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讲座回顾】湘博讲坛 第97期 汉代女性妆饰之美
7月13日上午,“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首场专家讲座邀请到了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导,上海市“曙光学者”获得者李芽为观众带来题为“汉代女性妆饰之美”专题讲座。
讲座主要讲述两汉时期女性的妆容、发式、妆品、首饰的发展面貌,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缘。
在讲到汉代女性的妆容时,李芽认为,汉代是中国妆容文化的成型期。道家“黄老之学”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与对“大美”气象的追求,奠定了中国妆容修饰整体上趋于简约素朴、清新淡雅、追求天趣的审美趣味。儒家推崇的“阳尊阴卑”的思想,和要求女性“温顺柔弱”的审美趣味,导致女性妆饰追求娇弱与纤柔。这一道一儒的两种倾向,奠定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汉族女性妆容的主流审美规范:素雅、纤柔。她通过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女俑说明西汉女性峨眉淡妆、简约素朴的妆容特点。同时,她还对西汉女性的山形眉、长眉、广眉进行了图例解读。
提及西汉女性的发式,李芽认为,女子梳高髻多局限于宫廷苑囿。在民间则广泛流行椎髻与堕马髻等垂髻,既易于梳理、朴素大方,又妩媚迷人。这种垂髻的流行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并不多见。而且伴随着高髻与垂髻的一绺“垂髻”,体现出汉代女性特有的一种飘逸、洒脱之美。她通过展示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假发和擿,以及连云港西汉海州双龙汉墓3号棺出土“凌惠平”假发的图片说明了汉代女性佩戴假发和擿的特点。同时,她还以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附镊角簪、北京市大葆台一号汉墓出土铜簪和铁簪为例,介绍了汉代女性所用发簪的特点。她认为西汉晚期女子的发型开始由低垂走向高耸,女子发式开始变汉墓得丰富活泼,头顶高髻开始普遍流行,西汉的垂髻几乎消失。
在讲到汉代妆品方面,李芽认为中国古代彩妆尽管不崇尚浓艳,但养颜术与养颜用品却非常发达。其中,包括香粉、铅粉、红蓝花胭脂、眉笔等妆品。此外,她以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五子漆妆奁、彩绘双层九子漆奁为例,介绍了汉代化妆用具的款式。
关于汉代的首饰,李芽说到,材料多是竹木牙角或珠玉宝石,采用的工艺是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雕琢而成;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广泛出现金属材质的首饰。这一时期的礼制首饰与日常首饰尚未全然清晰地分别开来。汉代的首饰有步摇、簪珥、颈饰、臂饰、钏、指环等。
整场讲座对汉代女性的妆饰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其发展脉络和意义给予了深度阐释,让观众意犹未尽。在提问环节,观众与李芽积极互动,气氛活跃,为本场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