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纽约时报:策展事业迅猛发展
过去的十年中,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美术馆、交易会、艺术品销售网站、大型博物馆和大型艺术活动日益增多,每个月都有很多新东西。在这种新形势下,一种新的职业类型诞生了:国际策展人。他们不断地穿梭于全球各地。
这个现象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在欧洲各国奔走的展览策划人哈拉德•西曼恩和格曼诺•塞伦特就设立了“策展人”(Curator)这个术语。但是艺术界的巨大变化已经大大延伸了策展领域的概念。
你只要参观曼哈顿的几处博物馆就能够感受到这里的国际化氛围。不久前,在马迪森广场公园附近的一间会议室里,一位年轻的澳大利亚策展人(擅长策展澳洲土著居民艺术)与来自田纳西州的艺术家、教授兼策展人,还有来自伦敦、北京、墨西哥城、马德里和柏林的策展同行汇聚一堂。过去几个月里,还有来自其他20多个国家的策展人也因着相同的原因而来到曼哈顿,其中有些国家可能很少与当代艺术界搭上关系,比如斯里兰卡、立陶宛、尼日利亚和保加利亚等。
每个策展人此次平均花费在1900美元(约合人民币12000元)左右,包括机票和住宿费用,有些人可能花费的更多。他们来纽约的目的就是参加由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举办的为期10天的培训和社交联络活动。过去30年中,该协会已经成功地把许多策展人的想法付诸实践,办成展览,然后由其他博物馆来出资邀请展出。
过去3年里,这个非营利性组织(在百老汇大道旁边仅有几间简易的办公室)开始重塑自我,随着策展人这一行业的发展,该组织的名气也在日益增加。
虽然策展人这一行业并不一定能够挣很多钱,但最近劳动数字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保守角度分析,一个策展人的年薪在美国大概是53540美元(约合33万元),而且该行业还在飞速发展。“策展” (Curate)这个词也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似乎影响还很大,比如最近一个Facebook上有句广告:“和Curate自己的人生一样,请Curate好你的Facebook”。
“独立策展人”可能让人有些误解,因为大部分策展人都隶属于某一机构或者项目,当然有些机构可能会有一些临时的独立策展人,但聘用时间都较短。而最近几年,有些全球巡展的策展人已成了艺术界的明星,如欧克武•恩文则、汉斯•欧泊李斯特和奈维尔•威客菲尔德,他们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一现象完全是千禧年之后才产生的,”凯特•法罗介绍说,她长期在英国从事策展活动,在2009年开始担任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的执行董事,她在北京的一个新艺术中心还工作过一年,负责策展部门。“这个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突飞猛进。”
法罗女士还指出,从2010年该协会举办培训项目,这两年半期间,申请者有672人,来自62个国家,“远远超过了我们预计的人数”,他们要相互竞争,因为项目只接受150人,最后由一个评委会选定学员。虽然从事这一行业人员的总数量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是从这个培训项目就可以大概了解到全球范围内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最初计划每年在纽约举办两次策展人培训活动,每次只接受14名学员。但由于这个项目非常受欢迎,后来该协会开始考虑与其他组织共同合作,在其他地方举办同步进行的培训,比如在费城、孟买、北京、巴西东南地区等。这些项目都是由当代艺术大集团Inhotim出资赞助的。
纽约最近的一批培训学员年龄从20来岁到50多岁不等。他们跟随纽约博物馆界和非营利性组织的著名人士学习知识,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南希•斯派克特、惠特尼机构的司各特•鲁斯库、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劳拉•号铺特曼、白色圆柱机构的马修•黑格斯等。培训的主题和讨论内容广泛,从古代雕塑底座的美学鉴赏到策划不符合自我审美和口味的展览等等。这些内容就如同这个行业的岗位描述一样,涉猎广泛,而不局限于某个主题。
斯派克特女士评价说,要想挑战权威和既定风格是十分困难的。但更多的问题是,国际策展人现在常使用的“直升机”策展模式(即对他人的文化和艺术没有深刻的理解)最后将导致展览效果不佳。
鲁斯库先生在培训项目结束的第二天还将奔赴波士顿去参加另外一场策展人会议。他认为该项目意义重大,在日新月异的艺术界,这个项目帮助艺术家、博物馆及藏品机构通力合作,经过时间的洗礼,这批学员肯定能够设计出更好的展览,甚至引领艺术界的发展潮流。
“作为一位策展人,我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让大众知晓,”他说,“而不仅仅只是扮演电影制片人的角色。”
这次集会的另一个主题是寻找策展人的正确定位,以保护这个行业不受艺术界商业氛围的腐蚀,但同时还能够挣到可观的薪水。
“在中国,做独立策展人是非常困难的,像这种培训项目更是几乎没有,”一位来自北京的独立批评家和策展人苏伟这样说。
米干•肯特在切尔西美术馆工作了很多年,最近她开始启动了一个非营利性项目,称为“95号地址”,用于在市区里举办临时展览。她说自己认识的很多艺术家不仅在艺术方面富有创意,生活中也充满了激情。“现在很多艺术家身兼数职,比如既是策展人,晚上可能还去酒吧当服务生等等。他们精力充沛,渴望自由,能够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且能实现的很好。”
艾米丽•格拉提斯是来自澳大利亚珀斯市的策展人,她去年曾经深入沙漠地带拜访土著居民艺术家。她感觉来到纽约与世界各地的策展人交流让她受益匪浅,从中她了解到了土著居民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差异,即使策展领域广泛,他们仍能就某一具体话题进行深入挖掘。
“我们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五彩纷呈,所以要想准确界定‘全球策展’这个词还是非常困难的。”她说。
但是来自北京的苏先生说,作为策展人,他穿梭世界各地,但是他去的地方越多,似乎就越感觉到艺术界的东西趋向于统一化,而不是多元化。“在我来纽约之前,我参加了广州的一次策展人会议。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的内容和当时在广州会议上讨论的内容相差无几。”
(陈双双 译自《纽约时报》)