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创变——探索博物馆教育新模式
6月1日,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忆空间、弘博网联合主办的“融汇·创变——首届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社会化研讨会”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行。包括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机构创始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高校学者和中小学校教师等来自全国近70家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机构和团体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齐吉祥研究员与大家共同讨论,旨在更好地挖掘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以更加规范和标准的方式参与博物馆教育事业。
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教育是其四大基本职能之一,但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博物馆该怎样践行其教育职能?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以下简称“世纪坛”)执行馆长冀鹏程认为,博物馆作为知识、精神和道德的生产高地,是所有人可以一起孵化未来的实验场。
当前社会,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公共教育的场景也与之前有了很大不同,这也意味着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不能停留在以前的课堂形式。来自首都博物馆馆长的杨丹丹指出,“你展我看,我听你讲”的博物馆教育阶段已经过去。当前,博物馆的空间、功能在不断更新完善,观众的数量和体验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引入合适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博物馆教育中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应该是充满人性的,观众和博物馆教育相关人员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探索新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成果之一就是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且转化为教育活动出现在公众面前,一方面各博物馆都在努力践行着其教育职能,但同时难以避免教育活动同质化、缺推广、临时性和不成体系等问题。弘博网总编康文伟认为,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活动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但教育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性等一些因素也着实限制着许多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一些专业的社会力量恰能弥补博物馆这方面的不足。
社会力量与博物馆各自组织教育活动的现象早已存在,可两者难道不能共存吗?忆空间创始人朋朋认为,社会力量不是来争夺博物馆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的,它应该是博物馆教育的延展力量。社会力量可以帮助博物馆完成他们能力之外的教育工作,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最大价值,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当社会力量加入博物馆教育,什么才是最好的搭配?康文伟提出了“博物馆IP+企业Idea”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博物馆可以通过财政平台向企业采购教育项目及服务,双方合作开发教育项目。企业向博物馆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育项目,博物馆转而提供给社会公众。在这种模式下,博物馆、企业和社会公众都是受益者。
“‘开门办馆,融入社会’,始终是北京汽车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杨蕊在发言中说道,“汽博也一直在这个理念指引下,以开放的姿态与各类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合适的汽博教育活动,如“科学小夜场”活动、青少年汽车创意大赛、交通安全体验日等等。 ”
其实,很多博物馆也已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了。
冀鹏程在介绍世纪坛公共教育活动时提出了五类课题、四类业务和三种创新,其中教育形式创新又有四类课程、五种体验和四种形式,也就是说,当前世纪坛诸多常规性教育活动都是和社会机构合作的结果,比如广场的溜冰场,是世纪坛和一家社会机构围绕冬奥主题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目前主要服务于中华世纪坛周边学区,每天有七八百名学生的冰雪项目相关体育课在冰场开展;汉字体验馆也是与多方合作,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奥纸品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市少年宫等。
此外,正阳门管理处主任关战修分享了燕国达人形象和品牌的塑造历程,并尝试用博物馆文创带动青少年教育,这也是多方合作的产物;天使与坚果派创始人陈蓉和新氧生活创始人蒲鸿则从社会机构的角度,分享了他们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经验。
博物馆教育社会化的难点
虽说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已有先行者且行之有效,但并不代表没有问题。
博物致知创始人戴莹认为,就当前已有的尝试来说,博物馆与社会机构之间是有隔阂的,如博物馆的公益属性与社会机构的商业化运作的矛盾,博物院与社会机构的各自偏重点不一的矛盾,博物馆与社会机构处理问题的节奏不一矛盾。博物馆的天平倾向于给馆内已有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社会机构的重点则在课程设计和品质上,博物馆由于当前的管理体制等原因,在活动反馈上可能滞后,而社会机构由于商业化运作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
社会力量以何等身份和角色参与博物馆教育是涂思美育创始人于彦昊认为现阶段博物馆教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单凭社会力量自身无法解决,希望在今后的发展和合作中有更大突破。
本次研讨会让在场的博物馆业内人士意识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着博物馆教育,但要真正实现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社会化,这些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人更多机构参与进来。博悟少年创始人王宏提出,当前很多机构还是在小范围组织活动,但如果将活动放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去分享,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也能够带动其他活动的发展和进步。
结语
当前,国内博物馆一年组织教育活动20万余次,但排除教育领域活跃的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数量占比,还有多少留给其他博物馆。国家对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重视使得各地都在新建博物馆,投入巨大经费建造地标级的博物馆建筑,教育空间多有安排。
而中小博物馆因多种原因难以保证通过临展的更替持续吸引观众,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却能维持其持久的生命力。中小博物馆要如何组织有效的教育活动成为了博物馆在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因此,如何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活动,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是博物馆一直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