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收藏
著名收藏
1、章魚紋土陶罐
克裡特島,高74.5公分,米諾斯文明晚期(約公元前1450年)。
克裡特藏品是阿什莫林博物館最重要的館藏之一。這主要是1900年至1906年間由博物館當時的保管員——阿瑟·伊文思爵士在克諾索斯進行的“米諾斯宮”發掘中形成,并由克裡特島和希臘的下一任政府贈予,以表彰他的工作成就。克裡特島青銅時代晚期運用的最具特色的裝飾圖案是海洋動物和植物。這個克諾索斯出土的陶罐裝飾着一隻陰森又莊嚴的章魚、一隻骨螺殼(該圖片左上部分),整個古代時期,紫色染料非常珍貴。
2、雙面木乃伊肖像
埃及,彩瓦漆木材,38×14.8厘米,公元2世紀。
羅馬時期,埃及人受羅馬文化影響,利用死者的肖像畫,取代了不帶個人色彩的木乃伊面具的喪葬傳統。這幅木乃伊肖像是不同尋常的雙面畫。它之前的收藏者約翰·比茲利先生(1966年将其捐贈給博物館)曾認為,背面的普通女孩可能是正面漂亮女孩的姐姐,但是,從兩者五官和珠寶的相似性表明,她們是同一個女孩,隻是一個着正式服裝,另一個着非正式服裝。
3、《普羅塞爾蓓娜》(Proserpine)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繪畫,1871年作,97.8 x 49.5 厘米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19世紀英國拉斐爾前派重要代表畫家。這件作品取材于古羅馬神話,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蓓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谷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采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将她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緻田地荒蕪,谷物不收,人類陷入饑謹之中。大神宙斯隻得出面裁判,令冥王準許普羅塞爾蓓娜每年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征播種與豐收的女神。黑色的背景代表着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着一顆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界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托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作品中的模特是其學生莫裡斯的妻子瓊·巴登。瓊·巴登具有明亮的眼睛和修長的下颌,有一種類似希臘古典雕刻的姿容,羅塞蒂的《普羅塞爾蓓娜》等7幅作品,都以她為模特兒,以緻成為“羅塞蒂式的美”。
4、《春鴨》
威廉•莫裡斯,布面油畫,53×40厘米
威廉·莫裡斯(Willem Maris ,1844 – 1910)是19世紀英國設計師、詩人、早期社會主義活動家及自學成才的工匠。他設計、監制或親手制造的家具、紡織品、花窗玻璃、壁紙以及其他各類裝飾品引發了工藝美術運動,一改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的流行品味。他結交終身好友和合作夥伴但丁•加百利•羅塞蒂、愛德華·伯納-瓊斯、福德·馬多克斯·布朗和菲利普·韋伯。他和朋友一起創建了拉菲爾前派,抵制媚俗的裝飾藝術和建築的工業制造,倡導手工藝的回歸,把工匠提升到藝術家的地位上。他認為藝術應當是平民可以承受的,藝術媒介不應有高下之分。
5、《從山谷農場望向威利•洛特家的小屋》
(Willy Lott’s House from the Stour (The Valley Farm) ),約翰•康斯泰勃爾,作于1816-1818年間
約翰•康斯泰勃爾(John Constable, 1776-1837),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士,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這是該館館藏中的第一件約翰•康斯太勃爾完成後的作品。畫中的小屋是約翰•康斯泰勃爾十分鐘愛的一個景緻,他曾在多幅著名作品中,從不同角度描繪過它。康斯泰勃爾的作品把英國的風景畫真正從因襲成規和外國影響中擺脫出來。他像一位田園詩人,但他對後來的畫家,尤其是法國的畫家影響很大。他有許多獨創的技法,如用刮刀直接鋪色塊,産生閃爍著亮光的白點,表現樹葉的反光,這些技法直接影響着巴比桑畫家和後來的印象派畫家。
6、小提琴
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長59.3厘米,制作于意大利克雷莫納,1716年
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Antonio Stradivari,1644 —1737)是意大利的著名制琴師,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偉大的制琴師。他制作的這把琴被稱為“彌賽亞”( Messiah),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這把琴保存較完好,更重要的是,它有較完善的曆史記錄。根據記載,斯特拉迪瓦裡的兒子保羅(Paolo)1775年将這把琴賣給了意大利大收藏家薩拉布(Salabue)。1827另一位意大利收藏家塔裡西歐(Luigi Tarisio)從薩拉布手中購買了這把琴。塔裡西歐非常珍愛這把琴,從來不拿給别人看,但很喜歡與他人談論這把琴。一次他到巴黎和法國著名提琴制作大師維約姆(Vuillume)談論這把琴時,著名小提琴家讓·德爾菲·阿拉爾(Jean Delphin Alard)正好在場,阿拉爾感歎到:你的琴就和彌賽亞(聖經裡的救世主)一樣,人們總在盼他的到來,他就是不出現。“彌賽亞”的名子就由此得來。直到塔裡西歐1854年死後,維約姆才于1855年買到這把琴。維約姆和塔裡西歐一樣,非常珍愛此琴,不讓任何人查看。1875年維約姆死後,琴由他女兒和女婿,著名小提琴家阿拉爾所有。1888年, 阿拉爾死後,倫敦的著名提琴商希爾(W Hill & Sons)才從阿拉爾的繼承人手中以 2700 英磅(相當于今天1.4 百萬英磅)的高價買下,賣給了愛丁堡的克洛弗 (Robert Crawford)。1904年希爾又從克洛弗手裡買了賣給班尼特(Richard Bennett)。1928年希爾從班尼特手裡又再次購買此琴并贈給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
7、龍紋玉璧
東漢,19.5X16.4X0.8 厘米
全璧白化沁色嚴重,古玉形态十分明顯。上出廓璧是漢代的主要特征,戰國時期的出廓璧是以兩側出廓為主。全璧分兩區,内是乳釘紋,顆粒飽滿,排列齊整,外區部分是四條蜿蜒秀麗的龍紋,龍首已經具有了我們今日較為熟悉的龍的形象的雛形,這使我們對螭向龍的演變尋找到了某種依據。出廓部分的螭虎活潑可愛,但是已經分離出的羽翅,則稀見于戰漢時期的玉雕制品中,這又是一個新的觀察點。總之,同是漢璧但沒有了太多西漢時的威猛張揚之感,而多了幾分柔和的情趣,從此以後,中國的古玉進入了一個漫長的退化曆史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