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与数字宇航员漫步月球:虚拟专家导览员如何重塑博物馆之旅

news_publish_date: 
2025-10-13 18:28
news_author: 
湖南博物院/编译
Body: 


“当尼尔和我看到这扇门时,”他敲了敲早期阿波罗飞船的舱门说道,“我们不喜欢它的设计……所以我们让他们改了它。”

阿波罗12号指令舱驾驶员迪克·戈登(Dick Gordon)这句随口说出的话,让我瞬间停下了脚步。当时我正与一位登月宇航员漫步于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Smithsonian’s National Air & Space Museum)。我沉浸在他那些关于应急修补和圈内趣闻的讲述中——这些细节永远不会展示在展签上。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以资深宇航员特有的、经得住考验的幽默感,引导我见识经过烧灼的隔热罩和沾染月球尘埃的印记。离开时我内心兴奋不已,深知自己刚才的体验是99.9%的参观者梦寐以求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体验呢?

快进到现在。你步入航空展厅,空中光点闪烁。四个真人比例的数字形象逐渐清晰:

一位身着加压服的宇航员,其面罩上仍映照着地出的景象;

一位穿着抗荷服的试飞员,手指不耐烦地敲击着,渴望突破2马赫(译者注:马赫是物体速度与音速的比值);

一位手握油脂铅笔的航空器设计师,正凭空勾勒机翼的曲线;

一位火箭科学家,紧攥着沾着咖啡渍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ΔV(译者注:描述航天器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所需的平均速度变化量)算式和轨道涂鸦。

这些虚拟导览员栩栩如生——呼吸、眨眼,像真人一样变换重心。你只需选择想与谁共游博物馆,告知你的年龄、语言偏好、兴趣点和所需信息的深度。随后,基于我们的专利技术,你的私人影院级导览之旅便即刻启动。

想要感受加力燃烧室(译者注:喷气发动机的辅助装置,通过二次喷油燃烧短时提升推力,常见于战斗机等)的轰鸣?那就跟随那位试飞员。渴望了解三角翼背后的设计秘密?那位航空器设计师就是你的导师。下个月再来,选个不同的向导,同一批藏品便会重构成全新的故事——没有挥舞小旗的导览员,没有二十人的团队,只有一对一的深度探索,节奏完全由你掌控。


虚拟导览员是动态伙伴,而非静态信息亭

这些虚拟形象不会守在触摸屏旁等人点击。他们恰在你好奇心迸发之处浮现。若你在SR-71侦察机的相机吊舱前驻足,嗖的一声,那位火箭科学家便出现在你身侧,展示冲击波相互作用的动画。要求他详细解说,故事便层层展开。若你径直走过,他们会礼貌地隐去,保持展厅的清爽利落。

这相当于博物馆界的奈飞(Netflix)推荐引擎,搭配着世界一流的人类故事讲述者。


运作原理——为何它终于有了“人味”

数字导览技术多年来在博物馆界领域浅尝辄止,却总陷于“恐怖谷”(uncanny valley,译者注:人类看到机器人或由计算机生成的人物图片时,产生不愉快、害怕之感)——那种令人不适的、似活非活的诡异状态。什么发生了改变呢?硬件性能、实时渲染技术,以及最关键的一点——让博物馆掌握主导权的开放架构。


开放式堆栈作支撑

数字导览要摆脱“恐怖谷”,无法通过黑箱(译者注:指内部结构不公开,仅从其输入输出的特点了解该系统规律)实现。这需要基于非专有设备的方法,使场馆能长期保持更新,从而确保未来十年不会错过任何新兴创新。好消息是,你的信息技术团队会对最终成果了如指掌:

QuickSilver系统由耐用的商用迷你电脑驱动——先不管黑箱设备,想一想高性能游戏主机。你需要为了全息着色器提升至双倍GPU(图形处理器)算力吗?打开机箱,换张显卡就行。实在不行,也能把当前的电脑换成新款。

Alice是我们持有专利的人工智能内容交付系统,处于核心位置,CheshireCat负责识别,施展真正的“魔法”,为每位观众定制超个性化体验:

面部与人群识别。瞬间识别你的身份、语言偏好,辨别你是“速览者”(快速扫视即走型)、“漫步者”(好奇浏览型)还是“学习者”(深度吸收型)。

若你与家人同行,系统会为孩子定制内容;若你稍后折返、探索支线或提问,它会为你独家奉上专业知识。

精挑细选的“知识主体”。每个虚拟形象均从博物馆认证的数据库,涵盖事实、故事、图像和音频。若更新一条记录(如“X-15飞机实际速度达到6.7马赫,而非6.5马赫”),全馆所有相关脚本自动同步更新。

