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变法创新期(1919——1928年)
民国之初,经过远游转型后的齐白石,告别了故乡来到北京谋发展。刚开始一段时间,一些久居京城、食古不化的画家,看不起这个曾是乡下木匠的齐白石,贬低他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粗野”。齐白石在绘画技法上,虽取法徐渭、石涛、八大,并能融入己意,却不被业界重视,不为时人喜欢。
五出五归后的齐白石,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篆刻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法。但仍不被时人所重。1917年,齐白石幸运地结识陈师曾,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友人。当时,陈师曾在市面看到齐白石刻的印章,很欣赏,特地到北京西砖胡同法源寺拜访齐白石。两人见面相谈甚欢,陈师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卷上题道:“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陈师曾
陈师曾劝齐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两人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谈画论世,即成莫逆。这两人的关系后来被人概括为“没有陈师曾就没有齐白石,没有齐白石也就没有陈师曾。”齐白石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陈师曾当时在画坛的名望很高,即使新思潮汹涌澎湃的时候仍然坚定地维护传统,曾著《文人画的价值》一书。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绘画既有推崇又有建议,在陈师曾的多次鼓励和引导下,1919年,齐白石定居北京后,毅然以10年之功在衰年之时进行大胆创新变法,一改过去冷逸的画风,创红花墨叶一路的大写意风格。
齐白石在陈师曾“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的启发下,改变画风。在题材上面对自然,力求真实。在笔墨上师法吴昌硕,开辟了气势雄伟的大写意画法。
齐白石与陈师曾成为朋友的岁月不长,仅仅七载而已,即1917至1923年之间。7年当中,陈师曾为齐白石做了两件事。一是建议齐自创风格,不断改进画法;二是将齐的作品推向海外,使之声誉日隆。
变法前期作品还不够成熟,所表现的对象过于强调形似而忽略了神。这时期花卉一类的题材主要是藤萝、葡萄、寿桃等,特点是花卉果实比较小,枝叶细密,而且色彩平淡,墨和色对比不鲜明。此时画虾,体型小而数量多,体短须短,尽管造型比较活泼,但神态不足。腹部为五节,缺乏动态变化。长臂钳也基本上是一种姿式,没有力度感。腹部小腿也过余多,有些凌乱。头部长须,一般平摆呈放射状,动态变化不够大。
经过10年的创新变法,齐白石的绘画,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逐渐呈现出元气淋漓,一派生机,为世人所称赞的面貌。在墨色上,用鲜艳的洋红点花朵,以淡墨写出叶子,后用浓墨勾叶筋对比强烈,浓重艳丽。同时,他以金石笔法入画,线条雄浑粗犷,画面变化无穷,极其生动;而且造型简约,画面气魄宏大,开创了“红花墨叶”派画法,作品深受大众的喜爱。其作品之所以能打动大众的心,主要原因是其题材源于生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画面上展示的内容具有清新、健康的情调,予人亲切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此,他在艺术上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
随着生活的稳定,齐白石创作、卖画双丰收。画风的变化,使其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和买画刻印的人络绎不绝,他的画名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