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新闻】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举办杂项类文物鉴定培训班
10月8日-18日,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举办杂项类文物鉴定培训班,提高文物鉴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推进全国杂项类文物鉴定人才培养工作。
本次培训特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研究馆员、教授周亚,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尹夏清,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教授张广文,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梁晓新等多位全国知名文物鉴定专家为此次培训班授课,来自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各省区市管理处及省内文博机构的58名学员参加本次培训。
金银器鉴定课程由齐东方主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金器,是文物中重要的器物类别。历经各代王朝,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久盛不衰,其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齐东方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行为,其最终目标是整合各阶层关系的关键措施,达到巩固政权、稳定秩序。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金银器实物,表明中国古代金银器与礼仪与等级制度的关系,金银器仅为高等级贵族使用,成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齐东方结合文物案列,通过祭祀与封赐、器服标志、权利与身份三个方面讲授金银器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礼仪与等级。
齐东方现场讲授中国金银器
晚期铜器鉴定由周亚主讲。虽然青铜器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在先秦时代,但是其制造和发展历代绵延不断。周亚对晚期铜器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结合文物案例分析讲解在《博古图》和《三礼图》影响下宋代铜器的器形、纹饰、铭文,乃至铸造技术等方面,但是由于考古和文物资料相对缺乏,因此宋以后铜器的断代尚在探讨和摸索中。
周亚讲授晚期铜器
铜镜鉴定由尹夏清主讲。商周时期已经有铜镜,直至清代中叶为玻璃镜所取代,可以说铜镜的发展贯穿了整个历史进程,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尹夏清对历代铜镜的纹饰特征、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发展历程和成就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中蕴含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尹夏清现场讲授中国铜镜
竹木牙角器、文房用品鉴定由张广文主讲。竹木牙角器包括竹、木、象牙和犀角雕刻的器物,是在青铜、陶瓷、玉器、金银器等传统深厚影响巨大的工艺门类之外的各种工艺杂项的代名词,历史十分悠久。文房用品主要指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及与之配套的其他文房器具,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张广文主要就其中的笔、墨和砚三类,选取了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深入浅出地向学员们介绍和讲解,尤其是最负盛名的湖笔、徽墨和端砚,介绍更为全面细致。
张广文现场讲授文房用品
金石类佛教造像鉴定由梁晓新主讲。梁晓新向学员们讲述了犍陀罗佛教造像的起源,从犍陀罗的定义、犍陀罗的文化简史、犍陀罗的兴盛与衰落、犍陀罗与佛教造像的缘起、犍陀罗与中国、犍陀罗造像简介这六个方面介绍了犍陀罗佛教造像。梁晓新选取各个地域、各个时代典型的佛教艺术品,表现佛教造像不同时期和地域流派的文化特征,通过佛教造像变迁过程展现了古代人的审美和智慧。梁晓新还为学员们带来西方早期玻璃器鉴赏,这对探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梁晓新现场讲授金石类佛教造像
在为期11天培训中,通过对金银器、晚期青铜器、铜镜、竹木牙角器、文房用品、古代造像等文物门类进行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学员们进一步夯实了文物基础知识,掌握了文物鉴定的要点难点,提升了文物鉴定能力。
学员进行实物观摩
10月17日下午,培训班举办结业仪式,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郭学仁、授课专家代表梁晓新及全体学员参加了本次结业仪式。郭学仁对培训班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对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对学员们顺利结业表示热烈祝贺。
学员代表纷纷表示,在本次培训班中受益匪浅,启迪良多,要将培训知识与今后的工作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培训班结业仪式
本次杂项类文物鉴定培训,对于优化文物鉴定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文物鉴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确保文物鉴定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提升文物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服务社会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员合影
今后,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作为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实训基地的一员,将继续为全国、全省文博机构不断培养专业的文物鉴定人才,不断研讨文物鉴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动我国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