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齊白石紅梅圖軸

 

  立軸,設色, 紙本,縱100厘米,橫46厘米。
  此圖為齊白石晚年所做梅花精品,梅花枝幹抽象為書法的用線,老辣、沉着、痛快,梅花花瓣繁密中見層次,可謂精心布局。署款:“九十六歲白石”,钤朱文印:“白石”。 圖作于1956年。

(盧莉/文)

深入探索

齊白石的繪畫題材豐富,人物、花鳥、山水皆有涉足,但以花鳥畫的成就最高,他“聽從陳師曾的建議,進行‘衰年變法’,創立‘紅花墨葉’大寫意花鳥畫的同時,也創立了工蟲花卉的獨特形式,最終在1924年達到成熟”[1] 。

  任何一種創造都需有長期的積累,齊白石的“紅花墨葉”亦如是,他在移居北京之前浸淫在湖南的書畫圈,轉益多師,已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曾拜師蕭芗陔(湘潭畫像第一名手)、文少可,學習畫像及山水人物;拜胡沁園學畫工筆花鳥草蟲;随譚荔生學畫山水 [2];從尹金陽處學畫梅。以上幾位老師,多以工筆見長,而其中尹金陽的繪畫成就最高,他對齊白石的影響不容小觑。

  尹金陽(1835—1919),字完白,一作和白,号完白山人、和光老人、和光道人、應元叟,湖南湘潭人。工畫花卉、草蟲,尤工畫梅,學元人,缜密工雅,有冷逸神韻之趣,著稱于時,又善臨摹古畫。齊白石、曾紀澤、陳師曾、楊鈞、楊世焯等曾從之習畫。晚年緻力于湘繡,湘繡乃得其揚名。[3] “有文名,曾國藩甚重其人。”[4]

  尹金陽雖在湖南有文名,但記載并不多。值得慶幸的是,清末軍機大臣瞿鴻禨之子瞿兌之,在尹金陽的晚年曾拜師學畫,他留下了關于尹翁形象生動的介紹。尹翁教畫是循序漸進且細緻入微的,他不準弟子急于動筆,先從擘箋加膠礬之法學起,以至取水、滌器都學了半個多月,對顔料的要求特别高,“制粉尤其,謂鉛粉不可用,用蘆甘石之堅重者,訪諸藥店,得之至艱。制成則果鮮潔似玉簪花。”[5] 清朝中後期很多畫由于使用鉛粉導緻返鉛而畫面發黑,而尹金陽不從流俗,舍易求艱,足見其是一位對作品極為負責和講究的畫家。但他的名氣凋敝,不為外省所知,作品也甚少流傳,這可能也跟他這種認真執拗的個性有關——“尹翁精于畫,而自謂書法不足以副之,每畫竟乞其署款,辄不應。以故流傳不多。” [6]

  湖南省博物館藏有其花卉草蟲圖,從構圖到用筆、敷色都非常嚴謹,描繪了一派菊花在風中搖曳、草蟲蝴蝶在周圍盤桓的春日景象。整體視之,細膩清雅,草蟲的精心描繪給畫面增添幾分生趣。

 

花卉草蟲圖
尹金陽
立軸  絹本  設色
94.2 cm×33.5 cm 
 無年款
湖南省博物館藏

  除了工筆之外,尹金陽的寫意畫亦有很高造詣,尤其畫梅。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有幾幅他的梅花圖,如這幅墨梅圖(圖2)形式感很強,濃淡虛實形成鮮明對比。畫幅上部寫一枝蟠曲遒勁的梅花老幹,周圍伸出若幹繁花密布的小樹枝,最底下有一片留白。樹幹的墨很濃很枯,而梅花花瓣則很淡,整體用線有遲滞的感覺,但力量很足,故而營造出一種孤高清冷的氛圍,将梅花傲寒綻放的氣質表現得很充分。

 

墨梅圖
尹金陽
立軸  紙本水墨
94.2 cm×33.5 cm
1876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齊白石在其自述中談到:“我畫梅花,本是取法宋朝楊補之(無咎)。同鄉尹和伯(金陽),在湖南畫梅是最有名的,他就是學的楊補之,我也參酌他的筆意。”[7] 齊白石說這番話的時間是1920年,即定居北京之後,此時尹翁已作古。他向尹翁請教早在十年之前,“己未年和翁八十四死??己未前十年,餘訪之長沙,和翁自言雙勾揚補之梅花後,畫梅始進,餘與借得雙勾本,再影勾之。且為畫梅花小幅贈予。圈花出幹,超出冬心。” [8]

  早在齊白石十幾歲時,尹金陽業已以畫梅著稱于湖南,如圖2所示,其個人風格已形成,作品較為成熟。故齊白石48歲(1910年)時曾到長沙拜訪年逾七旬的尹翁,分享了尹翁畫梅的經驗,并從他那借得宋代畫梅高手揚補之的梅花稿本,自此以後勤加練習,并與他保持交往直至尹翁去世。

