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未来博物馆:构建梦想中的文化空间

news_publish_date: 
2025-05-19 10:10
news_author: 
湖南博物院/编译
Body: 

下一代人梦想中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模样?他们又将如何建造心目中的博物馆?在未来10年、20年、甚至100年里,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以及博物馆的形态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雷切尔·诺埃尔(Rachel Noel)对博物馆的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年轻人共事创意教育的第十年,我愈发确信:未来的美术馆必将是学习体验的殿堂和艺术碰撞的熔炉。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是这样诠释创意教育的——“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将想象力与好奇心融入创作材料,做到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如此方能培育新技能、新认知与新视野,比如创造力、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但现实总比理想骨感:公众对文化空间的固有认知依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许多人连走进文化空间的第一步都无法迈出,更别提达成深度共鸣或者形成记忆烙印了。

还有个问题,究竟谁才能成为文化硬货的受众?艺术家兼城市规划师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给出了一个颇具摇滚范的回答。当年自己参与设计的布鲁克林体育馆启用时,他亲眼看着Jay-Z在台上炸场,突然明白,打造一个能让自己纵情享受的空间,我们就能成为这批受众。在我看来,未来博物馆就该成为这样的存在——在这里,年轻人和边缘群体不仅能尽情享受,更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可以展开想象,可以放飞梦想。

人们对博物馆及其他文化空间的固有认知将被彻底颠覆——这些场所将如同日常生活空间般充满活力、不拘一格,既可以是起居室、街角商铺,也可以是学堂、舞池、神殿;人们可以在这里静思学习,也能在这里自由创作、热烈讨论、即兴起舞。

未来的博物馆将不仅仅是年轻人、艺术家、文化从业者、社区的代言者或咨询平台,更不局限于成为全球多数族裔、酷儿群体、残障人士和工薪阶层领袖的发声渠道 ——它将由我们亲手缔造并掌舵。这类新型文化空间将彻底改变传统博物馆模式,不再栖身于恢弘建筑,而是扎根在公租房、社区医院、夜店、监狱、社交平台等真实生活场域。这场文化空间的革命将重塑我们对文化空间的认知,正如诗人阿邦丹斯·马坦达(Abondance Matanda)所言——“我最初见识到的美术馆,是黑人家庭的生活空间”。

未来的美术馆将成为这样的存在:既是自由表达、共享欢愉、催生新事物的土壤,也是编织人与人、思想与项目、乃至艺术品之间深层联结的经纬。这里不仅是公众参与创作的开放工坊,更是沉淀思考的精神容器。未来的美术馆将依托独特的社会定位,构筑公共对话平台,激活群体共鸣,让集体意识得以具象化呈现。各类美术馆将结成网络,与同业机构及所属社区平等共享资源与决策权。

开放邀请、协同共创、公众参与将深度融入博物馆各环节——从藏品征集、艺术委托,到策展执行、公教活动,乃至档案管理都将贯彻这一理念。博物馆的运作模式早已打破内部的部门壁垒,转向更能支持艺术创作、关怀社群需求、激发公众参与的新模式,直面当下最紧迫的议题。我坚信,通过践行这样的理念,博物馆能够真正成为多元文化生态的鲜活镜像——真实细腻、自由生长。


蕾切尔·诺埃尔

英国国家美术馆(Tate Britain)与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学习项目与合作伙伴关系负责人

本篇短文为“未来博物馆项目”系列内容之一。截至目前,来自尼日利亚、几内亚、博茨瓦纳、南非、阿根廷、哥伦比亚、新加坡、新西兰、丹麦、挪威等18个国家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已为该项目贡献了诸多宝贵意见。“未来博物馆项目”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免费开放项目,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推动博物馆行业的创新发展。

(龚桃 译自Museum-id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