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概念設計方案評審會議召開

news_publish_date: 
2011-03-14 09:48
news_author: 
申国辉/文 毕枫/图
Body: 

3月11日—3月12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概念設計方案評審會議在長沙隆重召開。會議由省文化廳主辦,省文物局、省博物館承辦,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參與全程監督。

評審委員會的專家在湖南省博物館實地踏勘

  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把省博物館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博物館;要舉全省之力,積極推進改擴建的各項工作。為科學公正遴選出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優勝概念設計方案,經過近3個月的邀請,通過與50餘位享譽國際的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博物館專家溝通銜接,最終,漢斯·霍萊因、鮑裡斯·米加、奧雷·舍人、三輪嘉六、李道增、何鏡堂、江歡成、陳建明、魏春雨等9名國内外擁有突出成就、聲譽卓著的專家應邀組成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概念設計方案評審委員會。

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概念設計方案評審會議現場

  此次評委涵蓋老、中、青三代。評委中年齡最大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先生已經年過八旬,評委會主席漢斯·霍萊因教授已77歲。不到50歲的鮑裡斯•米加最早應邀出席此次評審會議,2010年上海世博會沙特阿拉伯館就是他的得意之作。評委中最年輕的奧雷·舍人隻有40歲,就已經獲得了(英國)皇家建築學會銀質獎。

去年12月10日,德國GMP建築事務所、意大利n!studio建築工作室、法國AS建築工作室、日本矶崎新建築事務所+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國惟邦設計集團+ARUP(奧雅納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湖南省建築設計院等6家國内外著名設計機構簽約參與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概念方案設計,設計師普遍認為該項目在原址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難度非常大,十分具有挑戰性,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曆時3個月精心設計,均按時提交了參賽作品。

評委會主席、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漢斯·霍萊因先生

  通過2天的評審會議,評審委員認真聽取了設計機構的方案介紹及答疑,反複審閱、研究了各投标方案的圖冊、展闆、模型,分析了各設計方案的優、缺點。最後,從這6家國内外知名的建築設計機構的參賽作品中評選出優勝方案和合格方案。優勝方案将于3月下旬在省博物館現場和指定報刊、電視、網絡等相關媒體向社會公示,廣大市民可以通過“我心中的新省博” 活動參加票選,給自己心儀的作品投上神聖的一票。綜合評審委員會和社會公衆投票意見,報請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相關主管部門審核後,3月底将公布中标方案。屆時,就可以一睹“新省博”的廬山真面目。

評委會主席漢斯·霍萊因先生向設計團隊提問

  湖南省博物館于1951年籌建,1956年正式開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和地方共建的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18萬件,其中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具有世界級影響,但其硬件設施水平目前已遠遠落後于國内同級博物館。通過此次改擴建,省博物館的館舍規模将達7.8萬平方米,藏品保管保護、陳列展覽和觀衆教育服務設施條件将得到根本性改善,年觀衆接待量将由現在的140萬人次左右增加到250至300萬人次。建設總投資預計為8.5億元人民币,工程預計2013年完工。

湖南省博物館陳建明館長、李建毛副館長在會議現場聽取設計方案陳述

  建成後的湖南省博物館将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物典藏與保護中心之一,成為展示湖湘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形成具有國際品質的城市中央公共文化服務區,打造長沙市新的文化地标。總而言之,就是要融湖湘精神,聚國際智慧,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附:評委簡介

  1、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
  男,1934年出生于維也納(奧地利共和國)。先後就讀于維也納聯邦工藝學院、維也納藝術學院、美國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學院、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獲得1985年普利茲克獎。(普利茲克獎被譽為建築學屆的諾貝爾獎,是以表彰在建築設計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獻身精神,以及其通過建築藝術為人類及人工環境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的建築設計師。著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1983年獲此殊榮。)現任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the Academy of Applied Arts)教授。他是一個注重建築氣氛、舒适度等非量化因素的功能主義者,他認為“建築是一種由建築物來實現的精神上的秩序”,“一切建築都是有宗教意義的”。其先後在美國、瑞典、德國等不同的建築事務所工作、擔任歐美公司的設計顧問,并曾在德國Dusseldorf Academy of Fine Arts任教和擔任耶魯大學客座教授。代表作有Retti Candle Shop蠟燭商店、法蘭克福現代博物館、門興格拉德巴赫博物館等。  