  據瞿兌之所言,“白石翁與尹翁同裡閈,又皆出王湘绮之門,其氣脈故有相通者。” [9]尹金陽對齊白石評價很高,“尹翁時時為餘言,齊君瀕生詩、畫、篆刻戛戛獨造,殆天授,非人力,湘绮賞重之,甚不可不一見。”[10] 在尹翁81歲(1916)時,他又贈了齊白石一幅梅花圖,現藏在北京畫院。比之中年的梅花畫法,樹幹的皴法更簡省,但用線很老辣粗犷,清冷之餘筆墨韻味更足。我們将它與齊白石1917年所作的《墨梅》相比較,無論是樹幹的皴法,還是勾花點蕊,筆法如出一轍。雖然白石在題跋中談到,“尹和伯曾為潛廣弟畫梅,清潤秀逸,餘不欲雷同,乃以蒼勁為之”,但實際上此時的他對筆墨的掌控尚無法達到尹翁的高度,依然是亦步亦趨的模仿,形式感略強。

 

梅圖
尹和伯
托片 紙本 墨筆
131 cm×35.5 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墨梅
齊白石
軸 紙本 墨筆
116 cm×42.5 cm
1917年
北京畫院藏

  他對尹翁崇拜達到無以複加的程度,多次在畫跋中高度贊譽其畫梅成就,在他看來曆代畫梅高手揚補之、金農、羅聘都不如尹翁,如“此老自言學揚補之,餘以為過之遠矣。”[11] 又如“雪冷冰殘肌骨涼,金農羅聘遜金昜。竹籬茅舍心如鐵,百裡無名可斷腸。” [12]

  盡管陳師曾鼓勵他抛開老師,大膽地創造,如其在畫跋中寫道:“酒後嘗為盡情語,何須趨步尹和翁”,但實際上齊白石在此後的十多年中依然很認真地在模仿中前行,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齊白石1936年創作的墨梅橫幅,仍能看到尹金陽的影子。花瓣、花蕊的畫法一如既往,隻是行筆速度明顯提高,且少取花朵正面全開之态,多為側面之姿,一個花瓣用一至兩筆即可勾出,表明此時他對筆墨的掌控已非常娴熟。而樹幹的畫法已經超越了尹金陽的簡省,可以用豪放來形容,左側兩股主幹僅用側鋒拖出外輪廓,再在中間擦上兩筆,線的快感超越了形的勾勒,但正是這種處理方式烘托出真正的“蒼勁”之感。揚補之、尹金陽一路的梅花,對梅花形态的把握是下了苦工夫的,而尹金陽在筆法的拙趣上貢獻很大,深刻影響了齊白石,并激發他往這方面更進一步的發展,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看到1936年這張作品,簡直是筆墨恣肆,用線的力道來表現梅的拙趣。

  而齊白石畫梅風格的最終形成是到後來學習吳昌碩沒骨法,用洋紅點花,融合樹幹的線造性,呈現出“紅花墨葉”的面貌。我館收藏的這張紅梅圖,即是典型。樹幹已經完全地變成蘊涵不同力量的線,花瓣改為洋紅色點成,但花蕊依然是過去一絲不苟的畫法,足見過去向尹金陽學習打下的基礎一直在發揮着作用。

 

墨梅圖
齊白石
橫幅  紙本  水墨
60.5 cm×318 cm  1936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參考文獻:

   [1] 呂曉:《草間偷活——試論齊白石的草蟲畫》,王明明主編《齊白石國際研讨會論文集》,北京: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頁
  [2]  李松先生認為齊白石也跟譚荔生學過畫梅,并非常揖服,見李松:《畫吾自畫——齊白石花木題材作品》,王明明主編《齊白石國際研讨會論文集》,北京: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頁
   [3] 雷鳴等主編《湖南近現代書畫家辭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年版,第 11頁
   [4] 劉剛:《湖湘曆代名畫 綜合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3年版,第277頁
   [5] 瞿兌之:《齊白石翁畫語錄》,《铢庵文存》,沈陽:遼甯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頁
  [6]  瞿兌之:《齊白石翁畫語錄》,《铢庵文存》,沈陽:遼甯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頁
   [7] 齊白石口述 張次溪筆錄:《白石老人自述》,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117頁
   [8] 出自齊白石的畫跋,轉引自李松:《畫吾自畫——齊白石花木題材作品》,王明明主編《齊白石國際研讨會論文集》,北京: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頁
   [9] 瞿兌之:《齊白石翁畫語錄》,《铢庵文存》,沈陽:遼甯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頁
  [10]  瞿兌之:《齊白石翁畫語錄》,《铢庵文存》,沈陽:遼甯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頁
  [11]  題《折枝梅花》,轉引自李松:《畫吾自畫——齊白石花木題材作品》,王明明主編《齊白石國際研讨會論文集》,北京: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頁
  [12]  齊白石題《友人重逢呈畫梅》,轉引自李松《畫吾自畫——齊白石花木題材作品》,王明明主編《齊白石國際研讨會論文集》,北京: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頁

相关评论

李松: 《畫吾自畫——齊白石花木題材作品》 ,王明明主編《齊白石國際研讨會論文集》,北京: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