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念设计方案评审会议召开

news_publish_date: 
2011-03-14 09:48
news_author: 
申国辉/文 毕枫/图
Body: 

3月11日—3月12日,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念设计方案评审会议在长沙隆重召开。会议由省文化厅主办,省文物局、省博物馆承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参与全程监督。

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在湖南省博物馆实地踏勘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把省博物馆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博物馆;要举全省之力,积极推进改扩建的各项工作。为科学公正遴选出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优胜概念设计方案,经过近3个月的邀请,通过与50余位享誉国际的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博物馆专家沟通衔接,最终,汉斯·霍莱因、鲍里斯·米加、奥雷·舍人、三轮嘉六、李道增、何镜堂、江欢成、陈建明、魏春雨等9名国内外拥有突出成就、声誉卓著的专家应邀组成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念设计方案评审委员会。

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念设计方案评审会议现场

  此次评委涵盖老、中、青三代。评委中年龄最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先生已经年过八旬,评委会主席汉斯·霍莱因教授已77岁。不到50岁的鲍里斯•米加最早应邀出席此次评审会议,2010年上海世博会沙特阿拉伯馆就是他的得意之作。评委中最年轻的奥雷·舍人只有40岁,就已经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银质奖。

去年12月10日,德国GMP建筑事务所、意大利n!studio建筑工作室、法国AS建筑工作室、日本矶崎新建筑事务所+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国惟邦设计集团+ARUP(奥雅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南省建筑设计院等6家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签约参与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念方案设计,设计师普遍认为该项目在原址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难度非常大,十分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历时3个月精心设计,均按时提交了参赛作品。

评委会主席、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汉斯·霍莱因先生

  通过2天的评审会议,评审委员认真听取了设计机构的方案介绍及答疑,反复审阅、研究了各投标方案的图册、展板、模型,分析了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后,从这6家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机构的参赛作品中评选出优胜方案和合格方案。优胜方案将于3月下旬在省博物馆现场和指定报刊、电视、网络等相关媒体向社会公示,广大市民可以通过“我心中的新省博” 活动参加票选,给自己心仪的作品投上神圣的一票。综合评审委员会和社会公众投票意见,报请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后,3月底将公布中标方案。届时,就可以一睹“新省博”的庐山真面目。

评委会主席汉斯·霍莱因先生向设计团队提问

  湖南省博物馆于1951年筹建,1956年正式开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18万件,其中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具有世界级影响,但其硬件设施水平目前已远远落后于国内同级博物馆。通过此次改扩建,省博物馆的馆舍规模将达7.8万平方米,藏品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和观众教育服务设施条件将得到根本性改善,年观众接待量将由现在的140万人次左右增加到250至300万人次。建设总投资预计为8.5亿元人民币,工程预计2013年完工。

湖南省博物馆陈建明馆长、李建毛副馆长在会议现场听取设计方案陈述

  建成后的湖南省博物馆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物典藏与保护中心之一,成为展示湖湘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形成具有国际品质的城市中央公共文化服务区,打造长沙市新的文化地标。总而言之,就是要融湖湘精神,聚国际智慧,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附:评委简介

  1、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男,1934年出生于维也纳(奥地利共和国)。先后就读于维也纳联邦工艺学院、维也纳艺术学院、美国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曾获得1985年普利兹克奖。(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是以表彰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建筑设计师。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1983年获此殊荣。)现任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the Academy of Applied Arts)教授。他是一个注重建筑气氛、舒适度等非量化因素的功能主义者,他认为“建筑是一种由建筑物来实现的精神上的秩序”,“一切建筑都是有宗教意义的”。其先后在美国、瑞典、德国等不同的建筑事务所工作、担任欧美公司的设计顾问,并曾在德国Dusseldorf Academy of Fine Arts任教和担任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代表作有Retti Candle Shop蜡烛商店、法兰克福现代博物馆、门兴格拉德巴赫博物馆等。  

  2、鲍里斯·米加(Boris Micka)
  男,1962 年出生于克罗梅日什(捷克共和国)。在布拉格实用艺术大学取得建筑学学位,师承舞台设计师Josef Svoboda和建筑师Rostislav Vratnik。Boris Micka,专攻世界博物馆和展览馆设计及艺术指导,西班牙设计公司GPD博物馆部门总监(GPD以其博物馆设计作品蜚声世界)。欧洲年度最佳博物馆奖评选委员会成员,英国博物馆协会成员,西班牙专业博物馆学家协会成员。代表作有西班牙阿利坎特考古博物馆(2004年欧洲最佳博物馆奖),2010上海世博会沙特阿拉伯馆等,目前项目有希腊基克拉迪艺术博物馆、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等。

  3、奥雷·舍人(Ole Scheeren)
  男,1971年出生于德国的卡尔斯鲁厄。毕业于瑞士洛桑大学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曾在伦敦建筑学会深造,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银质奖。1995年加入瑞姆•库哈斯创办的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2002年成为合伙人。曾任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在鹿特丹和北京办事处的主管,负责OMA在整个亚洲的工作。是北京中央电视台(CCTV)和电视文化中心(TVCC)的设计和施工的总负责人,还负责着北京图书大楼和普拉达上海旗舰店以及洛杉矶国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等项目。

  4、三轮嘉六
  男,1938年生于日本岐阜县,博物馆专家,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长。历任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日本文化厅主任文化财调查官、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修复技术部长、日本文化厅美术工艺课长,日本文化厅文化财鉴查官、日本大学教授。2002年任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开馆筹备室室长、2005年4月开始任九州国立博物馆馆长至今。研究领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等。

  5、李道增
  男,1930年生于上海市(安徽省合肥市人),1952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规划专家。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市首都规划委员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道增教授对建筑设计有广泛的实践和深入的理论研究,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承担过5座其它剧场设计。93年赴美国卡纳基梅伦大学教授剧场设计,其学识深受赞赏;他的著作《环境行为学概论》、论文“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和对建筑中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大体构成他设计哲学的主干。他主持设计、在全国竞赛中获首奖的“建筑者之家”方案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创作的。

  6、何镜堂
  男,1938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市,华南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建筑创作及研究,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100多项,获部、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40多项,提出二观(整体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观,对业界影响很大。代表作有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深圳科学馆、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等。

  7、江欢成
  男,1938年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清华大学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专家,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主要业绩有:在航天部新民厂总装车间、上海卫星地面站、赞比亚党部大楼、电子部1421所、上海东方明珠塔等重大工程中的创造性工作,第一次成功地将30米天线卫星地面站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海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顾问组和SOM的设计代表组的负责人;总负责设计东方明珠塔和雅加达塔,得到国内外普遍好评。

  8、陈建明
  男,1955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武汉大学毕业,博物馆专家,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国际博协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湖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管理与博物馆学的研究、教育工作,是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曾获美国梅隆基金会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访问,曾应邀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讲学。近年来主持、承担众多科研项目,成果丰硕;主持策划设计各类文物、艺术展览百余个,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甚大;其领导的湖南省博物馆连续10年保持快速发展,综合效益居全国博物馆前列。

  9、魏春雨
  男,1963年生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毕业,建筑设计专家,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建筑设及其理论、城市规划及其理论的研究、教育工作,学术兼职众多,近年来在高层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等领域获多项奖励,并有多个设计作品于2008年受邀参加荷兰国际设计周,主要业绩有广州市会展中心二期、广州城运会规划、上海科技馆二期、山西大剧院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