功能的了解、认识,拉近学生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同时,还通过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动手及解决问题等各种综合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当今,博物馆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推动力,如何使文物精品走出“深闺”,走进大千世界,真正走进平常百姓家,是每个博物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而“移动博物馆”项目就是一次较好的尝试。作为一个集展示陈列、教学研究于一身的科学、专业性缩小博物馆,其通过定制的运输工具与车载设备,精心设计的陈列展览和博物馆教育活动及教学资源等形式,为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流动式公益性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
目前,湖南省内中小学校共计25949所,其中县城、农村中小学校占95%。而湖南省内的各级博物馆则多集中在城市,位于县城和农村的较少。不仅如此,很多贫困、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还因为资金限制而没有条件参观实体博物馆。为实现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移动博物馆”项目目标受众定位为湖南省内所有受众,特别将县、乡中小学校学生以及贫困、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受众。
针对目前国内许多“流动博物馆”存在缺乏管理、功能性弱的问题,我馆的“移动博物馆”项目不仅指派专人管理,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并在车辆上选择封闭式可扩张型的货柜车,摒除了展示环境因季节、天气和安全等方面的制约,车厢展开后净展示面积约35平方米,可容纳20人同时参观。此外,在展陈形式上,不仅有文字图片等传统的表现形式,还加入了复原场景、LED显示屏、多媒体触摸屏等多种展示手段以及可供动手体验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在趣味中参观,在参观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湖南省博物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促进湖湘文化发展的重任。为使“移动博物馆”项目成功运行,我馆在项目策划前期做了详尽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确保目标观众设定明确;在具体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运用科学专业、先进合理的管理运行模式,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以确保展览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展览活动特色新颖等。相信该项目的顺利开展能延续和丰富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真正实现文化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