个人背景叙事。策展人能编织多篇章故事线,譬如,只有当你参观过三件特定展品后,航天器设计师才会透露一段难得的失败经历。这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剧集式内容,且实时直播。

动态混合内容。有的观众爱听公式,而有的热衷个人轶事——Alice能在讲述中即时重塑叙事,调用不同媒体素材,甚至无缝切换语气:对青少年诙谐,对学者正式。

Lory是我们持有专利的导览系统,提供无瑕的低延迟语音合成、实时字幕、手语虚拟形象,以及直连助听器的蓝牙音频流——无需为安装环形感应线圈凿开地板。


告别“诡异机器人”感

实时面部与动作捕捉优化细节——眼球的轻微转动、指尖的轻敲、讲述艰难重返大气层经历前的一声叹息。观众潜意识里感知到人性温度,从而放松。虚拟导览员不再像计算机生成图像(CGI)人体模型,而更像恰巧在展厅任意角落重生的“有趣人物”。


实例验证:Mad Systems大厅里的Samtoo

走进Mad Systems总部,你会遇见我们的虚拟接待员Samtoo,它是我们的一项专利技术。

Samtoo能叫出员工和观众的名字,核对日程,讲定制化玩笑,还会按要求自动摆好合影姿势。市场营销团队喜欢它实时呈现热点问题的仪表板。若明天的代表团需要韩语服务?午餐时间我们就上传好了语言包,系统无需停机,也无需供应商服务支持。

专有黑箱系统根本做不到如此迅捷。事实上,它们根本无法向前发展。

另请参阅:《个性化、无障碍与沉浸式:博物馆拥抱人工智能打造新一代观众体验》(“Personalised, accessible, and immersive: museums embrace AI for next-gen visitor experiences”)


为何观众、策展人与首席财务官都面露笑容

观众 

拥有无限视角。同一座场馆,无限故事线。来访家庭如果爱上飞行员的战斗故事,也会为火箭科学家的见解再次光临,继而与朋友一起开启第三轮游览。他们不介意故地重游,因为每次体验都截然不同!

产生超个性化共鸣。有的观众离馆时念叨着公式;有的离馆时念叨着关于零重力咖啡的梗。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到了关照。

无拥挤,无等待。虚拟导览员提供一对一导览服务,却无需额外付费。

策展人与教育者 

拥有完整内容控制权。在夜间更新知识库,推出新的解说,甚至在“STEM女性月”(译者注:STEM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限时上线专属虚拟形象,无需重写代码。

获取有价值的分析。AI内容交付系统Alice会记录哪些展品引发最多提问、观众驻足时长、哪些故事激发情感、观众好奇心在哪里消退。这些数据为重塑展览提供精准指导。

人类教育者获得巨大能量。从人群管理中解放后,他们得以主持创客实验室、专心现场演示、接待VIP团体——回归这些最初吸引他们投身博物馆教育事业的本质工作。

管理层与财务 

基础设施面向未来。商用电脑支撑的系统可稳定运行十年,无需每五年进行彻底翻新。

模块化升级。下一财政年度想推出体积视频(volumetric capture,译者注:一种同时从多个视点捕获三维场景的技术,为观众创造逼真的沉浸式体验)?把预算留给摄像套件,无需重建控制室。需要时增配一台电脑即可。

增收潜力大。更多“回头客”、“自选虚拟形象”的高端票种、品牌赞助角色形象——盈利途径几乎不言自明。

虚拟导览员:未来之路

一旦以标准电脑硬件搭建好“骨架”,“肌肉”“皮肤”与“灵魂”(任意语言、呈现风格或声音)便可随心添加。

空间音频、灯光、体积全息图、环境气味提示,土星五号引擎点火时震动的触感地板,或是由AI内容交付系统Alice按观众指定风格生成、可带回家作纪念的游览漫画书。


上述这些才是真正的VIP待遇,有诸多选择可抵消打造先进观众体验的成本,同时提升重访率。静态标签逐渐过时。虚拟专家导览员横空出世,随时为任何观众、以任何语言,提供那种“与宇航员漫步”的震撼体验,让观众一生难忘。

博物馆掌握主导权,策展人把控故事视角,观众则持续收获认知颠覆。这不仅关乎解说的未来,更关乎情感联结的未来。

上述功能多数已在我们当下的实践中落地,且还将不断升级——有了QuickSilver系统,即便今日无需如此精密的系统,它也已准备就绪,静待响应观众的明日所需。欢迎来到当下,准备迎接不可思议的未来。

(刘卓凡 译自Blooloop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