  2、鮑裡斯·米加(Boris Micka)
  男,1962 年出生于克羅梅日什(捷克共和國)。在布拉格實用藝術大學取得建築學學位,師承舞台設計師Josef Svoboda和建築師Rostislav Vratnik。Boris Micka,專攻世界博物館和展覽館設計及藝術指導,西班牙設計公司GPD博物館部門總監(GPD以其博物館設計作品蜚聲世界)。歐洲年度最佳博物館獎評選委員會成員,英國博物館協會成員,西班牙專業博物館學家協會成員。代表作有西班牙阿利坎特考古博物館(2004年歐洲最佳博物館獎),2010上海世博會沙特阿拉伯館等,目前項目有希臘基克拉迪藝術博物館、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等。

  3、奧雷·舍人(Ole Scheeren)
  男,1971年出生于德國的卡爾斯魯厄。畢業于瑞士洛桑大學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曾在倫敦建築學會深造,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學會銀質獎。1995年加入瑞姆•庫哈斯創辦的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2002年成為合夥人。曾任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在鹿特丹和北京辦事處的主管,負責OMA在整個亞洲的工作。是北京中央電視台(CCTV)和電視文化中心(TVCC)的設計和施工的總負責人,還負責着北京圖書大樓和普拉達上海旗艦店以及洛杉矶國家郡立藝術博物館(LACMA)等項目。

  4、三輪嘉六
  男,1938年生于日本岐阜縣,博物館專家,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長。曆任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财研究所、日本文化廳主任文化财調查官、東京國立文化财研究所修複技術部長、日本文化廳美術工藝課長,日本文化廳文化财鑒查官、日本大學教授。2002年任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開館籌備室室長、2005年4月開始任九州國立博物館館長至今。研究領域,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學等。

  5、李道增
  男,1930年生于上海市(安徽省合肥市人),1952畢業于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規劃專家。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市首都規劃委員會建築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李道增教授對建築設計有廣泛的實踐和深入的理論研究,專精于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曆史發展,承擔過5座其它劇場設計。93年赴美國卡納基梅倫大學教授劇場設計,其學識深受贊賞;他的著作《環境行為學概論》、論文“新制宜主義”的建築觀和對建築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大體構成他設計哲學的主幹。他主持設計、在全國競賽中獲首獎的“建築者之家”方案就是根據這一理論創作的。

  6、何鏡堂
  男,1938年生于廣東省東莞市,華南工學院(研究生)畢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長期從事建築創作及研究,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的重大工程100多項,獲部、省級以上優秀設計獎40多項,提出二觀(整體觀及可持續發展觀)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建築創作觀,對業界影響很大。代表作有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深圳科學館、鴉片戰争海戰博物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擴建工程設計等。

  7、江歡成
  男,1938年生于廣東省梅州市,清華大學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專家,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長期從事建築工程設計,主要業績有:在航天部新民廠總裝車間、上海衛星地面站、贊比亞黨部大樓、電子部1421所、上海東方明珠塔等重大工程中的創造性工作,第一次成功地将30米天線衛星地面站設計在軟土地基上,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上海金茂大廈業主的設計顧問組和SOM的設計代表組的負責人;總負責設計東方明珠塔和雅加達塔,得到國内外普遍好評。

  8、陳建明
  男,1955年生于湖南省長沙市,武漢大學畢業,博物館專家,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國際博協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博協區域博物館委員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湖南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文化遺産保護、博物館管理與博物館學的研究、教育工作,是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曾獲美國梅隆基金會資助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美訪問,曾應邀赴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學。近年來主持、承擔衆多科研項目,成果豐碩;主持策劃設計各類文物、藝術展覽百餘個,學術影響和社會反響甚大;其領導的湖南省博物館連續10年保持快速發展,綜合效益居全國博物館前列。

  9、魏春雨
  男,1963年生于河南省鄭州市,東南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博士畢業,建築設計專家,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建築設及其理論、城市規劃及其理論的研究、教育工作,學術兼職衆多,近年來在高層建築、教育建築、商業建築、室内設計及景觀設計等領域獲多項獎勵,并有多個設計作品于2008年受邀參加荷蘭國際設計周,主要業績有廣州市會展中心二期、廣州城運會規劃、上海科技館二期、山西大劇院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