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新闻】“帛书归湘”——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

news_publish_date: 
2025-10-13 21:28
news_author: 
文、图/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
Body: 

10月13日上午,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隆重举行。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红兵,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蒋涤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唐炜,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罗宾逊(Chase Robinson)等中美双方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唐炜宣读《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划拨函》。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罗宾逊(Chase Robinson)发言;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红兵,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分别致辞。

蔡斯·罗宾逊:帛书移交是基于共同保护人类珍贵遗产共识的审慎决定

蔡斯·罗宾逊表示,此次移交体现了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秉持推动学术研究的一贯宗旨,旨在使这批珍贵古代写本更广泛地服务于学术界。他强调,将帛书移交中国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基于对共同保护人类珍贵遗产的坚定承诺,也延续了该馆与中国文化机构长达百年的合作传统。他特别提到,此次是他三年内第五次访华,旨在深化与中国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期待继续与湖南省博物馆及其他中国伙伴携手,共同践行保护与理解文化遗产的承诺。

刘红兵:全力打造流失文物“回归故土、永续传承”的湖南样板

刘红兵指出,战国帛书历经79载漂泊终归故土,是湖南继商代皿方罍回归后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表示,此次回归具有三重意义:一是文化珍宝归根,填补了楚文物序列关键环节;二是开启学术研究新阶段,其2300余年历史与跨学科价值将推动早期文明研究;三是彰显文化自信,激发公众文化认同与自豪。湖南将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流失文物“回归故土、永续传承”的湖南样板:坚持“保护第一”,系统性开展文物保护,做好“国宝守护者”;深化研究阐释,联合国内外机构挖掘文物价值,做好“文物诠释者”;推进活化利用,让千年帛书“活起来”,做好“价值传播者”。刘红兵强调,湖南将以敬畏之心守护文脉,以创新之力传承发展,让这份文化瑰宝在故土重焕新生,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注入新动力。

饶权:以科学保护夯实根基,以数字技术赋能活化利用,让千年古卷在新时代“活”起来

饶权指出,长沙子弹库帛书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是文字学、文献学及思想史、书法史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为中国乃至世界早期文明思想脉络与文化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凭证。感谢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多年来对帛书所进行的妥善保管、学术研究与资源共享,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美文博界多年合作的硕果,为国际文物返还合作提供了范例。他强调,湖南是子弹库帛书的根脉所在,国家文物局将帛书划拨入藏湖南省博物馆,期待湖南一体推进文物“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以科学保护夯实根基,以数字技术赋能活化利用,让千年古卷在新时代“活”起来。他表示,中方将加强与美国文博界、学术界合作,以更深入的联合研究、更优质的文物展览、更丰富的学术成果,让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成为连接两国人民的心灵纽带。

仪式最后,饶权局长和刘红兵部长交接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文物清册》。此举标志着流失海外七十九载的瑰宝《五行令》与《攻守占》正式回归故土,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帛书历史地位卓越,入藏湘博意义深远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系统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及军事占卜等内容,是研究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与思想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此次《五行令》与《攻守占》的成功回归,是我国通过国际合作途径追索流失文物的典范案例,其返还入藏堪称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此举不仅为中华文明谱系补回了至关重要的实物篇章,其成功实践本身,就是国家文化自信与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向世界清晰传达了我国守护文明根脉的坚定决心,并为此类文化遗产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中国方案”。

作为帛书的原出土地,湖南是这批瑰宝最理想的归宿。它们的回归,将使湖南省博物馆得以结合其现藏的国内唯一一片子弹库帛书原物残片以及其他楚汉文物,构建更为系统、深入的楚文化研究、阐释与展示体系,并以此为核心,致力打造世界级的楚文化研究学术高地。

阶段性成果初显,保护、数字、合作三位一体

帛书于9月10日运至湖南省博物馆后,目前已在三个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技保护方面: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建立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精细化保护体系。帛书已完成14天环境适应观察,经无损评估后现保存于恒温恒湿环境中。目前正组织专家团队科学论证微生物消杀方案,开展模拟实验,确保在彻底灭菌的同时不损伤帛书材质与墨迹。

信息采集与数字重建方面:已启动“全息信息采集”计划,完成全部帛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通过搭建非接触式拍摄平台,对所有文物进行超高精度扫描,以及760纳米的近红外成像,并在其中一片未完全剥离的帛书上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字样40余个。

合作研究与长效利用方面:在开展糟朽帛书信息重建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充分共享学术资源,构建开放、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确保国内外学者及时获取研究进展,共同探索文物保护与研究路径,推动形成国际化、可持续的合作格局。

后续工作全面启动,科技保护、学术研究与展示传播多轮驱动

为系统推进这批珍贵帛书的保护与研究,湖南省博物馆已系统启动后续工作:

在文物保护方面,将启动深度无损检测,运用高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面扫描等科技手段,对帛书开展科学修复与全面数字化存档工作,双轨并进,确保文物获得全方位、可持续的守护。

在学术研究方面,将与国内外顶尖学术机构协同攻关,共同深化课题研究,举办国际会议并推动成果出版,全力将湖南打造成为楚文化研究的全球学术标杆。

在展览展示与传播方面,将致力于让帛书“活”起来、“传”开去,策划“楚帛书回家”主题特展,运用数字技术生动诠释帛书内涵,同时,做好帛书核心文化价值的宣传,提升公众影响力与文化感召力。

帛书的回归,不仅是文明记忆的“时空复位”,其本身便是一曲中美文明交流的和谐回响。湖南省博物馆表示,将以此为序章,拓展国际合作,让千年古卷在故土绽放时代光华,与世界共同书写文明传承的未来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